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基地》修真资料1[6]

通关基地最新章节目录
   冬至上元为阳遁一局,接着冬至后面的两个节气是小寒、大寒.那么依次排列.小寒上元为阳遁二局.大寒上元为阳遁三局。立春上元为阳遁八局,接着立春的两个节气是雨水、惊蛰,则雨水上元为阳遁九局,惊蛰上元为阳遁一局洛书数最大为九.依照循环次序接着九的是一。同样道理春分、清明、谷雨的上元局数分别为三、四、生;立夏、小满、芒种的上大局数分别为四、五、六,都是阳遁。
    就阴遁而论,次序是逆推的。如夏至上元为阴遁九局,接着夏至的两个节气是小暑、大暑,则小暑上元为阴遁八同.大暑上元为阴遁七局。立秋上元为阴遁二局,接着立秋的两个节气是处暑、白露。则处暑上元为阴遁一目,白露上元为阴遁九局洛书数循环逆推.接着—的是九。同样的道理、秋分上元为阴遁七局,则接着秋分的寒露、霜降,其上元分别为阴遁六局和阴遁五局;立冬、小雪、大雪的上元分别为阴遁六局、阴遁
    五局、阴遁四局。这就是所谓“冬至小寒及大寒,天地人元一二三;夏至小暑及大暑,九八七兮还退数”。
    在奇门排局时,五天为一局。为什么五天为一局呢?因为每大为十二个时辰.都是从干时到亥时.这是说的时辰的地支;至于这五天之内这一天和那一天问一地支的时辰、天干却是不相同的。如昨天夜半为甲子.今天夜半则为丙子.后天夜半便成了戌子,这样每天十二个时辰.五天就是六十个时辰.正好把从甲子到癸亥的六十花甲子用完、到第六天夜半的时辰又从甲子开始,这就是五天为一局的道理。
    我们知道,一个节气为十五天,五天为一局,一个节气正好是三个局。即上中下三元。这叫“一气三元”。
    在同一节气的三元中,只要把上元是几局确定了.中元和下元便有了依据.可以根据上元推知,方法就是将上元局数向前推进六宫.所到的宫数就是中元的局数,中元的局数向前推进六宫,所到的宫数就是中元的局数这种向前推进的方注,其次序则是阳遁顺推.阴遁逆推。
    为什么上元到中元、中元到下元必须向前推进六宫呢?因为一局为五天,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元即一局正好六十个时辰。这六十个时辰在排局时十个十个为一组,这其实是打乱了天的界限,而五天形成六组即六个旬,这六个旬的旬头为甲子、甲戊、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参看六十甲子表。在排局时,每一旬十个时辰占一个宫,用同一个星称为直符和同一个门称为直使。十个时辰换一个宫,一局六十个时辰正好
    占了六个官。所以一元到下一元也就是一局到下一局,正好是向前推进了六个官,一七四、二八五、三九六等就是这么来的。
    第八部内丹心法教程之穴位法
    人体的各个主要穴位也是采气的重要通道,这些主要穴位是百会、神阙肚脐、命门、劳宫、涌泉。特别是神阙、命门、劳宫、涌泉更是常用的采气穴位。
    用穴位采气关键是要打通这些穴位。而打通穴位,必须靠意念的力量,再辅助一些动作。以下主要介绍打通劳宫、涌泉和百会的方法,掌握了这三个穴位的方法,举一反三,其它穴位就好办了。
    ●开劳宫法
    劳宫穴是人体内外气息交换的主要通道。劳宫打开后,练功者就非常方便地实现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进而达到自然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平诼?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打开劳宫穴是进行采气和发放外气的基础。
    练功者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头颈端正,两眼微闭,含胸拔背,全身放松,意守丹田片刻。然后两臂向两侧平举,同时掌指上翘,至两臂呈一字形时,十指尖朝上。然后两臂外旋,转掌心向上,两手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两掌相合,用
    力向上伸,然后慢慢沿身体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式注意两手掌面不要贴紧,应有一些间隙,然后,两掌轻缓地向左右水平摆动,意;念两手之间的气贯入左右劳宫穴。如此反复导引,左右摆动的幅度不要过大,待熟练后,便可只有动之意,没有动之形。
    经上势导引,气感较强后,以意引气。吸气时,气自下丹田上升一—膻中穴一左手一一一大臂、小臂内侧——劳宫,稍停呼气,呼气时,气进入右手劳宫穴小臂、大臂内侧——膻中穴——下丹
    收功时,左手心贴准肚脐,右手搭在左手背上女性相反,先顺时针方向从内向外绕圈按摩18次,再反方向由外至内绕圈18次女性相反。搓热双手,轻擦脸部数次。
    ●开涌泉法
    涌泉在脚心底,这个穴位的开通,对于排除病气,吸取地气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涌泉的特殊的位置,不可能采取拉气的办法开通。斯以主要是靠意念。练功者站、坐皆可,先用意守法守住涌泉,待有感觉后,先默念“开涌泉,接通地气,通九重地。”然后,意念内
