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第98回:游山玩景恶贯满盈(1)

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最新章节目录
   游山玩景,才子佳人读书洞前吟清曲恶贯满盈,老爷太太仙榜岩下丧残生 金太爷等一行人,离开玉虚宫,回到了山脚。仰止亭边供贵客游览的四只渔船已经恭候多时。加上高公子自雇的一只,共是五条小船。每船坐上五至六人,正好全都坐下了。 水浅船小,不宜桨橹,艄公解开缆绳,只用一根撑竿轻轻一点,小船就荡到了清溪当中,摇摇摆摆地住西撑去。
    船行一里光景,刘福喜指着溪岸南边半山腰上一个石洞说:这就是李阳冰吏隐忘归的忘归洞,并在崖壁留有篆刻;宋代朱熹游此,也留下过“解鞍盘礴①忘归去”的诗句。只可惜年代久远,早已经斑驳蚀落,无法辨认了;明人游记中还说能认出不成句的几十个字,如今只能见到依稀隐约的残存笔画了。洞口内有一块平整的巨石,名为石禅床。相传唐代大历年间有个名叫周景复的人,自号仙都道士,在步虚山修炼,常到这里来坐禅云云。作为向导,他请太爷的示下,是否靠岸系缆,登山一游。
    朱老夫子听说又要爬山,两腿先自软了,加上方才舌战,火气未消,当即表示愿留船上恭候。金太爷抬头看看山上,见不过是半山上一个石洞而已,并无新奇之处,也就懒得去爬。大家看太爷无意上山,谁还多嘴?
    ---------------------------------------------
    注释:
    ① 解鞍盘礴——从马鞍上卸下行装,长时间游逸。
    ---------------------------------------------
    艄公点篙,继续前行。朱老夫子还只当是因为他不肯上岸才耽误了大家游山的,又不过意起来,船到石笋前村口,就以身体不适为由,下船上岸,回祠堂生气去了。
    小船顺流而下,经仙人碓,刘福喜遥指溪北山头有五块巨石巍峨并立,像煞五个老翁相互揖让,所以名叫五老峰。所奇者,它能预报当年麦收的丰歉:只要在清明节那天看看五老峰岩石上哪个方向出现了黄斑,哪个方向的小麦田就会发生黄锈病;要是没有黄斑,当年的小麦就会丰收无疑云云。
    五老峰的西边有一座好山,山尖上有一座月镜岩,是一个透天的圆洞门儿,远看就像是一面圆形的镜子镶在梳妆台上;正对月镜岩的下面山坡上,有一群怪石,叫做“绀沐岩”,活像一群美女浴后在对镜梳妆,因此俗名就叫“仙女照镜”。
    好山脚下,面向恶溪有一个山洞,以其形似炉灶上放一饭甑,因此名为“玉甑岩”,俗称“饭甑岩”。与玉甑岩隔溪遥遥相对的是“大肚岩”,以其形似凸肚花瓶而得名。民间传说:玉甑原来每天都可以向村民源源不断地供应米饭,只因对岸出了个大肚子汉,把玉甑里的米饭全都吃光了,从此断炊,不再供饭云云。
    刘福喜一边指点演说,一边动问是否需要停船上岸。反正这一组景致只宜远望,走到跟前细看,无非石头一堆、一堆石头而已,因此太爷吩咐,不必停靠。
    须臾,船到问渔亭前,太爷下令停篙。小船靠岸,大家依次下船,走上青莲石。艄公把船系在洄澜桥旁边的系船孔内。贵客们一边观赏问渔亭,刘福喜一边讲述青莲石和问渔亭的来历:传说鼎湖中的金莲花被神风吹落,飘落在东阳县一带,其中一瓣落在读书洞前的溪岸旁边,化作巨石,因此名叫青莲石。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个叫做懒仙的高士来仙都访问隐居于此的御史樊献科,曾在这里向一渔人问路,才有缘见到他。后人就在这块青莲石上建起一座飞檐方亭,名叫“问渔享”,可供游客歇息垂钓,也为这如画风光添彩生色。
