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第一百二十三章梁祝(中)

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最新章节目录
   灯火阑珊的夜景一直是东京城的一大特sè,相比于相国霜钟、隋堤烟柳这些名景,这繁华的夜景倒是让人更觉亲近些,可今rì这座不夜城却有了些与往常不一样的转变,往rì最为灯火通达的东北角忽然烛光一黯,不仅是那座四楼相向的酒楼内部人声惊疑,就连门前大货行街上的路人都停下了脚步抬头看。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伯舍兄,这矾楼怎得突然没了亮光?今rì不是它那梁祝乐曲公演么~~”
    旁边弁冠缁袍的好友也是在大门里头探,“倒是稀奇了,难不成出了状况?”他们二人不好曲乐,但是见这怪景,还是忍不住进去瞧个明白。与此相同的,亦是有不少人摸着黑进去看。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景明坊内就炸开了锅,原本可说是星光璀璨的景明坊内忽然少了矾楼的灯火,那还真让人不适应,而且由于前后坊肆依旧灯火通达,所以这黯淡无光的矾楼便显得分外扎眼,隔壁广福坊内的游人都猎奇心思的跑过来看,使得这灭灯后的矾楼忽然又有了一小撮回流补了进去。
    当这些游人穿过行廊马道进入大堂时,立马感到一股孤寒清冷的气息扑到脸上,“轰——”的让人神识一震,这四层之高的大堂在失去了烛光支撑后,就变得虚妄飘渺起来,仿佛让人置身于郊野荒芜之地,虽然隐隐间有一丝对于未知的慌乱在心底滋生,但与此同时……这种感觉也催生起了一种奇妙的兴奋感。
    梨台之上女伶的话一说完。零星的几盏濂灯就从最高层开始点起来,不过只有数的上来的七八盏,相对于整个浩渺的寂静空间里。它渺小的完全像是夜空中的星星,但对于此时底下人而言,就像是抓住了沧海中的一尾草穗,是饥渴……是对光的饥渴,这使得整个大堂有一种浮躁之下的安宁。
    苏进临时想出的这个法子还是比较有效的,不仅止住了不断流失的客源,而且还转移了现场所有人的注意。那些影响心情的骂声是听不到了,这让后台一直提心吊胆的乐伶们稍稍喘了口气。
    “过会儿看着我点手势,不要赶调子。把你们平时的表现拿出来就可以了。”
    苏进不断给这几个教坊司的雏儿减压,不过眼下的情形对于这些初次登台的伶人未尝没有好处,由于灯火尽灭的缘故,所以她们望下台下也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零星的几盏油灯可供辨认方向。这样……多少能减轻些她们的心理压力,不至于在上台之后紧张到琴弦都拨不动。
    底下开始有欢呼声起来,因为梨台前帷上的八盏濂灯点了起来,所以底下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从帷幕后面走出来十二个人,一男十一女,他们次序井然的到自己的乐器前就坐。李师师和苏进作为乐曲的主副手并同而坐,身后是竹笙、中胡、低音革胡,筝、月琴、柳叶琴、铜钹、铜锣、唢呐。还有一人身高的鹭鸟纹铜鼓立在最后,在台面上……唯独少了原本扬琴的位置。
    晕黄的烛辉从头顶身后照过来。映在李师师清妩的侧脸上,台下是熟悉的嘈杂热议。她把背直了起来,是端正的坐姿,而后将腿边瘦长的高胡提起来置于腿上,一切动作都是那么自然协调,末了……她似是不经意般地回望了眼身后北楼,而后又把视线放回到身边正在调试二胡琴弦的苏进身上。
    他也只有侧脸露给了自己,那张灯底下平实的侧脸。
    “过会儿看着点我手上的动作。”他低头挑弄着琴杆,皱着眉头,好似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这边。
    李师师点了点头,眼睛一直看着琴筒,沉默了很久才开口。
    “哥哥不喜欢做些事。”
    旁边手上一滞,即而又恢复了正常。
    ……
    大致所有都已准备妥当后,便有一盏濂灯从前台徐徐上升,老鸨李媪、慎丫头、酒楼的诸多管事还有姑娘们,此时都站在帷幕后头看,有的咬紧嘴唇、有的攥紧拳头,目送着那盏濂灯像讯号一般升至前帷顶上。
    要开始了……
    台下不少人还都是站着的,这个令人振奋的场面让不少人都忘了落座,而阁间里的那些朝廷大员们也都适时的停下了话头,把目光望出去看,去看那整个矾楼中唯一透着明光的梨台。
    “呜——”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这第一个音符居然是从北楼出来的,那是一阵清越的竹笛声音,尤其是在这么寂静的空间内,这种清越完全褪去了俗世的尘埃,它变得更为空灵,变得更让人心动。
    士大夫们眼前均是一亮,从这清新绵长的音sè中就可听出吹笛者的功力来,这绝对不是普通的乐jì能吹出来的音sè,完全就像是鸟雀的叫声,拥有着能把人带到山间小林般的魔力。
    “哇——亮了亮了!”
