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厨师拥有外挂后》52东北菜3

当厨师拥有外挂后最新章节目录
   菜肴味型
    味型介绍
    味型是在菜肴烹制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格,科学地投放各种调味品,对菜肴原料施加影响,所产生的具有各自本质特征的风味类别。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味型是稳定的规格标准
    这种规格是在长期烹调实践中发展沿革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并有该种味型的系列菜肴,如果不按一定的规格调味,就产生不出这种风味。
    味型是调味品对菜肴的影响
    原料本身就有的味道,如咸辣味是加入调味品后形成的,而做肉炒青椒时,盐与主料青椒本身形成的味道则不能称为咸辣味。同理,葱香味是在咸鲜味的基础上重用大葱调味形成的,而炒洋葱就不能说是葱香味。
    味型是具有本质特征的风味类别
    各种味型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同一味型的系列菜肴,滋味允许有差别,这是由于应用的次要调味品的不同,或者应用具有同一主要功能的不同的主要调味品造成的。如咸鲜味,因用酱油或精盐的不同,其味道就会有微妙的区别。这也说明了中国菜在调味上的千变万化。
    研究东北菜味型的意义
    我国区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物产、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所形成的味型种类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东北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厨师为主体的广大烹饪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运用当地常见的调味品,在广大东北人民饮食爱好的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味型,使东北菜在调味上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风味特色。
    主要味型
    味型是东北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菜系或地方菜之所以存在,必然有许多独特之处,即地方性,也就是风味特色。我们研究东北菜,就是要研究其风味特色。“以味为先”是我国烹调界的一句老话,因此,研究东北菜,不可不研究东北菜的调味,不可不研究东北菜的主要味型。并从中找出东北菜在调味上的特色、规律,以深入东北菜的研究。
    味型将为评定菜肴提供统一的依据
    一个菜肴的口味如何,是考核菜肴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对某一个菜肴口味的评价,在东北某些地方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师傅一个令”的现象,这对评定菜肴、考核晋级是很不利的。研究味型,有利于统一对常见菜肴口味标准的认识。考核一个菜肴品种时,都按一个标准,可以避免偏差太大,使被考核者无所适从。
    为学习调味方法提供捷径
    味型都有其各自的系列菜肴,而且同味型的菜肴调味方法也大体相同。开展东北菜主要味型的研究,为初学烹调者提供了捷径,学习了一个味型的调制方法,就可以弄通这一个系列的菜肴品种调味方法。学会一个菜的调味,其他菜也就不难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免走弯路。例如,会调糖醋肉段的味,则糖醋排骨、糖醋瓦块鱼的调味也就都会了。
    对烹制菜肴有一定指导意义
    对于东北菜的一些菜肴怎样调味,餐饮业从业人员,即使是某些等级厨师,也不是都清楚的。一些菜谱,虽然也在这些菜肴的特点或质量标准中写了调味要求或口味特色,但往往对这些菜肴复合味中各基本味的地位、各调味品的作用不能详细说明。因此,在烹调操作中,往往一个店、一个师傅做出的菜一个样。有的人做的菜的味道和公认标准相距很远,严重影响了菜肴质量。曾有一位不惑之年厨师说:他的师傅告诉他,香辣肉丝就是把所有的调料都放一点,各种味都有一点就可以了。这种调法显然是盲目的、无标准的,按此法做香辣肉丝,味道怎么能正确呢?如果我们掌握了该菜所属味型的调制方法,再去调味,就能调正或基本差不多。按照味型所指示的方法去调味,就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标准的、有步骤地调味,这样对提高菜肴的质量将是十分有益的。无疑,开展东北菜味型研究,对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东北菜的总体质量是有重大意义的。
    咸鲜味
    咸鲜味在东北菜中运用最为广泛,且相对于南方而言,咸阳较重,按其浓重程度不同,大体分为二种。
    清淡咸鲜味
