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00章重大变故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第300章 重大变故
    河北战场陷入僵局。
    时间很快进入九月,大河南北因为旱情极度恶化,加上秦赵大战,秦赵齐三国都无力救灾,导致灾情空前严重,大片大片的土地颗粒无收,大饥荒如狂飙一般席卷河北、中原和山东等地。
    赵燕齐三国咬牙坚持,秦国则是骑虎难下,进退失据。
    九月,秦王政下令,咸阳停止向江南提供钱粮物资,所有钱粮全部转运河北战场,用于支撑河北大战。
    =
    江南大丰收。
    在武烈侯、江南官员和江南庶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八方镇近百万人口终于收获了粮食,摆脱了生存危机。
    邶阳行辕,武烈侯和军政官长们神情轻松,热烈讨论江南的下一步发展,对河北大战和大河南北的大饥荒,都选择了回避。
    秦军在河北战场进退维谷,大战陷入旷日持久的僵持之态,这时候双方拼的就是消耗,咸阳当然需要拿出整个王国的财赋以做支撑。这一点江南官员们都理解。其实江南早在河北大战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在等待这道命令了,好在咸阳也考虑到了江南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在江南秋粮收割之前停止粮食救助。
    现在江南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维持江南人的生存。另外在墨家子弟的指导下,庶民们在田间地头种植了大量的菽(豆)等其他粮食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粮食的不足。同时,江南的家禽鱼类等养殖、桑麻等种植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十八方镇在武烈侯的号召下,打算在今年冬季掀起新一轮的垦荒**。这个时代的江南之地就是后世的长浏平原,湘水两岸的土地非常肥沃,垦荒一年成果喜人,所有人都为之欢欣鼓舞,尤其是十八方镇的庶民,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江南虽然地处蛮荒,但相比中原,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也没有永无止境的徭役征发,十八方镇的庶民感觉从地狱到了天堂,在经过一番痛苦的生死挣扎后,他们竟然奇迹般地找到了一块乐土。
    武烈侯成为他们心中的神灵,武烈侯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武烈侯叫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垦荒,争取明年种两季稻谷,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
    在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这大半年的投入还是非常可观。
    巨贾们能拿出的粮食毕竟有限,他们的投入主要是钱财和各类物资,比如垦荒耕种用的农具,兴修水利和道路的器械,养殖和种植方面的扶持,盐铁药材等生活用具的配送,另外就是帮助十八方镇的庶民搭建了大量的棚屋,基本上保证每家每户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巴蜀、荆宛和中原三地除了给江南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在各类物资的援助上则非常有限,毕竟他们要全力支持河北战场。
    楚国的援助则至关重要,不但支援粮食布帛,还支援各类垦荒农耕和工程建设用物资。
    楚国担心武烈侯把他们的援助用在了扩建军队上,为此寿春还特意派出使者与武烈侯进行商谈,要求派人全程监察。武烈侯一口答应,而且主动邀请寿春方面派出高级大员到江南来监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楚国能给予农耕种植水利等技术上的支援。寿春也没有拒绝,当即派出近百名工师工匠到江南进行援助。
    李太后和楚王悍以楚国的诚意赢得了武烈侯的好感,再加上以阳文君等一帮坚持与秦国连横结盟的贵族们的支持,他们在寿春政局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楚国对江南的援助。
    咸阳的命令下达后,江南失去的仅仅是巴蜀、荆宛和中原的援助,而这部分援助在江南整个投入中只占到一小部分,并不影响西南策略的实施。其实西南策略的财赋后盾,除了武烈侯自己封地的收入外,主要是蓼园巨贾的投入和楚国的援助。
    楚国援助的关键部分不是两国签定盟约中所规定的粮食物资数量,而是两国签定的商贸协定。依据这个协定,大秦巨贾可以用钱财到楚国购买江南所需的全部物资,当然,粮食和武器等物资不在此限,主要是指垦荒农耕和水利工程用物资。
    有了这个协定,大秦就可以用巨贾们的钱财换购楚国的物资。金银珠宝代替不了粮食布帛,粮食布帛等物资才是一个王国的国力所在。大秦试图利用西南策略的实施来持续消耗楚国的国力,而楚国对秦人的险恶用心当然一清二楚,他们将计就计,也利用对西南策略的援助来消耗秦国。西南策略所需庞大,楚国的援助毕竟有限,主要还是靠秦国的投入,楚国则试图利用自己的援助把秦国牢牢拖在西南策略上,继而持续消耗大秦的国力。
    吕不韦主持修建的洛泾大渠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策略最早来自韩人郑国。后来秦人说这是韩人的阴谋,以诱惑秦人修建洛泾大渠来消耗秦国国力,阻止秦国攻打中原。
    现在秦人自己拿出一个西南策略,要开拓西南蛮荒之地,要在南岭开凿大渠,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消耗国力的事,假如楚国能用最小代价让秦国持续实施西南策略,让秦人在南岭开凿大渠,那必定可以严重消耗大秦国力,这对楚国显然有利,最起码可以给楚国赢得恢复元气的时间。
    正是得益于楚国的援助,江南不但在十八方镇的垦荒耕种上取得了成功,在开凿大渠一事上也取得了飞速进展。
