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第100回:三个冤鬼两代深仇(6)

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最新章节目录
   薛素素的射弹,前面详细叙述,都只当那是跑江湖卖解者玩儿的假功夫,到了节骨眼儿上,有谁想到,最后解决林炳和吕慎之、救了起义军领袖的,居然是这个拿跑马射弹当好玩儿的“大小姐”呢!
    一部长达二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最难的是通篇结构,特别是结尾。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到了开头,到了最后,就难免底气不足,前紧后松了。
    本书作者在下笔之初,即将全部故事在脑子中反复酝酿,作了适当的安排与取舍,把最精彩、最热烈的场面,安排在全书的最后,不但“戛然而止”,而且所有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了最后的交代。
    惟一缺憾,是作者构思之初,本打算这一部大体上告一段落之后,接写第二、三部,因此第一部书中故意留下了好些伏笔,例如林焕打了城隍之后,到哪里去了?本忠娶了素素为妻,是学好了,还是学坏了?瑞春和凤妹两人所怀的,都不是林炳的种子,孩子出世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明争暗斗?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后文,都因为不再继续写第二部书,而留作悬念,让读者自己去猜想了。
    历史在继续,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中国人看书看戏,总喜欢“大团圆”的结局。连《西厢记》这样在“草桥惊梦”中戛然而止的名著,都有人非让张生中了状元回来与莺莺龙凤花烛不可!
    让这部作品,开创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吧!
    【总评《括苍山恩仇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其成功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承上启下,填补了中国新旧文学交替之间的“断层”。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文学艺术规范和样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某一个文学品种作为其突出的代表,成为主流。秦代以前的古文不去说它了,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学主流,大概表现为汉赋、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宋元话本、元曲和明清小说。
    “五四”前后,由于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学东洋、西洋,除了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外,同时也学习并引进了西洋的文学艺术。因此导致“五四”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样式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的局面:在戏剧、音乐、绘画、舞蹈逐渐西化的同时,文学样式也开始西化,除了出现白话诗,还出现完全欧化或部分欧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直到今天,我们甚至无法说明民国和新中国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国最突出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才会出现“文学滑坡”、文学作品读者越来越少这一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在逐渐发展变化,这是规律,文学也不例外。汉赋由于其本身的过于高雅,曲高和寡,不但写的人越来越少,能读懂的人也越来越少,终于逐渐走向衰落,就是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小说,从宋元话本发展到明清章回小说,到了《红楼梦》时代,出现了一个巅峰,其后逐渐走向式微。如果“五四”时代不出现“新文学运动”,中国的小说,势将永远停留在《今古奇观》式的规范和水平线上。
    但是,任何变革,包括小说,只有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前提下逐渐变化,才能被全体人民所适应,所接受。中国小说的核心,说穿了,就是“故事”二字。不论短篇、长篇,都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动人的故事作为其核心,贯穿始终,小说方才能够存活。其次才是明白如话、能够琅琅上口的生动语言。西洋小说,尽管其中心主题也离不开“故事”二字,但是行文布局,有许多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环境和心理描写,文字显得繁琐累赘;短篇小说则强调所谓的“生活横断面”,淡化故事,提倡以自己为中心,写自己的感受,写某时某刻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琐事,以致作品枯燥无味,通读全篇,几乎不知所云。特别是那些全盘西化的倒装句、长句,诘屈聱牙,令人无法卒读。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部分作家引进西洋的“后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等等“先进”流派,声称自己的作品不是写给今天的读者而是写给“下一代”读者看的,把本来非常好懂、好看的小说,变成了无法理解的文字游戏甚至天书了。
    糟糕的是:这样的小说,他们却自称是“纯文学”、“雅文学”、“主流文学”。
    这样脱离具体国情和民情而主观发展的结果,是小说越来越没人看了。毋庸讳言,现在的一家省级文学刊物,由于刊登的大都是这样的“纯文学”、“雅文学”、“主流文学”,读者群逐渐减少,到了今天,每期能印三四千份的,居然号称“大刊”,有的省级刊物,可怜到居然只印一千多份的惨境。
    而继承中国传统小说形式的刊物,如《今古传奇》、《章回小说》等刊物,每期至今能够保持几十万份,像《故事会》这样不被文学界认可的“小刊物”,每期居然畅销六七百万份!
    这种不应该发生的现象,就是中西方文学发生断层的结果。
    什么叫“主流”?以长江为例,当然是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金沙江是源头,汇合了岷江、嘉陵江、汉水等等支流,最后形成滚滚长江水。移植到文学观念上来,中国的小说,其源头当然是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中间汇合了来自外国的西洋手法,方才能够形成今天的“现当代文学”。如果愣要在武汉建一座大坝,把江水拦截,只允许汉水一条支流出海,这样的“主流”,能够形成么?
    《括苍山恩仇记》的成功之处,就是既继承了传统的中国式小说写法,又吸收了西洋小说的先进技巧,做到了土洋结合、雅俗共赏,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从而填补了中国文学的断层。这样的小说,大学教授看了不觉浅,工农大众看了不觉深,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俗中有雅、雅中有俗。
    “雅”接近于高雅、清雅、文雅;“俗”接近于通俗、粗俗甚至庸俗。在社会上,“雅人”和“俗人”是相对的,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文学中,必须做到互相包容,而不能互相排斥;不然的话,谁也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读者群。不能否认,“文人雅士”具有比较高的学识和语言文字修养,而“引车卖浆者流”学识必然浅薄,语言必定粗俗。因此两者的欣赏水平必定不一致,就像《红楼梦》里的焦大和林黛玉一样,二者之间,绝没有共同语言。但是雅到了极点的文学,像汉赋那样,最终只能变成少数几个人在书斋中的清玩,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欣赏;而俗到了极点,就像沿门乞讨者所唱的“讨饭腔”那样,的确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一部小说,里面不但要写到文人雅士,也要写到贩夫走卒。两者既然生活在两种不同的天地世界中,势必各有的各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因此真正的文学,必须雅俗结合,按照各人的身份面貌去如实描写,从而达到形象的真实和雅俗共赏这两个目的。中国文学的里程碑《红楼梦》,就是雅俗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书中不但有《葬花词》和《芙蓉仙子诔》和许多文雅的诗词,还有出自刘姥姥口中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以及出自薛蟠口中的“女儿乐……”等等粗俗甚至下流的词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自不同的阶层和生活。
    要做到作品中“粗的细的俗的雅的”无所不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作者既要有高雅的文字功底,又要有下层社会的生活基础。《括苍山恩仇记》的作者,小时候读过许多古书,有比较深的文字功力,后来又在监狱这所大学里就读了二十三年,每天和流氓盗窃嫖客赌棍杀人犯为伍,于是作品中自然就“文的武的荤的素的”无所不包,真正做到雅的俗的兼收并蓄了。
    其次,《括苍山恩仇记》除了具有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之外,还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是一部历史文化小说。
    在第一、第二两次全国历史小说座谈会上,都曾经发生过“《括苍山恩仇记》究竟算不算历史小说”这样的争论。按照一般人的定义,所谓历史小说,写的必须是历史事件,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真人真事记录在案的故事。因此,只有《李自成》、《戊戌喋血记》这样的小说才算历史小说。《括苍山恩仇记》里的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因此不能称为历史小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