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城》486蝴蝶之六月六日7

海上长城最新章节目录
   四四年的八月份,对海唐经济来说是个非常窘迫的时间。本来按照政斧方面的经济计划,海唐的军费只能支持到六月底。当然了,如果紧急的话,停下众多的建设项目,军费是不会出现紧张状况的。不过,在李广的计划中,国内的建设乃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长远的战略,不是说停下来就停下来的,那样会大大延迟海唐的发展。
    七月,麦克阿瑟承诺的贷款第一笔一亿美金到账。正常情况,不说后续的资金,仅仅是这一亿美金就能让海唐军轻松支撑到年底。但是这一亿美金的使用方法一如从前,必须在美国购买物资,如果是购买军火的话,仍然要经过美国政斧的审批。但是,由于欧洲战场的局势,海唐刚刚在美国花出去了不到两千万美金,就再也买不到任何东西了,无论是军工产品还是民用物资。
    为了应对欧洲战场的劣势,美国政斧几乎是雷厉风行,在所有出口商品领域实施了管制。
    在李广的印象中,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的工业是如何强大--进入到一九四四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这个恐怖的数字让人感觉:美国爆个飞机海,坦克海,军舰海,简直是轻松无比。经济之强大,独霸天下,仿佛丝毫不虞考虑物资不够用的情形出现。
    但是,事实绝非如此。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后,美国如此强大的物资供应能力竟然出现了捉襟见肘。
    这和李广的印象完全不同。怎么会这样呢?
    第一条,是最基础的,也是一切的根本所在,那就是美国真实的经济能力。
    美国四三年四四年的军费开支大约是人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上下。而英国在战时,这个比例已经连续三年在百分之六十上下。
    曰本经济在四四年已经濒临崩溃,或者说已经崩溃,四四年曰本军费开支竟然达到了人民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事实上,曰本这个只能是纸面上的数据,只能是通过货币计算出来的数据,而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百分之九十八,要真的那样的话,小鬼子干脆就绝种了。
    但不管怎么说,仅仅从这个数据上来看,美国还有更多的潜能可以挖掘。但是,事实上,可供美国政斧挖掘的潜能其实并不大,根据经济专家的测算---最多也只有五个点。
    经济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专家们的分析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中有相当的比例是虚拟经济,即股票债券等。
    这一点,美国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即便英国也有相当量的虚拟经济成分,但是比例远不如美国。这种情形之下,美国政斧只要不敢学曰本玩那种透支,搞得国内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就绝对不敢把这个数据提高到百分之五十。
    以美国的体制,假如真的把这个数字提到百分之五十,那么仗就不用打了,美国人民怕是要立马造反,推翻政斧了。即便是百分之四十多的状态,美国国内的罢工潮也是此起彼伏。加上诺曼底战役的损失,美军一下子丢掉了比太平洋战场打了几年还要多的生命,国内反战声一片,美国政斧从稳定的角度出发,根本就不敢再提高军费比例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经济已经竭尽全力的在支撑战争了。物资供应总量,其实不可能爆发太多。
    第二条,德国潜艇的战绩。由于李广早早的把潜艇通气管技术给了德国,以至于德国的潜艇战绩比历史上要好的太多。到四四年中期,德军潜艇的战绩已经超过两千万吨大关。而历史上,德国潜艇直到战争结束,总战果才是一千三百五十万吨。如果比照历史同期的话,德军潜艇战绩足足多出上千万吨。这近千万吨船舶加上物资的价值,绝对是美国产能的噩梦。这些物资和船舶的损失不仅仅是影响了英国,事实上,苏联久久不能转入反攻,也与美国物资援助损失太多有关。
    第三条。由于李广这只蝴蝶逆转了美国对大西洋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物资供应的比例。虽然只是四三年一年的份额,但是美军军费两成的份额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仅仅从价值上看,比起盟军多损失的一千万吨船只和物资,要多出不少。
    麦克阿瑟登陆菲律宾,物资供应丝毫不缺,其实也得益于四三年美国对太平洋战场的物资倾斜政策。要知道,麦克阿瑟登陆菲律宾,第一批的物资弹药供应量就是一百五十万吨,加上后续,仅仅打下半个菲律宾耗费的物资怕是在三百万吨上下。而由于巴拿马运河被曰军偷袭,美国在四四年年初对太平洋战场的物资倾斜已经下降到总量的三成,即便如此,尼米兹也没有因为物资匮乏,影响进攻硫磺岛的战役。仔细分析,其实这些都是得益于前一年,美军的充裕库存。由此可见美国这两成军费份额的厉害。
    第三条。那就是盟军登陆诺曼底,战役的损失了。盟军登陆诺曼底,第一批物资准备足足够两百多万军队用上三个月。而且以美国一惯的财大气粗,实际准备物资的数量怕是用上半年也不会缺。但是好不容易组织的上千万吨物资,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损失殆尽,庞大的武器装备更是损失惨重。
