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一道》拳意我意,皆是天意第23章一字千金,天降流火(万更求订阅!)

诸天一道最新章节目录
   “哦?不知掌门下山所为何事?”
    赤松子和长生子皆是一脸疑惑。
    道家刚刚归于一统,虽然说山上的日常事务大部分无须掌门亲自过问,但是这些日子以来,掌门每隔几日便给道家众弟子讲道。
    众弟子已经习惯了掌门在山上的日子,现在掌门要下山去,赤松子和长生子还是有些不舍的。
    那边,道玄子和北冥子的脸上却是浮现出淡淡的笑意。
    叶千秋道:“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找你们二人前来的缘由。”
    赤松子和长生子齐声道:“请掌门指点。”
    叶千秋微微颔首,然后说道:“这百年来,天下战乱不休。”
    “既然天下一统之势已显,那我道家自然不能是袖手旁观,要顺势而为。”
    “秦奋六世之余烈,天命在秦,我欲先去一趟咸阳,亲自面见一趟秦王嬴政。”
    “天下欲久安,需要一位明主。”
    赤松子和长生子闻言,若有所思。
    长生子在一旁说道:“虽然秦国目前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有一统天下之气象。”
    “但秦法严苛,终究不是久治之道。”
    叶千秋笑道:“正是因为秦法严苛,所以我道家方才有用武之地。”
    “我与秦王嬴政有过一面之缘,此子有天命在身。”
    “但是,眼下的秦王嬴政是龙潜于渊,所以,我打算相助其一二。”
    “来日,秦国一统天下,道家也可无虞。”
    赤松子闻言,则道:“既然掌门已经决定,那我们自然不会反对掌门的计划。”
    “只是,掌门此次下山,是否需要带上些其他弟子。”
    叶千秋道:“自然要带,嬴政目下手中可用之人甚少。”
    “此入咸阳,我欲带六名弟子一起下山。”
    “这六名弟子必须是心思剔透,办事得力之人。”
    “你们二人去挑选这样的六名弟子,明日一早,让他们来寻我,随我一起下山。”
    赤松子和长生子闻言,尽数奉命而去。
    待赤松子和长生子离去,道玄子在一旁说道:“太玄师兄此次下山,何时归来?”
    叶千秋道:“我到咸阳盘桓几日,待与秦王嬴政结下善缘,还会前往赵、燕、齐三地。”
    “还应该会去往稷下学宫拜访儒家荀子。”
    “待一切事了,我自会回山。”
    道玄子和北冥子闻言,微微颔首,不再多问。
    ……
    翌日一早,赤松子和长生子各带着三名弟子前来幽林小筑,和叶千秋道别。
    叶千秋也不再耽搁,带了这六名弟子便直接下了太乙山。
    这六名弟子,三名是赤松子的弟子,三名是长生子的弟子。
    长生子的三名弟子是逍遥、木虚、木冲。
    赤松子的三名弟子是碧清,碧卬、碧春。
    一行七人下了太乙山,便直奔七八十里地之外的咸阳城去。
    ……
    太阳刚刚爬上了远山,秋风荡起了轻尘,渭水两岸橘红的土雾弥天而起,苍苍茫茫笼罩了山水城池。
    咸阳城的四门箭楼巍巍拔起,拱卫着中央王城的殿宇楼阁,在红光紫雾中犹如是那传说之中天宫的街市一般。
    连绵屋脊上高耸的龟麟雀蛇,神兽仙禽,高高俯望着这碌碌尘世。
    大秦的子民在这漫天漂浮的红尘中奔走四方。
    一阵鸡鸣在城中不停响起,城内大道上已经是车马辚辚,行人匆匆。
    官吏们乘车走马,匆匆赶赴官署。
    日出而作的农夫百工们荷工出户,奔向了作坊,奔向了市中,奔向了城外郊野的农田。
    长街两侧的官署、会社、作坊、商铺、酒肆民宅,也都已早早打开了大门,各色人等无分主仆,都在洒扫庭除奔走铺排,操持着种种活计,开始了新的一天。
    长阳街的晨市已经开了,长阳街位于咸阳南门内。
    北口与王城隔着一片胡杨林遥遥相望,南北长约三里余,东西宽约十多丈,两厢店铺作坊相连,是秦国本邦商贾最为集中的大市。
    长阳街东面,隔着一片鳞次栉比的官邸坊区,便是天下闻名的尚商坊大市。
    两市毗邻,国府关市署将长阳街定名为国市,将山东商贾聚集的尚商坊定名为外市。
    咸阳的老秦人却从来不如此叫,只依着自家喜好,径自将长阳街叫做勤市,将尚商坊呼为懒市。
    个中缘由,都是市井庶人感同身受得来。
    若比货物,尚商坊外市百物俱备,长阳街国市则只能经营秦国法令允许的民生货物,诸如兵器盐铁珠宝丹砂座车战马等等,长阳街决然没有。
    若比店堂气魄,长阳街多为三五开间的小店铺面,纵有几家大店,也不过八九开间,至多两层木楼一片庭院而已。
    尚商坊则不然,六国大商社无不飞檐高挑楼阁重叠庭院数进,家家都比秦国大臣的官邸豪阔。
    便是尚商坊的散卖店铺,也动辄十数开间,铜门铜柜精石铺地,其华贵豪阔,其大店做派,都与长阳街不可同日而语。
    叶千秋和六名弟子在长阳街上走着,道家在咸阳城中也是有据点的。
    这据点就在长阳街的闹市之中。
    他们用了一日光景,便从太乙山赶至了咸阳。
    一进咸阳,便直奔着道家据点所在的长阳街而来。
    却是碰到了长阳街的早市。
    一路走来,叶千秋所看到的确实是一派祥和景象。
