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传奇》三十三、战

帝师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卷的主题,是战。
    关于对战争的态度,在写到关于经典、教学用的兵书部分,其实已经稍稍提到了一些。
    战争,军事手段,是政治的延伸,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抛却那些理想而抽象的平等、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追求,现实国际间往来的至高准则,或许只有国家利益。保持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包括军事在内的一切手段都是为此服务。当和为贵、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作为对外往来的基本思想,战争手段被放到客观被动范围,非军事、政治的力量,显然应该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始终认为,理想也好、野心也好、社会发展必然也好,战争、军事的力量,只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保证,而永远不应该成为最终的目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政治的延伸和手段,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战争过程的巨大破坏性甚至毁灭性,从根本上是与人类的整体利益不符的,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即使占据了相当上风,结果也还多半逃不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战争带来的各种损失往往需要十倍于战争过程的时间来恢复……为什么向来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实际的,是不战的手段,比起战争实在是“划算”得太多了。所以,孙子在两千多年前便由国家利益与生活生产的经济根源提出“慎战”,其见高明,后人不得不折服。
    军事手段只能是手段,不能成为措施、行事的出发点和目的。不过,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强大国防不可或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一条处事规矩;而“时刻准备着,确保足够自卫与反击的能力”,则是这一条规矩的潜在前提。“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百年教训惨痛深刻。强大的国防,强大的军事力量,能战常胜的勇士铁军……极端痛恨纯为私利的侵略,厌恶排斥无益的争胜争霸,但对于自家军事实力的本身,私心却又认为越强越好。我想这其实很可以理解:只有越强的自卫自保能力,才可以给我们自己越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处理各种问题时才可以不受他人威胁受他人钳制,可以确保站在对等的地位上与他人进行协商洽谈。一旦失去了这一强大后援保障,一切活动,就会变得极其不利和艰难。
    所以,第三卷的时候,重心绝不在风司冥的胜利,而在于西陵北洛两国战后的和谈——“太宁会盟”。一场战后和谈的政治角力,体现的是远比军事行动更丰富立体的国与国较量。而经过这一场和谈,西陵以政治的手段尽可能多地消除了军事不利带来的恶果,从某种意义上,便是在映证自己所见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不能说是和平主义者,但战争被眉毛视为最下策也是向来的事实。即使不是出于最不擅长描写战争场面这个原因,也习惯令笔下的国事处置尽可能诉诸于政治手段而极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交锋。然而,到第四卷,故事的主线,却无法回避地走向了一场大战。尽情渲染了战事前的种种,随后用近二十万字的篇幅铺展炎、洛两国的争夺——和平,不战,各种问题政治外交方式解决,在这里转过一个大弯,指向原本的“最下策”。这,是矛盾,也是心结。
    战争,一统。
    一统,是帝师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自己无法抛却的基本心理。千百年来我们文化中这样的倾向,流传至今,其存在与作用似乎已经不需要理由。
    就算本身并非具有强烈侵略性,和解共生、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等也是最能接受的与人处世的态度,就算现代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国际化的认知,令人自然地打开视野,学习尊重一切独立国家主权,尊重各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但真正体现到了文章、小说里,“大一统”,将天下纳归到统一的领导核心、在同一国家体制下协同运作,依旧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本质上认同的一句话。但“分”的历史总不免无奈繁华颓败的沮丧,“合”的过程则多充溢敢叫山河易色的壮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建功立业、开创一代的豪情,或许是人就会有这样的一种向往。不论多么安于平淡,满足于稳定有序,多么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个人而言一团和气平安大吉的重要性——人不风流枉少年,激情、梦想的滋味,倘若缺乏,人生不能说因此就不圆满,但必然是世情百味中一味少少的缺憾。那簇火焰,就这样总在内心从不熄灭;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真正抛却有一天全身心投入燃烧的激情的渴望。也许,这就是本性中无法抗拒的诱惑?所以纵使现实诸多局限,也忍不住由笔端倾吐:定下了《帝师》“大一统”的基调,也定下了开创万世不易(微笑,这里只是一个带有夸张修辞手法的单纯意义上的形容词)的故事情节。
    因为“大一统”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我们的认知,由分裂走向统一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的心理都被烙印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样群雄并起的风云时代更没有理由错过。所以,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小说的虚构世界,让眉毛规避掉一个其实无法回避而绝难回答的问题:从现代人尊重独立国家、独立民族、独立文化的角度,我们是否能够从心理上认同更从情感上接收,历史上那一次次发生,或许自愿但更多被迫,用血与火写成的“一统”和“融合”?
    因而,在《帝师》,当大陆一统的战争似是循着本能一般进行的时候,作品的本身,没有对小说人物在“一统”的心理出发、情感认知,或是此番行为的正义非正义等等方面作任何的注解说明。
    对于西云大陆的列国,尤其是鼎足而立的东炎西陵北洛三强,结束分裂达成统一,是其国力增长后的扩张本能,也是身为强国君主无法拒绝的野心和诱惑。对于他们,不需要更多“一统”的必然性、正义性的论证。
    对于柳青梵,结束分裂达成一统,是他所认知的“历史自然发展进程”,也是眉毛“大一统”情结的本然投射。可以说,青梵心中的“天道”,理所当然,不需要理由。
    对于风司冥,结束分裂达成统一,是他知道的老师的唯一切实心愿。成就一代之帝,开创万世之基,向建成大同天下竭尽努力,是风司冥在秋肃殿柳青梵身边自幼受到的熏陶,是因为柳青梵而拥有的理想。而二十年教导历练,这种理想也内化为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帝师》第四卷,炎、洛的大战。暗含着的,是北洛、风司冥在不断进行且不断加速的大陆统一的脚步。虽然,在具体的战争展开时,不惜篇幅地充分论证北洛出兵的正义合理,极力渲染东炎侵略行为在人心、士气、舆论上的劣势……但对于身为作者的自己,这一场大战,除了预定的胜败,战争的双方本身没有一方正义而另一方非正义可言。进一步,在《帝师》里,任何一场战事,从本质上都不带有区分正义非正义色彩。因为,在这一点上,我其实无法给出答案。
    战与非战,共处与一统,或许,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短暂历史、浅薄所知的范围边界。
    不过,所幸,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也不需要由我们来更多思考。
    我只安静地回到小说的虚构世界,专心去书写我亲爱的孩子们的传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