    当前更严重的一个情况是,德军潜艇开始不计代价的在袭击盟军的运输船,甚至是军舰。这与历史上完全不同,历史上盟军登陆诺曼底,德军大部分将领都看到了第三帝国的失败前景,作战其实并不是那么积极的。比如潜艇部队,出击其实不是那么积极主动的。邓尼茨表面上很努力,却经常以潜艇姓能不足为由,把精力转向努力研发新技术。实际上,打仗哪有不损失的,借口而已。要是苏军也这么找借口,干脆就投降得了。
    而这一次,德国的物资由于对波罗的海的完全控制,可以源源不断从北欧和苏联获得,并没有出现严重匮乏。
    加上,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不充分,四四年更是德[***]火产量的高峰。
    而士气方面,德军由于在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前,仍然处于攻势,并没有如同历史同期那般的精疲力尽,士气还是相当不错的。
    希特勒更是不同于历史上那般,虽然还在叫嚣,但是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取胜的希望,而是在苦挨时间,等待某种并不存在的时机--西方国家和红色-苏联之间的决裂。
    这一次,德军虽然在总体战略上再次陷入两线作战,被动态势明显。但是由于德军漂亮的一记反击,使得德军将领和希特勒都看到了某种胜利的希望,或者说大幅度延迟失败的希望--把盟军赶下大海。
    有了希望的德军是极其恐怖的,切不说陆地和空中。
    从六月开始,德军潜艇就开始拼命的进攻盟军舰船。在这个时期,德国潜艇的损失速度大的惊人,在四四年的后半年,平均每天潜艇损失一艘以上。仅仅在这半年时间里,德军潜艇的损失超过了全世界(除德国之外)在二战中损失的潜艇数目总和,两百四十余艘。
    但是,德国潜艇的疯狂袭击也换来了惊人的成就。短短半年时间,击沉盟军商船接近六百万吨。另有大量的盟军军舰被击沉击伤,其中英军有四艘护航航母一艘正规航母一艘战列舰被击沉,美军也有一艘战列舰和数艘护航航母被击沉。至于受伤的舰船差不多达到了五十余艘。
    战后有个统计,盟军损失的舰船商船数目大约是德军潜艇数目的两倍。如果仅仅是按照战损比的话,德军潜艇实际上战绩称不得辉煌。但是即便是这算不得辉煌的战绩,给盟军造成的打击则是非常恐怖的,对于美英两国的首脑来说,压力不轻。
    再说战场局势:欧洲战场上,从九月份起,即便是大会战结束,盟军和德军之间的战斗却从未停息一刻。双方都在积蓄力量,但是也都在想方设法削弱对手,欧洲战场上再次重现了一战那种绞肉机般的静态防线阵地战。阵地绞肉机,这是所有西方军人的噩梦,一战中的几场绞肉机般的阵地战,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不少盟军和德军将领都记忆犹新。
    但是战局进行到这个地步,双方都没有退却的可能,残酷的绞肉战肯定还是要持续下去。是德国把盟军赶下大海,还是盟军击溃德军,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盟军方面,打到这种地步,即便是本不同意登陆法国的丘吉尔也不会轻言放弃的。盟军实实的输不起这一仗,如果真的被德军赶下大海,再次登录欧洲,怕不得准备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因此,欧洲战场上的,调集物资兵力就成了盟军最最急迫的。
    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工业全面转向欧洲。不仅是海唐的贷款无物可买。连太平洋战场的物资分配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八月底,为了遏制德军潜艇的疯狂。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主力被调往大西洋战场。
    由于,美军在诺曼底一战,一次姓损失的兵力就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所有的伤亡。不论麦克阿瑟如何抗议,也不得不在顾全大局的口号下,调集二十余万大军前往欧洲。而且这二十万可都是上过战场的美军,战斗力和那些新兵蛋子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麦克阿瑟还能接受。但是美军的军费倾斜比例,则从四四年前半年的总量三成锐减到了一成半。一惯富足的麦大帅也成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另一方面,麦克阿瑟手头的兵力,则锐减到不足一百万。
    这个数目听着不少,但是美军所要控制的地区也不少的、需要占用极多兵力。而且,美军中辅助兵种数量庞大,看似百万大军,能抽出机动作战的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万。
    作为某种补偿,也是政治家们的平衡手腕,麦克阿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盟军太平洋战区的真正司令官,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真可谓是一手遮天。
    但是,麦克阿瑟却没有了足够的兵力和物资作战。按照美军的计算,维持战略轰炸的力量倒是轻松的很,但是进攻冲绳的物资却是严重不足。因此,麦克阿瑟不仅没有继续攻打菲律宾的其他地区,用他的话说是“节衣缩食”,准备筹集足够物资,为攻占冲绳而做准备。
    美国一下子卡死了海唐的物资进口渠道,海唐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要知道海唐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连最基本的钢铁都难以生产(钢铁是长周期产业,在这方面,海唐投资不少,但四四年海唐国只能生产少量的铁,没有钢材的产出。)海唐一直以来的几项军工产品,大多是外购原料,外购零件,组装生产。即便是产业链最完整的迫击炮炮弹产业,有不少小零件也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