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第九章朱元璋克定远攻占滁州郭子兴[2]

元末翘楚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br>臂张弩是靠臂力拉弦开弓的一种特殊弓,主要由弩臂、弩gong、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弩的开弓装箭时间比普通弓长很多,但是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很强。它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程杀伤武器。
    六月辛卯朔日(初一),张士诚的部队攻占了扬州。
    六月丙申日(初六),元廷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达实特穆尔奉旨率兵讨伐张士诚,结果战败。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枢纽,又是江南的门户。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不甘心,下诏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佛嘉律会同达实特穆尔再次进兵讨伐。最后收复扬州。
    六月己酉(十九)日,赵均用率部攻克泗州盱眙县(今属江苏)。
    第二天庚戌(二十)日,彭早住之子率部攻占泗州(今江苏泗洪县)。遂与孙德崖、赵均用分道扬镳。濠州城只剩下孙德崖等四帅和郭子兴。
    在定远,朱元璋依靠冯氏兄弟、刘英等人,使军需事务、民政事务趋于正常,社会安定有序,为攻取滁州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年秋七月,朱元璋留费聚、郭兴七千人马镇守定远,率汤和、花云、徐达三支部队多将士和吴良的机动部队南下攻取滁州。冯国用、冯国胜带领3000亲军押送粮草殿后。每支队伍都高举一面缝有金色“朱”字的红旗。
    他命花云所部为前军,作为先头部队开路。此时的花小将,尽管脸黑,却打扮秀美——头戴红色花状巾,发髻的罩巾扎成花瓣形,巾角斜分两边;身穿绛色对襟战袍,上覆麻织姜黄披肩;腰系一条黄丝绦,打了个蝴蝶结;足穿一双轻便密实棕鞋,内著白布袜,裤脚缠了数道姜黄绑腿带。
    真可谓:一两棕鞋八尺藤,踏遍江北又金陵。跟随元璋打天下,花巾棕鞋淮西行。
    朱氏红军途经岱山湖西侧的烟笼山时,突然和一支土匪队伍遭遇,双方都很意外,停止前进。这时两旁没有其它道路可走,谁调头后退,谁就会被对方追杀,生死难卜。
    狭路相逢勇者胜。花云左手持枪、右手握剑,跃马独自冲向匪军。他边冲边喊:“想活的避开!”
    前面正中的土匪头领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惊呆了,还没有反映过来,花云一剑砍开他的脖子,鲜血四溅。这个头领眨眼之间倒下了马,后面的土匪大惊失色,纷纷闪开。躲避不及的,接二连三倒在花云的剑枪之下。
    后来,有一土匪头领提到此事说:那个黑脸将军实在厉害!不可阻挡。
    看见土匪头领被砍下马,偏将郑遇霖立刻大喊一声“跟我冲”,率领士兵跟随花云一路冲杀过去。惊慌失措的土匪们吓得纷纷钻进路旁的树林草丛,让开了道路。
    晌午,朱氏红军在滁州西北的大柳村休息、吃了午饭。傍晚到达滁州城西约30里的珠龙桥乡(今珠龙镇)后,安营扎寨。在一圈高低起伏的栅栏内,绿色的山丘草地上,展现出几座白色的圆形穹顶帐篷。这是缴获定远元军的,一座是朱元璋和冯国用居住,一座给亲军卫队居住,其余给镇抚及随从使用。还有一大片青蓝色三角形帐篷,是新做的。
    第二天,朱元璋接到行营门卫报告,有一个自称里正的人带着一头杀好的肥猪和几罐酒求见。
    朱元璋走到营门一看:来者三十多岁,头发梳的溜滑齐整,发髻裹一条青丝逍遥巾;身穿青色斜襟长褂,脚穿青色圆头布鞋。儒雅可亲,神情谦卑。
    来者也打量了朱元璋,见他一副将军装束——头戴红色雷巾①,身穿柳叶甲战袍,裹一件绯色丝罗悍腰,外加一件淡蓝色小杂花袍肚;腰系棕红镶贴乌犀笏头革带,脚蹬棕黄牛皮靴。
    这套服装原是定远县蒙人达鲁花赤的。朱元璋长得高大,一穿正合适。他象郭子兴一样,也不喜欢元将的头盔,没有要。
    来者已经打听了首领的姓名、职务,见了朱元璋,拱手施礼,自报家门道:“将军阁下,小人李善长,珠龙桥乡龙福里里正②。”
    李善长,生一张椭圆脸,略瘦。长一双武明眉——弯长有角,极为清秀,居额(眉骨)过目,不散不乱,眉伏五彩③。眉下嵌一双睡凤眼。印堂宽度适中,下卧一只胡羊鼻——山根微低有气势,年寿丰而不露骨,准头圆尖微下,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鼻翼侧部)清正,鼻大而正。上唇蓄有长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武明眉主使聪明能干,富贵之相,得美贤之妻,生贵子。睡凤眼主使温柔、正直、富贵。胡羊鼻者为人精明能干,白手大发,妻荣子贵,万般达成,应是先军后政之相,大富大贵。
    朱元璋见李里正长相、气质不俗,便把他请到圆形大帐内,坐下交谈。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珠龙桥乡人。家庭尚可,少年时读过私塾,遵循家训,温良恭俭让。人很聪明,会计划,策划的事多数都能完成。
    朱元璋有意考察他,问道:“当今四方都有战争,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带着奉承答道:“秦末大乱,汉高祖以布衣之身起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欢杀人,五年成就了帝业。今日元朝纲纪已经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朱公生于泗州,距沛县不远,其山川有王者之气,朱公应当接受。如果效法汉高祖的所作所为,不愁平定天下。”
    朱元璋听了,心里很舒服,拱手说道:“受教了!”
