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传奇》三十四、炎洛之战战备

帝师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就像是突然升起的兴趣,战事结束后的盘点。
    2007年12月10日,《帝师》第四卷下卷第三十六章,《芳华易损》发出。
    2008年2月14日,第四卷下卷第四十一章,《辟乱昔时路》发出。
    2008年7月7日,第四十五章《愤英雄怒》发出,《帝师》第四卷全部完成。
    从《芳华易损》到《愤英雄怒》,七个月,十章,25万字。
    统计,数据,数字,直观的反应,让自己都由衷感叹:一场战争,仅仅是一场战争而已,竟能砸下偌许多时间,耗费偌许多笔墨,付出偌许多心思。
    当然,东炎北洛,真正最后大战,战争确实的发动、北洛大军正式由国中开拔前线,应当从四十一章《辟乱昔时路》计算。但,风司冥为妻子复仇的那场历时四个月的战争,从整体战略来看,理当也归属在最终的炎洛大战。
    因为,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大陆两强的命运由此走向最终结局,不是偶然的结果。尤其,对于北洛,这绝不仅仅是缘起于草原一时天灾的战事爆发,而是经过了多年周密的准备筹谋。
    而所谓盘点,事实上,真正值得整理的也就在这里——筹谋,计划,准备。
    《孙子》开篇首以《计篇》论庙算,第二篇《作战》述用兵之利害,第三篇《谋攻》则点明谋攻用兵之道与知己知彼之要。就内容,此三篇皆是阐明用兵法则规律,从战略高度的提纲挈领,与后面《火攻》、《用间》等更近于实战战术的篇章颇有差异。而以其至理精要,历来为兵家学者所重。而在我看来,“庙算”也好,“兵者诡道”也好,“因粮于敌,贵胜不贵久”也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也好,统而归之,都是要求清楚地了解战争的利害,看明敌我形势,掌握彼此的信息,为战事做充足的准备,并在战前便首先制定完整周密的作战计划——兵家之圣所言“慎战”,其实是要求真正将战争放到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高度,郑重待之,对战场整体把握,而契合《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基本原则。生长在和平年代,只能通过微薄的历史、文学、现代军事科普知识去假象曾经的冷兵器战场,挂一漏万乃是必然。虽有些东西都算是公理常识,一旦顾及,才知内中辛苦。而为炎洛这一场大战,自数月前开始伏笔埋线,仔细回想,做的,其实多半便是这一个“预”的工作。
    首先是粮草。
    确切地说,非止粮草,还有大量的武器军备等各类战争物资。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军粮之重要在战争中无庸多提,所以偏心地安排下北洛连年的丰收,国库充盈家底殷实,足以经得起战争的巨大消耗。
    粮食,不用说,自然来自于农业生产。北洛重视农桑,鼓励耕织,这是从《帝师》开篇就反复强调的。而虽然并没有着重笔墨,但第四卷上卷中提到,柳青梵首倡、神殿主持、朝廷官府协作的北洛全国范围内农作物优选育种、品质改良,当有非常大的功劳。其次,因地制宜的区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块茎类代粮食作物的培育和推广,不仅对这一场战争,更对整个北洛的农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为立国之本,百姓衣食之源。当纯粹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加入有意识的人为改进,当国家以强有力的手段,广泛推行融会世代经验、符合实际规律又恰当配合时机的技术引导,就算没有任何新工具的产生、新良种的培育,其增产增收的效果也可以预计。
