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99章灾难再临[2]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较黑,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一把稀疏的胡须,看上去更像山野间的老叟,而不是一位身居朝堂的水师。历史上他的名气并不大,和李冰更不能相提并论,但实际上他主持开凿的灵渠与长城、都江堰并列为先秦三大工程,只不过因为史籍记载太少,就连灵渠都声名不显,更不要说这位主持开凿灵渠的监御史禄了。
    宝鼎与陈禄同车而行,相谈甚欢。
    陈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感觉武烈侯对他格外看重,这种看重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陈禄不确定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也不知道武烈侯为何如此看重自己,但最起码他心里的惶恐渐渐消散,对此次江南之行与武烈侯的合作也渐渐有了几分信心。
    “冯郎中来了三次信。”宝鼎忽然说道,“冯郎中对你非常器重,认为你有绝对把握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
    陈禄心里一沉,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僵硬。这明显就是武烈侯的暗示,武烈侯和冯劫这对师生的“交易”能否成功,就看自己能否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
    “你有什么要求,现在就说。”宝鼎笑道,“我可以郑重告诉你一句话,我对你有绝对信心,你肯定能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对此我没有任何怀疑,所以,你不要有什么顾虑,你想要什么,现在就告诉我,我全部满足你。”
    陈禄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没有退路,既然来了,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不得不闯一闯。
    “我需要江南官员的全力配合。”陈禄迟疑了一下,又说道,“大王既然让我主持开凿大渠,那我希望武烈侯给予我完整的权限,不要掣肘我。”
    陈禄的直言不讳让宝鼎略感惊讶,他没有想到这个监御史禄竟然是个“直肠子”,说话不带转弯的。
    “如你所愿。”宝鼎二话不说,一口答应。
    在行辕议事上,武烈侯把镇秦王剑转授监御史陈禄,并警告江南官员,如有不予配合,阳奉阴违,甚至暗中掣肘者,严惩不贷。
    武烈侯的这一做法赢得了江南官员的一致支持。还是武烈侯的做法高明,将来大渠修不成,责任都是监御史陈禄的,和武烈侯没有关系了。
    武烈侯把开凿大渠一事全部交给了陈禄,转而亲自负责十八方镇的垦荒和耕种,江南随即掀起了全力发展农耕的大潮。
    =
    秦王政从陈禄这件事中意识到武烈侯虽然没有据江称霸的意思,但也没有长期待在江南的想法,相反,他迫不及待地打算重返中原。
    武烈侯重返中原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抢占灭赵的功勋,继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实力。
    秦王政不想让武烈侯重返中原,更不想让武烈侯占据灭赵的功勋,于是果断下令,按照预定计策,开始攻打赵国。
    这一年的五月,王翦奉咸阳之名,在太原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越过太行山杀进河北。
    与此同时,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熊启遵照咸阳的命令,在中原征召了十万地方军,加上中原十万常备军,以二十万的总兵力做好了北上攻击的准备。
    中原秦军的集结立即引起了赵齐楚三国的反应。
    赵国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向燕齐两国求援。李牧则集结大军严阵以待。
    齐国火速调集五都大军于长城一线,楚国则调集两淮军队陈兵边境。
    中原局势骤然紧张。
    就在这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中,中原连续两个月不下雨,旱情逐渐严重,接着河北也出现了旱情,齐国东北部地区包括京畿临淄也出现了旱情。
    公子扶苏和昌平君上奏咸阳,担心旱情加剧导致大灾,一旦中原秋粮欠收甚至颗粒不收,那问题就严重了。
    秦王政不予考虑。咸阳中枢也认为旱灾有助于秦军攻占邯郸,建议秦王政即刻展开攻击。
    七月,王翦率军过太行,出井陉,与李牧激战于河北宜安。杨端和率军出河内,于漳水一线猛攻赵国长城。
    秦赵再一次在河北展开了生死决战。
    齐燕两国预感到今年河北可能再次遭受大灾,赵国国祚岌岌可危,于是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合纵,全力救助。
    =
    =
    =
    [w w w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