    他当初从云梦山出来,经过魏国、再入韩国,可从未见到过如同咸阳城这般民生安乐的情况。
    即便是韩国的都城新郑,只给人一种压抑无比的感觉,绝不会给人这样一种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的感觉。
    逍遥子拜入道家之前,是关中豪侠,咸阳城他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一路走来,便是逍遥子在带路。
    叶千秋对咸阳的情况很感兴趣。
    逍遥子也乐得给叶千秋介绍咸阳的情况。
    只听得众人一边走,逍遥子在一旁和叶千秋说道:“那些早起的老秦人趁着朦胧天光紧步上市,或交易几件物事,或猛挫上一顿鲜香之极的锅盔羊肉,完事之后立即便去忙自己的生计。”
    “官府吏员游学士子,也多相约在长阳街晨市说事,吃喝间铺排好当日要务,便匆匆离市去应卯任事。”
    “时日一久,便成了习惯,长阳街早市也就成了咸阳城的独特风景。”
    叶千秋闻言,微微颔首,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出现在了他的心头。
    值此乱世之际,也唯有秦国治下方才有这般浓重的烟火气了。
    这一路行来,依稀间听到秦人的对话,清晨相遇,许多人的第一个话题大多都是在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只见初晨的天空之中,已经有了一抹血色,着实怪异的很。
    就在这时,只听得那边有人高呼。
    “快去看了!”
    “南门悬赏!一字千金!”
    只见那边突然有一个童仆从街中飞奔而过,清亮急促的稚嫩喊声一路狂呼而起。
    无论是店中市人还是当街洒扫的仆役,一时纷纷惊讶。
    一个老者高声急问道:“那小子,你说甚?”
    “什么一字千金?”
    “你好歹把话给说明白啊!”
    有人高声大笑道:“不知道哪里来的小崽子,估计还没睡醒,这大早上的,瞎嚷嚷个什么。”
    “老伯你听了这小崽子的话,也在做梦吗?”
    “要是真有一字千金,我等立马丢了扫把,这就读书认字去!”
    只见长阳街上两旁的店中,无论食客还是店家,都是顿时一片哄然大笑。
    “南门悬赏!”
    “一字千金!快去看了!”
    那童仆依旧边跑边喊。
    叶千秋闻言,不禁心头一动,一字千金?
    莫不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完成了?
    当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随着那童仆稚嫩急促的喊声渐渐远去,左右的秦人们也渐渐把持不定了。
    先是几个好事者拔腿奔南门而去,接着便是店堂食客们丢下手里的碗筷也跟着去了。
    紧接着,洒扫庭院的人也拖着扫把,抱着铜盆抹布纷纷向南门去了。
    没过了多久,连正在赶赴官署的吏员与游学士子们,也纷纷驱车跟着前去。
    逍遥子等六名弟子朝着叶千秋看去。
    那目光之中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也是想去凑一凑热闹。
    叶千秋微微一笑,道:“咱们也去凑凑热闹。”
    说罢,几人也顺着人潮而去。
    ……
    此时,南门东侧的车马场,已经是热闹起来。
    城墙下立起了一道两丈余高的木板墙,从城门延伸到车马场以东,足足两箭之地。
    木板墙上悬挂着一幅幅白布,从两丈多高的大板顶端直至离地三尺处,匹练垂空,十分壮观。
    最东边的一幅白布上,写着四个斗大的铜字——吕氏春秋!
    铜字下立着一方本色大木板,板上用红字写着一行字。
    逍遥子从旁念道:“吕氏春秋求天下人斧正,改一字者赏千金!”
    一幅幅大白布向西顺次排开,上面写满了工整清晰的拳头大字。
    茫茫白墙下,每隔三丈余摆有一张特大书案,案上整齐排列着大砚、大笔、大羊皮纸。
    每张大案前站定两名衣饰华贵的士子,不断高声的呼喊道:“我等乃文信侯门客,专一督察正误之功!”
    “大著求错,如商君徙木立信。”
    “无论何人,但能改得一字,立赏千金!”
    如此旷世奇观,潮水般朝着这边聚拢而来的人群顿时亢奋无比。
    还不到半个时辰,南门东城墙下已经是人如山海。
    护城河两岸的大树上,挂满了顽皮的少年。
    车马场停留的车马,被纷纷来凑热闹的人们全部挤了出去。
    识字的士子们纷纷站上了石礅,站上了土丘,高声念诵着白布墙上的文章。
    人群中时不时一片哄然惊叹,一片哗然议论。
    有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夫工匠,看起来却是十分轻松,遇见寻常难谋一面的老熟人,便哈哈大笑着一声,然后说道:“老哥可识字!快去改那吕氏春秋,改一个字就价值千金,足够你走遍天下了!”
    对面的老熟人也笑呵呵的回了一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