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1841(四)辛丑合约出奇想[10]

1845最新章节目录
   果我们就是不听他的,如何?”林则徐问。
    “大人,且看这里,军舰驻泊权,你若不从,他便开炮打你。”
    几位大人面面相觑。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楚剑功说道:“几位大人,不如还是让我二人和英夷谈判吧。”
    “也好,也好。”耆英说道。他突然又想到一事,问:“楚道台,哪些溃兵整顿得如何了?”
    “回钦差大人,溃兵建制已乱,留在江宁实在是祸患,而且江苏打了这么久的仗,粮饷已成问题。我也只是暂时将他们收拢,派了300人,不久就将他们押往广东。广东备战已久,几万兵士的粮草还应付得来。等大战打完,再请朝廷和诸位大人裁断。”
    “那领溃兵去广东的是何人啊?”
    “回大人,是我在朱雀军的副手,陆达。他是京营出身,天子钦点的榜眼。”
    “是陆达啊。”耆英想了想,说道:“出发前,让陆都司前来见一见本钦差。”
    楚剑功应了。耆英又看了一眼林则徐,说道:“剑功是林大人的门生,我们自然是信得过的。”
    他已经是第二次讲这句话了,楚剑功明白他的用意,如果溃兵半路哗变,或者楚剑功做出什么叛逆之事,便都是林则徐的责任。
    楚剑功唯唯诺诺,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和李颖修退了出来。两人分工,李颖修去准备明日重开谈判,关于通商口岸,关税等等的起始草案,而楚剑功便直奔溃兵聚集的江宁西南角而来。
    远远的,楚剑功便看见朱雀军的一队士兵,正好一个班,在外围站岗,将闲杂人等和溃兵们隔开,楚剑功策马前去,带队的那个目长走上前来,向楚剑功敬礼:“第二连目长齐鄂,奉命在此值守。”
    楚剑功点点头,正准备进去,齐鄂说道:“报告均座,陆达副座下了命令,任何人不得骑马直冲营内。”
    楚剑功闻言准备下马,突然想起一事,便问道:“齐鄂,我也要下马么?”
    齐鄂一愣,说道:“陆副座下的命令,均座自然例外。”
    楚剑功一笑:“这样做,也对,也不对。我告诉你,我不是例外,只是指挥体系上,我不受陆达的命令。嗯,条令还要加强学习。”
    说完,楚剑功骑着马,缓缓的进到溃兵集结的大营里去。
    溃兵几万人,都窝在这一处,所谓人上一万,无边无际。到处是乌兰乌兰的号衣,一眼望不到头。有些溃兵随地坐着赌钱,有些把衣服蒙在头上大睡。器械仪仗之类满地乱丢着,但却看不见乱丢的兵器。
    楚剑功也不和人答话,有朱雀军的士兵向他敬礼,他也只是挥挥手,让人继续工作。转了小半圈,终于看见陆达和翟晓琳、陈日天站在一起,商量什么事情。他们看见楚剑功,便急急跑过来敬礼。
    楚剑功从马上跳下来,也不废话,劈头便问:“怎么样了。”
    “报告均座,一连已经打散,每个士兵都带了一个排,还是摊不过来,性好有二连在这里弹压着,没出什么乱子。”
    “这些溃兵中,总有能用的人吧?”
    “是,我已经有了大致的名单,正准备呈报给均座处置。”
    “好!”楚剑功从心里赞叹一声,脸上不懂声色,“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和这些人一对一谈话。”
    陆达听罢,便带着楚剑功往一处军帐里走,楚剑功随口问道:“怎么器械仪仗都乱丢着?”
    “均座,这几万人,自然要编进咱们朱雀军,难道还还给朝廷?”陆达冲口而出。
    6月23日通商口岸
    还是在静海寺,早上十点,双方中断多天的谈判终于恢复了。
    麻恭少校板着脸,开门见山:“阁下,这是我们的最后让步,你们再提出什么要求的话,真的会超出我们的容忍限度。”
    “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们允许贵国在特定的口岸做生意,并享有一些超出其他国家的待遇。但具体的细节,要通过谈判才能确定。”
    “好吧,我们马上开始,”麻恭少校迫不及待的翻开自己面前的草案,“您看,我们需要在清国沿海的各省,每个省获得一处通商口岸。具体来说,是直隶的天津、山东青岛、江苏松江府的上海、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和广东广州。而且,我们在前面的谈判中已经决定要互派公使。考虑到外国人进入贵国首都会非常麻烦,我们希望将公使馆设在天津。”
    “天津、青岛?”李颖修听到这里,不由得有些犹豫,让英国人这么快就进入清国统治的核心地带,这样好吗?这时,就听见楚剑功说:
    “不,你们要知道,洋人在清国很受排斥,你们这么快就进入天津,几乎摸到了京师的边缘了,会在清国朝廷中产生极大的不安。这样不利于条约的执行。而且,你们要通商口岸,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做生意,但离朝廷太近,很多不合清国常规的做法一定会招来干涉的。麻恭少校,恕我直言,我不认为你们把公使馆设在天津是个好主意。”
    “那您认为呢?”