    外头的人齐声哗然,原本黯淡无光的梨台帷幕背后居然慢慢的亮堂了起来,一张巨幅的画布从上而降,雪白的素涛zhōng yāng只有两只宛似鲜活的蝴蝶在柔和的烛光里飞动,右首写着两个笔法瑰丽的瘦金“梁祝”,而左首则是赋了一首jīng巧的诗词,文人对于诗词最为敏感,在见画幕上推出诗词后,早已是在台下字正腔圆的吟诵起来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哎?这不是李家娘子清明那回的一剪梅吗?”,“对啊,我也记得啊……就是那阙一剪梅。”
    ……
    词令很快就传到了南楼二层之上,有内侍高声在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立马就勾起了外阁里的几个宰执的兴趣。李家女娃的那首一剪梅他们也是有所耳闻,这闺怨词做到如此地步,怕也只有那娃娃了。
    中书侍郎许将还借此打趣了番范纯礼,“此等才情着实难得,范右丞若是想得此孙媳,怕是得费番功夫了~~”话这么说出来,范纯礼也只能摇头而笑。京里早有风闻他范家有意与李家联姻,此时这首一剪梅摆出来,自然很快就让人联想到这方面去。
    这么jīng致的小词还是最为被闺中妇人喜欢。徽宗的嫔妃深处王宫后院,虽有听闻过李格非家出了个才女,但对于她的词作却是较少涉读,而如今在这种场合下听到。也是觉得无比新鲜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真是极好的意境呢。”
    她们向旁边内侍宦官问来了词作的来由,无不是点头颔首的表示明白,原来是李家那小娘子为感其兄情事所作,虽有惋惜,但此等憾事在如今这年头也是屡见不鲜,再说女方是曾相公侄女,所以她们也不便插手。
    “不过这词可真是有意味。它rì有闲,可定要唤那李家才女进宫来谈谈心。”几个妃嫔交口称赞。由于徽宗喜好诗文一道,所以她们这些嫔妃平时也经常舞文弄墨,对于诗词的好坏还是能鉴别的出来的。
    从阁子的菱花窗棂条隙间望下去,梨台上明亮着烛辉的画布真是唯美极了,而且那柔和的光线从帷幕后透出来,也丝毫不让人觉得刺眼。
    老太后乃前朝宰执向敏中之后,向家书香高门,族中子弟从小务习诗书典籍,所以对于诗词之道亦是极为熟稔,曾布就常赞向氏制词文工深厚,虽有阿谀之嫌,但也不会相差太多。此时这老太后读罢词阙后先是点头认可,待听过这词作来由后,亦是微微摇头,什么话都没说。
    这时,忽然门外帘幕一阵碎响,驸马都尉王诜急急忙忙的跪迎进来,“陛下圣驾,恕臣来迟~~”他也是从旁余同僚那儿听闻今rì之事,所以赶紧是跑来见驾。
    徽宗这时候正极有兴趣的看那帷幕上的梁祝二字,那笔迹瘦劲的书体不正是自己极为推崇的瘦筋书法么?他笑了笑,正巧这时候自己这姑父过来,倒也是颇有兴致的又与他探讨那瘦筋书法,原本王诜还极为愉悦的神sè,但在听说这是兴国坊的苏家所为后,立马就是一丝惊疑从眼中闪过。
    ……
    在一开始被李清照那首词阙震到后,底下也开始心里嘀咕矾楼为什么会把李清照的诗词搬上去,两者可没有什么关联。
    隔间里的晁补之把李清照拉到身边来,“你这小娃娃还不与我们说说是何用意?”
    李清照回想起当rì书院画房内的场景,忍不住的便是脸上浅笑出来,“子曰:不可多言呢。”结果自然是惹得晁补之郁郁不快,一口一句“小儿可憎、有辱圣贤”,几个老学士便是笑声传了开来,也是吸引了圈椅内正饮茶的赵挺之。
    赵挺之压下茶盖,瞥了眼这京里有名的小才女,眼皮稍稍阖下了些,好似在考虑着什么。
    ……
    耳畔边恍如鸟雀的竹笛声还在大堂内回响萦绕,从未有的这种奇妙感觉让场中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回了乐曲本身上,而且也有人反应过来北楼上吹笛的人是哪位大家?眼下梨台之上清楚明白的只有十一个人,与之前的十二人之说明显不符。
    那现下藏在北楼之上的人是谁?为什么不现身?
    底下在笛声将歇时小声议论起来,虽然很碎,但还是能被梨台之上的苏某人听到,他向旁边一笑,这是他今天的第一次笑容,虽然是很淡然的那种,但也得到了李师师回应的笑,两人心念一交,疑虑尽散。
    只是台下远远看着的陈奕却是脸上yīn郁起来,没想到会被那书生救了回来,那北楼上的人究竟是谁,竟然在这个时候出来搅局,真是让他恼火不已。
    “你给我去查查,那人到底是谁?”
    “是,小的马上去查。”
    ……
    笛声已歇。随着台上苏进一起手,全队奏起乐曲引子,那是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而身后的画幅也随之转变成了chūn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sè。
    “哗——”
    全队奏响的合声立马击中人心,婉约的曲调却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闻的大气,众人都没能说出话来,虽不至于就此沉浸在曲调之中,但那种忽然间的震撼确实一时难以反应过来。
    这种大气感正是来源于革胡那低沉浑厚的音域,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中由于没有功能和声,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专供中低音的乐器。所以此时乍一听,瞬间便能把人的耳朵给吸引住。
    南楼上的范纯礼抚着长髯缓缓颔首,旁边几个宰执此时也都停下弈棋。从隔窗望下楼去看,这年代少有磅礴气势的音乐,所以很快就吸引了那些听厌了旖靡之曲的士大夫。
    不过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首高亢恢弘的乐曲时,台上的合奏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