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城》479袁然归来[2]

海上长城最新章节目录
   br>第二。二十一世纪,小学生都知道飞机使用的燃料是航空煤油,但是在这个年代,无论是螺旋桨发动机还是喷气式发动机,使用的全是汽油。航空煤油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李广根本就不用动脑子。于是在海唐国的**计划中,燃料的选择没有其他只有一种--煤油。至于煤油需要添加四乙基铅或者其他添加剂,亦或是需要其他工艺深加工,这个课题由炼油厂承担研发。这一点,按照历史进程的话,比起世界各国先进七年。
    第三,直接实用姓大型化。虽说李广定下的发动机尺寸,长度五米左右,直径1.13米,在现代算不得大型。但是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大型的。要知道,德国的喷气式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不过八十多厘米,截面积为零点五平米。而海唐国研发的发动机,截面积为一平米,比起德国喷气发动机来说,整整提高了一倍。这一点,比起世界各国先进二十年。
    除此之外,海唐国的发动机在概念或者说设计理念方面,绝对是独步天下,比起世界各国先进了不止十年,有些概念怕是三五十年都不一定会出现。
    图纸上是多么的美好,现实却是无比尴尬。
    李广知道飞机发动机是高科技顶峰的产品,难度极高。他本来也没有奢望能造出推重比一比十以上的发动机,那玩意在二战年代实在太科幻了一点。但是在他放宽了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推重比,甚至是把这个参数要求只定在一比一,比起德国现有的喷气式发动机,英国现有的喷气式发动机都要低。即便如此,他仍然发现,海唐国现有的工业能力,根本就造不出来。
    而这个参数,根据飞机设计专家的计算,已经是不能再低了。在飞机满载重量十吨的情况下(发动机暂定两吨重),推力再低的话,飞机勉强能起飞,连螺旋桨战斗机的速度都难以超过,至于音速根本就无法想象。
    海唐国动力研究所工程师们努力了半年,耗费巨大的财力,最后搞出了一台样机。这台样机的推力倒是达到了两吨(不开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但不仅重量超出了预计,耗油量也远超估计,更重要的是,在试车时间仅仅六分钟,就发生了爆炸,造成数人伤亡。
    经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要想造出能勉强使用的发动机,海唐的技术力量至多可以造出百分之五的零件配件,而且都是非重要部位的,其余的百分之九十需要外购。
    另外的百分之五零件,事关材料创新,即便是英美两国也不可能造出,需要海唐自己研发。海唐动力研究所招收的外国工程师被分成了许多小组,而这些小组大多都是在研究某一个零件,或者某一种材料。
    换句话说,即便是最低要求的喷气式发动机,也几乎每个零件都是这个年代的最高科技。
    在二战的年代呆的久了,李广早就搞明白了一点,全世界整体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不是他一贯认为的美国,而是英国。大英帝国称雄世界数百年,富裕的国家造就了巨量的科学人才,其科技实力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当下的美国科技水平,绝对不是二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那种一骑绝尘。在二战中,美国的几项科技创新,几乎都是依靠英国打下的基础。舰艇设计是,雷达技术是,核弹是,喷气发动机也是。美国最厉害的不是其科技的领先,而是其疯狂的工业生产能力。
    正因为如此,海唐动力研究所把需要外购的大部分零件放到了英国,一少部分则是放到了美国。也有部分零件在瑞士定做,些许零件则是从意大利获取。
    袁然的任务其实主要就是在英国生产任务科研任务极为忙碌的工厂中订购到这些零件,更重要的是她不仅要买到这些零件,还要得到这些零件从冶金到加工的全部工业技术。
    工作难度是巨大的,甚至每一个零件都需要一场谈判。
    有些技术,英国人已经掌握,海唐出重金购买。对于英国尚未掌握但有基础研发的技术,海唐也主动出资合作研发。对于英国方面列入保密的技术,海唐以提供物资的方式换取,比如海唐有大量的钨砂,有稳定的有色金属供应渠道,这些都是英国急缺的。
    幸亏是在战争年代,如果是和平时期,李广甚至怀疑要想获得这些技术,代价翻上十倍怕是都难以得逞。
    即便如此,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之后,海唐得到的零件能不能用,还是一个未知数,需要一系列的试验。
    但是不管怎么说,袁然的归来,使得海唐国动力研究所的工作逐渐走上系统化。
    在这个研究项目上,李广想的很远。他其实并没有指望能在二战结束前造出实用姓的航空发动机,他最大的期望是二十年内,海唐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能领先世界。
    李广磕磕绊绊的在这个战乱年代,走到目前的状况,对于国家的建设和未来,思考的深度是曰渐深刻。
    眼前的利益,要抓住。长远的竞争力更要打下基础。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所谓的后发优势。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后发优势消失时,科研创新就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底气。想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斧说了多少年,但是效果却难以见到,就知道转型升级的难度。
    航空发动机不仅是直接增强国防,其技术将会带动一系列的技术进步,这是李广最为看重的。
    后来,这款航空发动机创造了一个奇迹,科学史上几乎从未出现过的奇迹--一款外形重量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发动机,竟然能连续升级换代几十次,更是在数十年时间里,一直充当海唐军战机的心脏。大名鼎鼎的汉系列航空发动机,在四四年终于起步。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