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长生》第3章

覆长生最新章节目录
   正因为殷楚的主动请缨,安国君才能及时回国,受封太子,也记住了这个儿子,认为他既孝顺,又有胆略。
    若非如此,姜仲就算把家产耗尽,再说得天花乱坠一百倍,也不可能让殷楚被安国君立为继承人。
    当然,殷楚此举不可谓不冒险。
    他刚到郑国没多久,昭郑之间就动用倾国之力,打响了安野之战,以及后续的怀庄之战。
    这两场战争让郑国几乎家家戴孝,殷楚在郑国自然备受冷遇,甚至差点被杀。
    但时至今日,殷楚还是认为,替换父亲去郑国当质子,是自己人生中最英明的决定,没有之一。
    他抓住了人生唯一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昭国,同样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才得以崛起、变强,拥有今日的声威!
    想到这里,殷楚心绪激荡,忍不住提高了声音:“我昭国,自玄子封昭地,又至桓公立国,至如今已有六百载。昔日汉阳诸姜,煊赫一时,如今安在?而我昭国三十四代先人,筚路蓝缕,六迁国都,方有今日之基业!”
    话一说完,他就捂着胸口,剧烈咳嗽。
    显然,这番话又消耗了他为数不多的生命力。
    但这些话他非说不可,而且说得非常露骨。
    当年夏王室封了多少个姜姓诸侯?现在还存在几个?就连夏王室,都在前几年被昭王所灭!
    为什么这些赫赫一时的强国,最后都亡国灭种了呢?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昭,又为什么越来越强,已有鲸吞天下之势?
    虽然每个国家灭亡的原因都不一样,但决定性的因素其实非常简单,不外乎四个字——君王无能。
    自立国以来,昭就一直在打仗,虽然有输有赢,可从没停止过兼并战争的步伐。地盘越来越大,所以三番两次地把国都迁到前线去,一来方便主持战事,二来以此鼓舞人心。
    而其他国家,只要接连一代或者两代,国君或看不清局势,一次挑衅多个国家,或贪图享乐,不愿打仗,国家就自然而然地衰落了下去。
    所以,昭国选君主,第一条就是性格要刚烈,第二条就是能力要足够。
    与这条相比,一切什么长幼、嫡庶、宗法……通通靠边站。
    殷楚去郑国当质子的时候,是个几乎不认识字,更没读过书的睁眼瞎,学问还不如姜仲这个商人。
    这要换做其他国家,比如陈国,那简直大逆不道,怎么能有目不识丁的君王呢?这种人就该羞愧地在家里自杀,别出来丢人。
    但在昭国,大家一看,殷楚先是能主动请缨去当质子,可见胆略非凡;又能在异国他乡笼络到姜仲这样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为他卖命,甚至能在怀庄城戒严,郑王想杀他的情况下,逃到昭军大营,可见心性手腕出众,所以或多或少都认可了殷楚。
    虽然迄今为止,殷楚都为自己年少时没怎么读书而遗憾,所以延请众多名师教导儿子,可他并不希望儿子只懂得遵循书本中的道理。
    原因很简单,“道理”这玩意,就是块遮羞布,需要的时候,拿来披身上就好。真认为它能成为护身符的人,早就死得骨头都不剩了。
    昭国的君王,可以道德败坏,可以残暴不仁,可以穷兵黩武,唯独不能是个废物!
    殷长嬴沉着道:“儿子明白。”
    殷楚也没时间追问,他已经感觉到了生命力在流逝,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他喘着气,却尽量保持语速的平缓:“孤死之后,六国会如何?”
    “会遣来昭,名为吊唁,实为威吓、胁迫,迫昭割地求和。”
    “昭当如何?”
    “寸土不让!”
    明白父亲是要考校自己,殷长嬴的思路非常清晰:“东方六国,各怀鬼胎。郑弱祝强,合纵难以为继。儿子年少,可欺之以弱,是以不能示弱。”
    高杳关虽为天下雄关之首,几十年前却也曾被陈卫梁三国联军攻破,但又如何?还不是被昭国抢了回来?
    六国不乘胜追击,一是恐孤军深入,容易战败;二是六国本身已经被昭打的很惨了,国内其实没多少青壮,经不起一再的消耗;三便是继续打下去,与昭相邻的卫、郑、梁自然能吃得满嘴流油,但更远的陈、祝、燕又分不到什么好处,哪里会肯?
    尤其是祝国、郑国这两个有实力争霸天下的强国,都被昭打成了瘸腿马。祝国又怎么会让郑国吞掉昭的土地休养生息,自己却还在挣扎着恢复元气?
    就连高杳关的守将,其他五国都绝不可能让郑人担任!
    这样互相扯皮的结果,无非是效仿旧事,锁强昭于关内罢了。
    既然如此,昭又何必割地求和,削弱自身呢?
    再说了,当年强势的襄王在世,昭丢了高杳关,也就象征性割了三块地,表达退让的姿态。
    如今昭国就更不用割地了,因为各国会认为,新昭王年纪太轻,国内必有一番龙争虎斗。不是王位更迭,就是权臣把持朝政。
    这种时候,各国只需要坐等昭国内斗即可。一味咄咄逼人,反而激起昭上下同仇敌忾,认为他们欺辱少年君王,到时候来个全国一致反攻就不好了。
    殷长嬴虽然年少,却对国家大事看得很明白,所以,他补充道:“再者,若割地,则长信侯相位难保。”
    这句话,才是真正说到了点子上。
    世人皆知姜仲“奇货可居”,以商人之身,操纵一国王位更迭,从而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但很少有人想过,殷楚凭什么这么信任姜仲?
    若说姜仲对殷楚有恩,也不必酬以百官之首的相位。
    区区一介商人,难不成公卿、大夫、封君之位都不能满足吗?
    就算当年殷楚需要依靠姜仲才能逃离郑国,但他成为昭国太子乃至昭王之后,身边自然有无数人蜂拥而至。用谁不好,为何非要用姜仲呢?
    许多人都以为,殷楚是被姜仲蒙蔽了,为此愤愤不平,认为姜仲果然是商人出身,无比奸猾,却不知殷楚自有一番考量。
    【陈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其风光?死后尸身无人收敛,以致生蛆。郑武灵王胡服骑射,令郑一举跃居强国之列,何等雄主?一朝退位,竟被幽禁,活活饿死!】
    每每读到这两位霸主的遭遇,殷楚都会不寒而栗。
    陈桓公在位的时候,难道身边没有忠诚可靠之人吗?郑武灵王少年继位,多年治国,难道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亲信,没对大臣们有知遇之恩吗?
    他们的下场为什么会这么凄惨呢?
    殷楚反复思考过后,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依靠“殿上公卿”,忽略了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就像昭国这些贵族们,他们当然支持殷楚,但他们也可以支持殷楚的兄弟们。
    因为王位更迭是赢家击鼓传花的游戏,而这些公卿们的立场,当然不可能多么纯正。
    对这些人来说,效忠哪个姓赢的,都是效忠。区别只在于,谁能许给他们更大的利益。
    想要辨别这些人的忠奸,实在太难了,也根本不可能分辨得过来。
    所以,殷楚用了另一种方式——他选择了郑国商人出身,在昭国既无家世,又无根基的姜仲,来做他手上最锋利的一把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