    陈禄到了江南后,在武烈侯的全力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到大渠的建设上,除了打通湘桂谷地的道路外,就是着手进行开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器械和物资的囤积,而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勘探地形,设计开凿方案。
    南岭大渠的作用就是航运,航运最关键的就是连通湘水和离水。有水就能同船,这事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是在平原开凿,那当然简单,但在南岭这种地形,那就复杂了。
    陈禄经过数个月的勘探,几乎踏遍了老山界,最终拿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案,那就是利用湘桂谷地的地势落差,引湘入离,就是把湘水引入离水,继而连通两条大江。这是南岭大渠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个思路不能拿出来,谁也不知道这条大渠如何开凿。
    既然是引湘入离,把湘水引入离水,那首先就要分流湘水,把湘水的一部分引入离水,于是在湘水上游铸造铧嘴。铧嘴用大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水上游之水一分为二,三分入离,七分归湘。
    “三分入离”由南渠承担。南渠就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了,在湘水故道的南侧,引湘水而下,途中与始安水、灵河、大榕水相接,最后流进离水。
    “七分归湘”则有北渠承担。北渠也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水故道的北侧。因为湘水上游已经筑坝断流,所以必须在湘江故道的北侧开凿一条北渠,把运河和湘水连为一体。
    铧嘴分流,南渠入离,北渠入湘,这个工程的主体构架就出来了。
    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大河有枯水季节,也有山洪暴发的时候,如何确保水源的正常?
    陈禄提出修筑大小天平石堤。
    天平石堤就是拦水堤坝。这个堤坝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右为小天平石堤。
    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就位於这道“人”子形石堤的前端
    天平石堤的顶部当然要低于两侧的河岸,这样当枯水季节的时候,可以拦截全部江水进入大渠,反之,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洪水可以越过堤坝,直接泄进湘水故道。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航运了。运河开凿好了,如何保证航道的畅通和船只的运行?
    陈禄提出建“陡门”和船闸以提高水位、束水通舟,其中陡门多达四十多处,而船闸则主要修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
    这一方案奏报咸阳后,得到了郑国等一帮水师的赞同,于是南岭大渠进入了正式开凿阶段。
    陈禄的大渠设计简单实用,而且完全推翻了前期由江南所做的财赋预算。按照这一设计进行开凿,不但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时间。以陈禄的估算,只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以保障,两年多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条大渠的开凿。
    历史上这条渠的开凿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扣除论证准备阶段,实际大概花费了三四年时间。现在江南已经为此准备了将近一年时间,再加上两年多时间的开凿,基本上和历史相符。
    宝鼎为此高兴万分,特意为陈禄请功,亲自向秦王政讨要官爵。官暂时是不能升了,爵则连升三极。至于陈禄的属下水师和工匠,也是奖赏丰厚。
    江南官员们在钦佩之余也很高兴。现在他们已经放弃置陈禄于死地的想法了。这位监御史不是来夺权的,而是跑来开渠的,事实证明陈禄对武烈侯没有任何威胁,相反,陈禄自始至终唯武烈侯马首是瞻,事事请示,唯恐出了差错,而开凿方案拿出来之后,西南策略的成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家都有好处,都能受益,那对陈禄的看法当然是彻底颠覆了,就连一直排斥陈禄的大匠琴唐现在也是和陈禄兄弟相称了。
    正当江南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大河南北再度爆发大灾。好在此刻江南已经步入正轨,所有危机全部解除,这场大灾事实上已经无法影响到江南,所以大家不以为意,不过武烈侯的威望却再一次得到提高,因为他早在去年的时候就预言今年大河一带还要爆发大灾,结果真的给他说中了。
    去年秦赵大战没有爆发,中土诸国也只有秦楚之间产生了一些局部冲突,所以武烈侯还有办法救助河北百万灾民,如今就算武烈侯还在中原,也一筹莫展了。今年大灾涉及的区域更大,而河北大战又加剧了大灾的严重程度,大饥荒正在爆发,受灾三国的人口加在一起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时候不要说武烈侯没有救助之力,就算天神降临恐怕也是爱莫能助。
    武烈侯担心这个噩耗冲击到十八方镇的庶民,下令封锁了消息。南山子、盖聂和卓文等赵人虽然担心故国,但他们能力有限,毫无办法。赵国三年内遭受三场大灾,国力遭到致命重创,败亡已经是旦夕之间的事。这时候不是秦人要灭赵国,而是天要灭赵国,人力根本没有挽救的可能。
    武烈侯对河北大战漠然视之,绝口不提,其他人当然不会自找没趣。
    在武烈侯的鼓动下,江南官员经过数日的商讨,决定利用这个冬天继续垦荒,同时征发徭役,先行开凿南渠和北渠,南岭大渠由此正式进入开凿阶段。
    朱英则奉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