《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第100回:三个冤鬼两代深仇(7)

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最新章节目录
   但是作者本人辩称:《李自成》中的许多人物,如李信和红娘子,历史上有没有还不一定,基本上是姚雪垠创造的;像高夫人这样的人物,历史上虽然有过,但是并没有事迹记载,这个人物,也是姚雪垠根据他自己的主观臆想创造的,甚至连李自成这个人物,也被姚雪垠所拔高,并不是历史上的李自成。因此严格地说,《李自成》也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创作小说。而《括苍山恩仇记》中的人物,虽然没有相对应的历史人物,但是作者说,所有人物,也都是有其历史原型的。只不过《李自成》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史料中有所记载,而他写的《括苍山恩仇记》,因为人物卑微,历史书中没有记载而已。
    独有我的立论比较特殊。我认为:不论是以历史事件还是历史背景来写小说,都属于历史题材小说范畴,而不必计较所写主角是否历史上有过记载。不然,当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就会无法区分。参考周汝昌先生把《红楼梦》定义为“文化小说”这一说法,考虑到《括苍山恩仇记》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主张把《括苍山恩仇记》定义为“历史文化小说”,吴越先生倒是欣然接受了。
    以前人们总是把看小说说成是“看闲书”。似乎只有看“正书”才能增进知识,看小说只是打发时间,只是消闲似的。实际上,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等于看一部“封建时代的大百科全书”,所得到的知识,非常广泛。我看了《括苍山恩仇记》以后,觉得它即便不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至少也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因此才有这样的论断和提法。
    最后,还要说一说《括苍山恩仇记》这部书的主题。
    《括苍山恩仇记》写于“文革”期间,尽管作者下笔之初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四人帮”的“三突出”、“高大全”、“英雄无缺点”等等帮八股,但是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在自己的作品中逃离“阶级斗争”这个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以“封建社会百科全书”自命的《括苍山恩仇记》,当然不可避免地也要接触这样一个主题。
    客观地说,自从人类有了阶级之分以后,由于社会逐渐趋向于不平等,不甘被奴役的一群起而反抗,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文学作品既然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作品中反映这个主题,不但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问题是:作者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反映这个主题,读者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主题。
    《红楼梦》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所谓“不看《红楼》,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就不知道‘奴才’二字是怎么写的”。在《红楼梦》中,人人都知道贾母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贾母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通篇没有一句诟詈贾母的话语,而总是口口声声“老祖宗”地叫着。可见臧否一个人物,不是靠谩骂、丑化才能达到目的的。
    按照目前史学界最新的说法,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西周,终于秦始皇;秦汉以后,就进入了“专制社会”。商纣时代,统治集团中虽然已经有了“天子”与“诸侯”之分,但社会结构主要还是奴隶社会①,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的,只是“听命于中央”而已。周朝建立,开始分封天下,建立更多的诸侯国“封”是分封,“建”是建立诸侯国,所以称为“封建”;据史家考证,周朝“封建”的结果,最多曾达到一千六百多个小国,但是承继的基本上还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权力并不能下达到各诸侯国。也正因为如此,周朝的统治权并不强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许多诸侯国经过弱肉强食,先兼并为“战国七雄”,最终被秦始皇所统一。
    秦始皇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切权力归中央,从此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中央集权”也就是“专制制度”的政体。其特点是“天下归一个人所有”,一切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余人全是这个人的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没有什么道理和价钱可讲。这当然是违反人性和天性的,和“人人生来平等”或“民为重,天子次之”的自由主义者的见解完全相对立。
    ---------------------------------------------
    注释:
    ?一说夏商周三代都不是奴隶社会,证据是:《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因此可见夏商周?三代?农业劳动者都是交?十一租?的近似于佃农的农奴,而不是早期奴隶社会的奴隶。农奴有一定自由,与完全没有自由的奴隶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瓦解以后,中国人居然?跳级?直接进入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自然界的客观反映。中国古代的“革命”,指的仅仅是“推翻暴君”。所以“商汤文武”,都是革命者。革命者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取而代之”:以“仁君”取代“暴君”。在几千年前,人民对君主的要求,也只要求一个“仁”字,只要这个“君”压迫得少一些、剥削得少一些,不实行“苛政”,这个“君”,就是“仁君”了。
    由于“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以为高明者,就难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产生“取而代之”的思想,归结为理论,就是“天下本无主,惟有德者居之”。那么究竟是谁“有德”谁“缺德”呢?当然是“我”有德而“昏君”缺德。这样,造反派就为自己“取而代之”找到了取代的理由。
    因此,革命军、造反派,大别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压迫者的积极反抗,如陈胜、吴广;一类是眼红权力者的企图取代,如项羽、刘邦。
    社会制度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的。这个发展规律,主要依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任何一个个人或组织,想用自己或集体的力量来提前发展社会制度,都是不可能的。反之,生产力发展了,任何个人或团体,想让社会制度发展停顿,也不可能。因此,在封建时代的“革命”,其实无非是“改朝换代”而已。
    回顾社会发展史,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有部落和头人或酋长,但是头人和酋长充其量是“族长”,并不是统治阶级,当时还没有阶级之分。只有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有了由俘虏变成的奴隶,才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可能是两个对立的部族成员。奴隶当然要反抗,于是人类发生了早期的阶级斗争。但是奴隶处于弱势地位,奴隶的斗争历史上也没有真正胜利过。——即便某个地区或部落的奴隶反抗成功了,无非把这个地区或部落的奴隶主全部俘虏,变成另一个部落的奴隶,对社会制度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此说奴隶反抗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地主制,并不是奴隶造反、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恰恰是“阶级调和”的结果:一部分先进的统治阶级奴隶主看到奴隶制生产的落后性不断地反抗、逃亡和破坏,萌发“改良主义”思想,把土地出租给奴隶,定期定量收取地租。生产关系改变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产量提高了,于是对立双方的生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制度从奴隶制逐渐过渡到封建地主制。
    在封建地主制度下,由于地位和分配的不平等,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依旧要发生斗争。因此,历朝历代,都有程度不同的农民起义发生。
    从实质上说,农民起义也是从来也没有成功过的。因为他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凭空创造出一种“美妙”的社会制度来;一方面他也不可能超越历史时代的局限而得到自身的发展。因此,农民起义的结果,无非是改朝换代。有的时候,改朝换代以后的新皇帝,竟比老皇帝更坏。因为老皇帝自小在宫廷中长大,接触的“坏事”有限得很,最多不过宠信奸佞、残杀忠良、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这几样,比起朱元璋、洪秀全这些从社会的最底层冲杀出来的痞子、流氓、混混儿,其“坏”的程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