    (1)特点:咸鲜适度,清淡宜人,突出原料本味。
    (2)调味品及其作用:各种调味品,如精盐、味精、料酒、葱、姜、花椒水、酱油等。
    各种调味品的具体作用是:精盐定咸味;味精辅助原料的鲜味;酱油调色,并辅助精盐调咸味。其他调料起提鲜、增香、降异味的作用。
    (3)适用范围:此味型适于本味鲜美、无异味的原料,如鸡、鸭、里脊肉、鱼、虾、蔬菜等。此味型四季皆宜,最宜春夏,适于熘、烹、爆等方法制作的菜肴。
    (4)代表菜:滑熘里脊、浮油鸡片,白酥里脊、熘鱼片、熘肉段、滑熘肉片、肉丝掐菜、肉炒瓜片等。
    (5)调制方法:精盐的用量以满足菜肴口味需要为度,要适当淡一些,精盐、味精的用量不能掩盖原料的鲜味,要突出原料本味。其他调料用量也不宜过多,其味都不能突出出来。
    菜肴烹制中,此味型有两种:一种是白汁,不放酱油;一种是红汁,放酱油。酱油要少放,颜色以浅酱红色为宜。具体方法多是将精盐、味精、料酒、花椒水、酱油按照规格先对在一起成汁,勺内放油,用葱、姜炝锅后,放入主料和调味汁加热,颠翻几下,点明油出勺。可结合具体情况,掌握烹汁、卧汁或浇汁。
    (6)注意事项:①因为此味型清淡,所以有些重味调料,如花椒面、大料等不能放,以保证菜肴的口味纯正。②调料中的葱、姜数量不宜过多,即葱、姜味不能突出。有时要用葱、姜块,但在成菜时除去。
    浓厚咸鲜味
    (1)特点:口味浓厚,咸鲜可口,香味宜人。
    (2)调味品及其作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盐、味精、料酒、花椒、大料、葱、姜、蒜、白糖等。
    各种调味品的具体作用是:酱油主色,并兼调咸味;盐辅助调咸味;味精调鲜味,白糖起提鲜、突出咸鲜味的作用;其他调料起去异味,增香味的作用。
    (3)适用范围:此味型适合牛、羊、猪肉、鱼、鸡及某些蔬菜,适用于蒸、烧、焖、炖等方法烹制的菜肴。在季节上,此味型春、秋、冬季皆可用,以冬季为佳。因其味道浓、色调暖,适合人们冬季的口感需要,并以佐饭为宜。
    ?四喜丸子(4)代表菜:扣肉、扣肘子、红烧鱼、红焖鸡块、红焖肉等。(5)调制方法:此味型调制时,酱油要满足色泽需要,色泽一般要深一些。加入酱油后,用盐补充咸味,味精的用量以不掩盖原料的鲜味为度,咸鲜味可略重一些。白糖要放得适量,以放糖不觉甜或回味微甜为宜。
    在菜肴烹制时,此种咸鲜味有两种调法。有些蒸法烹制的菜肴,须在蒸制前将调味品放入,然后上屉加热使之入味;有些烧、焖、炖等烹制的菜肴应在烹制中逐次加入调味品,但加入的时机要掌握好,有些菜肴盐和味精可以后放,如红烧肉等。
    (6)注意事项:①花椒、大料的用料要适宜,不可用得过多,以免压住原料本来的鲜香味和鲜咸味而喧宾夺主。②此味型适用的烹调方法一般加热时间较长。葱、姜、蒜可切成块状使用,延长其香味散发时间。花椒、大料也不要用粉面,而是用粒、瓣,最后在成菜前与葱、姜、蒜一起除去。
    咸辣味
    (1)特点:咸鲜香辣,开胃可口。
    (2)调味品及其作用:各种调味,如而精盐、味精、辣椒、花椒水、料酒、白糖、葱、姜、酱油。
    各种调味品及其作用是:精盐在此复合味中呈咸味;味精辅助鲜味;辣椒主香辣味,并兼有调色的功用;白糖有缓解辣味的作用,并有提鲜的功效;酱油调色,有的菜肴不放;其他调味品主要起增香、提鲜、去异味的作用。
    (3)适用范围:此味型四季皆宜,以冬季为佳,适于熘、炒、烧、爆等方法烹调的菜肴。
    (4)代表菜:烧辣子鸡、炒辣子鸡、辣子肉丁、双辣鱼片。
    (5)调制方法:精盐、味精要满足口味需要,在咸鲜口的基础上调辣味,辣椒的投放量以“辣而不燥”为度,要适合多数人的口感要求,放糖以人口不觉甜为宜。
    在菜肴烹制中,一般是先把葱、姜、辣椒等先放入底油中煸炒一下出香味,其他调料在加热中逐渐放入或事先对好汁一次性放入。
    (6)注意事项:①要掌握好辣椒的用量,根据原料的数量、辣椒的辣度决定其投放的多少。因此,对所用辣椒的辣度要了解、熟悉。②白糖不宜放多,甜味不能突出,否则和甜辣味就分不开了。
    咸甜味
    (1)特点:咸甜可口,汁稠色艳、味道浓郁。
    (2)各种调味品及其作用是:主要调味品,如白糖、精盐、醋、料酒、花椒水、葱、姜、酱油、味精等。
    各种调味品的主要作用是:精盐主调咸味;酱油调色,并辅助精盐调咸味;白糖主调甜味,还有调色和使菜肴汤汁浓稠的功用;味精辅助调鲜;其他调味品起增香除异的作用。
    (3)适用范围:此味型适用于动物性原料,如鸡、鱼、虾、肉等,主要用于大虾、肉段、鸡腿、飞龙、香酥鸡、香酥鱼。
    (5)调制方法:此味咸甜并重,因此精盐和白糖的投放量要足够。酱油适量即可,过多则色泽发暗,如是焯虾类则不用放,因大虾壳本身色泽鲜艳,放酱油往往起负作用。味精的量要适当,有些原料如虾类的菜可不放。
    在菜肴烹制中,一般是先用葱、姜块炸锅,其他调料在加热中陆续放入,至菜肴将成时,将葱、姜块取出,真s至汁浓色艳即好。
    (6)注意事项:①葱、姜成块,但要拍一下,这样可使其在加热中不断发挥本身的作用,又便于成菜前拣除去,使菜肴美观整洁。②此味所佐的原料,除大虾外,一般都应在初步热处理后再进行烹调,大多是油炸。这样便于上色、入味。
    咸香味
    在咸鲜味的基础上,再带有某种或几种较浓烈香味的调味品,使菜肴风味突出,即所谓咸香味。由于所突出的香味不同,咸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