    粮食丰收,直接带来国家税收的增长。丰收使仓廪丰足,仅仅是第一步,对于将要运用于整个国家活动,更运用于未来战事的国家财政,钱粮的计算、支配和调拨,是朝廷在丰收后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这一点,北洛的首功,当归上朝廷宰相林间非。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作为北洛的“大管家”,林间非在朝廷中扮演着何种样的角色。虽然看起来不显丝毫风头,其实却是举足轻重。从最初胤轩十三年“玉螭宫之变”后的拜相,林间非就是前线风司冥最坚强的后盾支援。无法想象,没有这位宰相的用尽心机极力周旋,北洛的军队如何在两强夹击下支撑下来,最终战胜侵略者,取得蝴蝶谷会战的大胜。而对蝴蝶谷后期战事的走向,西陵、北洛两国间关系的变化发展,亦是林间非最先提出国力对军力的支撑问题。到炎洛大战,风司冥复仇之战时全盘的思考,与其后林间非与柳青梵对草原农牧物产、经济国力的分析,更是明确表现出这位宰相的眼光和能力。
    此外,北洛的粮食储备,并非仅仅来自于北洛国内。如林间非与青梵商议时所言,还有考斯岱尔的猜测,通过太宁会盟的通商条约,北洛有计划地连年从西陵购进大量粮食,在国中大熟国库丰盈的情况下,最短时间积攒起最多的粮草,因此才应付得起赤地千里的草原上无数的灾民,并以这些粮食买到了归服之地百姓的忠诚追随。
    而通过太宁会盟条约自西陵流向北洛的,除了粮食,还有军备。在《帝师》的设定里,北洛、西陵、东炎都属于物产丰富的国家,而北洛和西陵在地形构成、金属矿藏储量方面有更多类似。欲作战,后勤供应一块,除粮草,自然还需要武器、衣服、帐篷、马匹、马具、药品等等等等。西陵各种物资、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太宁会盟的一条通商协议而皆可以无阻碍地流入了北洛。而混在两国百姓深入广泛的贸易交换中,又有柳青梵“灵台”掩护的国家购买行为,则轻易不能引起他国的注意。事实上,充分利用太宁会盟的优势,北洛、西陵两国都极大受益。唯有东炎,因为游牧民族部族联盟形式政权的特性和对此类“商业”行为的不够警觉,让柳青梵钻到了草原的空子,几年间掏空了东炎原本不厚的粮食储备的家底;又因北洛以国家财政收购金属器物的手段,使得草原的贵金属大量流失,大量采矿令生态亦遭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梵削弱东炎国力的手段,是另一种形式的“因粮于敌”。其意义,不用多言。
    仗,终究是人去打的。无论到什么样的时候,人都是战争的主体,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有粮草、军备后勤方面的充足准备,参与战场的士兵,则是将这些准备的意义切实发挥出来的人。为这一场大战,北洛在军队方面,其实也有了相当重要的措施调整。其中第一条,就是胤轩二十年,风司冥主持的北洛军制改革。
    独立有序、良好高效的机制,战事时精确地运转,协调步调、确保配合,一发牵动全身,能将主帅的意志没有任何偏差地贯彻到每一个基本士兵,使战场上真正形成将领“如臂使指”的效果——这是在设计军制改革一节时,在实战方面就有所考虑,希望达到的程度。
    第四卷上卷,有意无意地点出,北洛的军制改革,将原本风司冥属下“冥王军”的大量重要将领,分散到北洛军队的各个层级各支队伍。在部分眼睛看来,这显然是为了军权不旁落的传统,胤轩帝对实力过大的靖宁亲王做一种皇帝本能的打压和势力拆解。然而,当这些能征惯战,凭着过硬的实力从腥风血雨中一步步提升到统领位置的将领,分散,然后全方位地渗透到北洛全军,将“冥王军”的训练方式、“冥王军”的技战水平、“冥王军”的英勇顽强也带进到北洛全军……由此打造出的军队,将具有何等样的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对于风司冥的战功武勋又将有何等样的崇拜,“冥王”在北洛全军的地位,又将有怎样程度怎样意义的上升——这些,文章当中没有刻意说明,但是,贺蓝·考斯岱尔却用自己的感受作出过回答:“北洛的军队,比以前更耐打,更顽强了。”风司冥花费绝大心力调教出来的这支铁军,才是他最后成功的最强保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