    气从脚小趾到大趾,沿整个脚掌边沿转一圈,然后从涌泉出去,深入地下,再引地气上升,从足三阴经回到丹田,然后再循足三阳经下去到涌泉入地下,反复循环,最后将地气收回丹田。如平时走路,时刻想着一步一个脚印,这对开通涌泉穴大有好处。
    ●开百会法
    百会穴在头顶,为清阳之汇海。此穴在上乘功夫中极为重要,此穴一开,天地宇宙的精灵之气都能吸收过来,
    开通百会,主要是采用捧气贯顶法。捧气贯顶法分为两部分:
    丹田补气法。自然站立,舌抵上腭,意守丹田练功。左手手心对准肚脐,右手背对准命门,手心手背离体约一寸左右,每练3~5分钟左右要倒换一次,可练]0—20分钟。此功法增长功力
    贯顶法。练功者自然松静站立,意守丹田,然后双手从身体两侧轻轻抬起捧气至头顶,手心朝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对准百会发气三、五秒钟后,意念双手用力扒开头顶,反复作3~9次。这种功法对打开百会穴有一定的帮助,不过百会穴主要是内丹形成后,打通中脉后自然打开的,只有内丹形成以后,这种功法才会对打开百会穴有效。百会穴又称为天门,天门一开吸力极大,周围一大片的外气都可采入,长功很快。
    总之,穴位采气法的关键是打通穴位,实际上穴位没有打通之前,采气的效果是不会太好的,而穴位一旦打通,练功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天地自然之气从经络进入全身,无论是专门采气也好,还是随兴而采,都可以及时吸取天地自然的清灵之气,而获得高能量物质。只要意念到,气就能采进来。
    第九部道教建坛十二堂圣位解说
    建坛当先建立十二堂,以求陛召集高仙万神,十二堂名称如下:青华堂、神虎堂、纠察堂、精思堂、冥官堂、监生堂,荡秽之所、受炼之司、黄录院、受生之素、五道教府、通章之司。
    【青华堂圣位】
    太一救苦天尊
    九幽拔罪天尊
    十方救苦天尊
    大慈大悲救苦真人
    大慈大悲大慧真人。
    【神虎堂圣位】
    【纠察堂圣位】
    玄中**师静老天尊
    三天大圣都天**天师
    灵宝经籍度三师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
    九天采访使应元保运真君
    【精思堂圣位】
    金真演教天尊
    值印灵官
    掌剑童子
    掌仪灵官
    监察使者
    临坛主盟高功**师
    都讲**师
    监斋**师
    侍经**师
    侍香**师
    侍灯**师
    【冥官堂圣位】
    东岳天齐仁圣帝
    南岳司天昭圣帝
    西岳金天顺圣帝
    北岳安天元圣帝
    中岳天崇圣帝
    地府酆都大帝
    地府土皇君
    一七太素妙广真君
    二七阴德定休真君
    三七洞冥普静真君
    四七玄德五灵真君
    五七取胜耀明真君
    六七宝宿昭成真君
    七七泰山正道真君
    百日元上正度真君
    小祥飞魔演庆真君
    大祥五化威灵真君
    十五案分诸司真君
    九幽地狱冥官
    十大地狱冥官
    十八地狱冥官
    二十四狱冥官
    三十六狱冥官
    在小铁围山无间地狱冥官
    【监生堂圣位】
    九天延寿益君
    九天回骸起死君
    九天储福定命君
    九天监生大神
    九天卫房圣母
    六甲保胎符吏
    送生童子九天一切真宰
    【荡秽天医所圣位】
    运秽神君
    解秽神君
    收秽神君
    却秽神君
    除秽神君
    斩秽神君
    灭秽神君
    洗秽神君
    破秽神君
    荡秽神君
    东西南北四灵解秽神君
    天医度厄续命君
    扁鹊使者
    天医院官童圣众
    正一治病功曹使者
    六甲治病将军
    砭石小吏
    尚药灵童
    【受炼司圣位】
    开光尊神九光童子
    丹天左右卫大将军
    妙行真人炼魂大圣
    火铃灵童炼魂使者
    掌水火池使者
    十二生气将军
    掌天仙道大神
    掌地狱道大神
    掌人道大神
    掌神道大神
    掌畜牲道大神
    掌饿鬼道大神
    【泰玄都省】
    主斋醮之事,黄录大斋等均属本省内之事务。玄师天师,北帝法师,泰玄上相之位,玉清上相之位,作帐幄。
    【考校所居坛之东二】
    考校主录斋坛功过,诠定善恶均属于其职。中立三官五帝九府四司录官之位。
    【炼度司居坛之西二】
    炼度司度亡魂,迁升幽冥,生尸治炼均属其职。本司中列炼度之司真灵之位。
    【救苦堂居坛之东三】
    救苦堂主如召集阴冥救拔罪苦,中立救苦天尊、北极大帝,十王幽宰之位。
    【化治居坛之西三】
    化治主告盟演法领从,化民行道,中立高座两班序列。
    【神虎堂居坛之东四】
    神虎堂主颁行符命、摄召亡灵之职。中立神虎将吏之位。作帐幄。此堂非行摄召之人,不可乱进。上香时应在室外。
    【社令司居坛之西四】
    社令司主关盟通召之命,监卫斋坛,引领亡魂之事,中立社令司命等神将吏兵之位。
    【受度堂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