    接着,请他留下。李善长虽然大朱元璋10岁,但是看出这个后生胸有大志,且能从善如流,就欣然答应。于是,朱元璋请他暂时担任掌书记一职。
    打下滁州后,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幕府参谋,参与军机谋划,并主管军需粮饷。
    定远被红军智取,滁州的元军加强了戒备,增加了城门附近的巡逻和城头的守军。关闭了北门、西门。白天只打开南门和东门,对进城者严密搜查。
    滁州城,唐高宗永徽年间(250-255年)开设四门。
    东门叫通淮门,南门叫济江门,西门叫朝天门,北门叫望泗门。一条南北向大街(今南谯北路)连通南、北门。一条东西向大街(今双拥路)连接东、西门。上水关和下水关位于东、西两门南侧。在这两条大街相交处便是滁州宋城中心。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拓建滁州唐城,周长7里362步(约4550米)。各门增筑月城(半月形瓮城)护卫。瓮城城门前无壕沟,与城外陆路相通。
    东墙(含门)长约967米,约位于今日古城下水关(环城路)的南北延长线上。南到环城路东南角南面,北至护城河遗址东北角内侧。
    南墙(含门)长约1000米,约位于今日南环城路及宋城街南侧。东头连接东墙南端,西头到宋城街西端(护城河西南角内侧)。
    西墙(含门)长约1333米,约位于今日古城(穿城河)上水关南北延长线。在上水关以南一大段偏东南方向,西墙南端连接南墙西头,北端到太平巷西面护城河遗址西北角内侧。
    北墙(含门)长约1250米,约位于今日北湖公园南岸的东西延长线上。西段在北大街西侧沿护城河折向西南,连接西墙北头。东端在护城河遗址东北角内侧连接东墙。
    一条小河从城西的上水关流向城东的下水关,在古城中心区与南门之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下半圆形。
    城墙外均有壕沟,从城西之湖(今城西水库)引水形成护城河,易守难攻。但是瓮城之门前面没有濠沟,成为防御的薄弱之处。
    滁州为元廷中等州,属扬州路,辖来安、全椒二县。镇守长官达鲁花赤和知州均为正五品。驻有三千兵马,由两个镇抚指挥,达鲁花赤统领。
    一日夜晚,满天繁星。五更时分(凌晨3—5点),朱元璋的两支前锋军队沿驿道悄悄到达距北门瓮城约2里地时停止前进。
    一支军队改走乡道转到东门瓮城前2里地的驿道上。接着,两支队伍继续前进,离城门大约30丈(95米)时,停止待命。
    两支队伍前面各有一辆奇特的牛拉车,蒙着一大块青蓝布,将士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此车由一头牛拉动继续慢慢前行,单独到达城门前约50米时停止。驭手解开绳索,把牛牵到一边稍远处。跟车的士兵拉下遮蔽布,6个士兵有两人跨入车内,在前杠撞木左右两边站立,4人成排在车后站立,等待攻城的命令,准备推车。
    此车是宋代以前曾经出现过的攻城撞车,木制结构,全部卯榫连接。
    底盘为长方框形,由四根边长0.48尺(约15厘米)的方木组成,总长7尺(约2.2米),宽5尺(约1.58米)。前杠内收0.6尺(约19厘米),使两帮凸出两个头。
    其四角立四根方柱,边长0.48尺,距地高5.4尺(约1.7米)。两帮前后靠近四角处有四个板式轮,直径2尺(约0.63米)。两帮前后柱上部各有一根原木纵梁,直径约0.3尺(9.5厘米)。两后柱离地2.5尺(约0.79米)间有一根原木横杠,直径约0.3尺。作为推车柄。
    前后柱头上,有两根斜方木相靠组成“人”字梁,边长0.48尺。梁顶距地面7.2尺(约2.28米)。左右靠梁上下端各有一根檩木,直径约0.3尺。靠梁和檩木上铺装1寸厚(约3.2厘米)的木板,形成两面坡蓬顶。前后左右出檐。
    撞木长8尺(约2.53米),直径1尺(约0.32米)。前后各拴一根“Y”形粗麻绳,分叉的两根麻绳分别拴在两根斜梁上。撞木离地约3尺,为去皮原木,撞头加工成圆锥形,两侧间隔安有三个圆木柄,以便左右三人向后拉动撞木。这种撞车是朱氏红军的“改造升级版”。
    等天蒙蒙亮时,朱元璋下令攻城。红军同时进攻北门和东门。撞车接近城门时,被城上的元兵发现。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几名弓箭手纷纷向撞车放箭,射中车顶的箭头只是扎进木板,无法穿过。
    这时,30名穿戴头盔、铠甲的弓箭手前行到距离城墙约30米,排成三排轮流向城头放箭,掩护撞车兵。撞车靠上城门后,6个士兵拉动撞木不停地撞,撞了十来分钟,就把城门撞开了。接着进入瓮城内,迅速把撞车推到主城城门前。
    米外等待的前军先锋耿再成、郑遇春各领一支队伍迅速冲进两座瓮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