    “我建议取消天津和青岛,作为补偿,我们把福州也列为通商口岸,您要知道,中国出口的大项茶叶,很多产自福建省,而最近的港口就是福州了。”
    “好吧。那我们的公使馆设在什么地方?广州?”
    李颖修和楚剑功对视一眼,广州已经被楚剑功拟定为将来发展的基地,设一个公使馆,它用外交豁免权捣起乱来,还真不好办。李颖修说道:“为了尽量保持和京师的密切联系,我认为你们把公使馆设在越北边越好。”
    “那就设在上海。这不是问题,现在我们来谈谈通商口岸的具体权限。第一条,关税。我们认为,棉花、原布、白布、双幅细布、面纱的税率都太高了。”
    “不不。您看,我们对这些纺织品的征税,从每担零点八两到每担零点七两之间,这一税则是完全公平合理的。”
    “您不诚实,是的,你们的法规上是这样规定的,但据我们的船主统计,你们每担棉花实际征收是在一点五两到二两之间。对棉纱甚至征收了二点四两的关税。”
    “那您的意见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百分之五的税率就足够养活你们的海关了。也就是棉花每担0.4两,其他布匹每丈1钱,纺织品以外的货物按货船载重计费。载重一百五十吨以下的货船每吨关税一钱,载重超过一百五十吨的货船每吨关税五钱。”
    “这怎么能行,这样算下来,每艘货船,我们只能收到以前十分之一的关税。”李颖修早就做好了功课,他翻了翻自己的草案,说道:“这样吧,我们按照每吨二两收取关税。”
    “每吨二两,一下子就涨了四倍。”
    “作为补偿,我们可以对一定数额的纺织品施行免税。”
    “免税,一定数额是多少?”
    “这叫配额。”楚剑功说道,“每年,我们对清国内部自身的市场容量予以预估,然后按这个容量的百分之五十给与英国方面免税待遇。”
    “这个市场容量由谁来确定呢?”
    “我们。”
    “这不公平。”
    “麻恭少校,请您注意,从英国本土到达清国,会耗费巨大的运输成本,如果你们运来的纺织品超出了市场容量,也就会卖不出去,那你们的船主可就要血本无归了。”
    “以前都是通过十三行代的,十三行有保证金……”
    “麻恭少校,在你们自己提出的草案中,可是要求我们废除贸易垄断制度的啊,换句话说,十三行就要撤销了。”
    “你是说,你们准备撤销十三行?”
    “是的,作为对我们提供市场容量的另一项补偿。”
    “如果撤销垄断机构……好吧,我同意这一点。那么,以后英商也不用通过十三行和你们的官府打交道了。”
    “是的。”
    “那么,现在就有另一个问题,领事的权限。我们对领事的权限宣布如下……”
    楚剑功和李颖修默不作声,静静的听麻恭读完这篇长长的声明。在麻恭少校读完以后,李颖修一字一顿的说:“我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先生,你又在讨价还价。”
    “稍安勿躁,麻恭少校,我们可以让贵国商人享受部分市民待遇。”
    “市民待遇,这是什么?”
    “就是说,英国人可以和清国人一样,在通商口岸雇佣工人、水手,租赁房屋。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同任何人按照自愿的价格自由进行买卖,雇佣你们的商务经理人和仆人,雇佣翻译和中文教师,可以租赁房屋、事务所和厂房、可以修建医院。在通商口岸内可以自由的旅行。当然,作为条约第一款规定的平等原则,清国也享有在英国本土雇佣工人,租赁房屋的权利。”
    “这样啊。你们在英国本土要求这些权利?”
    “这些是符合自由贸易原则的。而英国强大的工业在自由贸易中利于不败之地。”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关于本土给与清国人市民待遇的问题我们需要请示。”
    “我们理解,我们也相信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会接受的。”
    “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发生法律纠纷,怎么处理,我们要求领事裁判权。”
    “根据对等原则,我们是否可以要求在英国本土的领事裁判权?”
    “这超出了我的谈判权限,而且,即使我有权力,我也不会答应的。”麻恭少校断然拒绝了。
    “关于司法纠纷,我建议,作为一个谈判专项,明天再谈,今晚您可以做些准备,但互相给与有限制的市民待遇,今天可以达成吧。”
    “通商口岸、关税和配额,以及市民待遇,这是今天达成的事项。”
    “同意。”
    双方谈定,各自回去。
    “今天算是个小胜利。”李颖修说。
    “关键是明天,领事裁判权,军舰驻泊权。对我们的损害太大了,几乎拿不出相应的替代方案。”
    “我们?”
    “领事裁判权也会阻碍我们的行动,同样,军舰驻泊权,”楚剑功往四周望望,没有旁人,“你忘了1927年南京惨案,英国军舰是怎么干涉革命的吗?”
    “当然不能让英国军舰进驻,关键是要给与他们另外一些权利来补偿。”
    “可是,军舰驻泊的好处太大了,有什么可以补偿从而让英国人放弃这项权利呢?”
    “内河航运权?怎么样?”李颖修试探的问。
    “你疯了吗?让英国船只进入内河?除非英国人允许我们的船只进入英国内河还差不多。”
    “英国人不会答应的。”
    “是啊,与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