    刘福喜讲完问渔亭掌故,带领众游客越过半步鸿沟,经半壁池循石阶隧道盘旋而登读书洞。这里果然是曲径通幽,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背山面水,美在天然。从洞中远眺,鼎湖峰、大肚岩、小赤壁、龙耕岩历历在目。刘福喜指着洞口李阳冰篆刻的“倪翁洞”三个大字,讲述此洞的掌故:这个连环山洞,由于它面对初旸谷,朝阳初起之时,站在洞口可见旭日于马鞍山巅喷薄而出,有如烈马驮日,所以《仙都山志》上称为“旸谷①洞”,也称“初旸三窟”。唐令李阳冰鉴于此洞曾有古贤人“倪长官”也就是范蠡的老师计倪在此隐居,题名“倪翁洞”,而当地人则因宋朝的朱熹和明朝的李鋕、樊献科都曾在洞中读过书,又称之为“读书洞”,至今洞口石壁上犹有他们的摩崖石刻可寻。朱熹的题字已经被风雨所侵,剥落不清了;李鋕的刻石只是“旭山”两个大字,每字一丈二尺见方,至今依然锋芒毕露,真不知当初用什么笔所写,又是写在什么纸上的。樊献科的题刻是“斗山洞天”四个古篆,字体古朴苍劲而有力。此外,同治十二年,邑人在洞南溪岸边重建独峰书院,如今常有士子在洞中持卷苦读,称之为读书洞,也就更加贴切了。
    金太爷等人在洞内摩挲观赏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名人题咏刻石:真草隶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李阳冰的篆迹勒石前面,小讼师和丁拐师爷两个就李阳冰的“冰”字应该读作“冰”还是应该读作“凝”,正在争得面红耳赤,直等到大家都下山去了,他们才匆匆赶上,到了儿还是谁也没有说服了谁。
    一行二十多人从读书洞内地面上的一个小洞口钻进螺丝洞的顶端,盘旋而下,从山脚的独角亭旁出来回到了大路。折而向北再向西,经百步峻拾级而上,就到了读书洞的山后。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山谷,名叫“云英谷”,相传是唐人羊愔yīn音遇仙处。谷中有一口大塘,叫做青玉塘。塘中心有一座古坟,就是著名的风水宝地“老鼠偷油”②。传说选中这处坟地的风水先生于点穴
    之后,曾许下坟主后代一连出十八个进士的诺言,后来被江西的风水先生探知,在青玉塘四周的山石上凿了几百个小坑,注上油,点上灯,彻夜通明,塘里的十八条红鲤鱼相继跃出,于是风水被破坏了云云。如今山石上到处留下碗口大小的小坑,也成了仙都风景掌故之一了。
    ---------------------------------------------
    注释:
    ① 旸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也称“汤谷”。
    ② 这座古坟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现在改建成一座湖心亭。
    ---------------------------------------------
    刘福喜讲完了青玉塘故事,又带领游客顺着田边小路往南去看了响岩石室。这是一个小口穹窿形山洞,要弯腰而入,洞内能容一二百人,在里面说话顿足,都有嗡嗡的回音震耳。早先洞里供有神像,并有雍正年间一位知县写的石碑,解说神佛虽然没有,但是不妨可用因果报应之说除恶向善,在当时说来,也算得是一位有见地的明眼之人。如今已经久无香火,连神座也毁坏了。
    由响岩洞顺坡下山,出口处就是问渔亭南边的溪沿,再向南走几十步,就到了新近重建的独峰书院。
    独峰书院,原是朱熹在南宋嘉定八年1215创建的,咸淳七年1271扩建,原址在鼎湖峰附近,后于洪武年间被毁,明代就原址改建为“仙都草堂”,成为樊献科、郑汝璧等人归隐之后的栖息之所。现在读书洞下的这个独峰书院,是同治十二年邑人集资重建的,现任山长姓李,是李阳冰的后裔。此时闻报邑宰驾到,不敢怠慢,急忙整顿衣冠,恭肃于道左。 金太爷带领众客人步入书院,清茶一杯之后,谒过朱子塑像,又对众学子嘉勉了一番。看看已近未正,急忙别过山长,重新下船,顺游而下。恶溪原从鼎湖向西而流,在读书洞北边折而向南。在船上,高公子轻吹凤管,素云自拍檀板,唱起了高公子即景所赋诗句:
    洞口停舟上石楼,
    更从何处觅瀛洲?
    清溪日透千山晓,
    绝壑风回万籁秋。
    策策修篁皆我侣,
    琅琅题刻尽名流。
    因思人世如过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