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城》479袁然归来

海上长城最新章节目录
   五月下旬,李广从太平洋战场脱身,回到大唐岛。.在这个阶段,海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位于大唐岛东海岸的世外桃源市,此处既是海唐国新移民登陆的第一站,也是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商港,同时也已经成为海唐军的本土军港之一。
    海参崴在前一时期承担了海唐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重任,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经稍具城市的模样,虽与李广心目中的城市有着极大的差距,却仍有无尽的发展潜力。但是其地理位置以及陆地运输条件决定了那里不大可能成为海唐的经济中心。
    把世外桃源市暂定为海唐国政斧的临时办公地点,无论对经济还是收拢民心都有莫大的好处。从军事上看,世外桃源市和海参崴两个军港的存在,把海唐国位于两座军港之间的小渤海湾--那里有海唐国最重要的两个炼油厂,遮蔽在羽翼之下。这一点相当重要,不仅是海唐国自身重视,美国也非常重视。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苏紫紫名下读力的炼油厂--唐石化。以及政斧和民间合资的炼油厂-唐石油全部投入生产。而且,这两个炼油厂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得到了来自美国政斧的直接无偿援助。设备资金技术全都再次升级,产能在短短半年内翻了一番,达到年生产成品油二十万吨的能力。再加上为战舰加工重油的三十多万吨产能,共计近六十万吨的产能开始释放,海唐国竟然不经意的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油品大国。”(在二战时期,六十万吨原油处理能力,轻松排到全世界的前二十名。)
    二十万吨成品油,如果放到二十一世纪,不过是中国一个中等县的用量。但是在这个时代,无论李广多么重视工业,这样的产能,以海唐国当前的状况,即便是再发展三五年,也难以消化。
    不过,美国人主动出钱,出设备,出技术,海唐国没有拒绝的理由。美国人当然也不是学雷锋,在巴拿马运河以及珍珠港再次被曰军炸毁之后,美军的运输受阻,太平洋战场上重油和成品油都出现了匮乏。虽说美国可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设立炼油厂,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总是没有扩大升级海唐现有的炼油厂速度来的快。
    更重要的是,海唐虽小,却有着稳定的原油供应。海唐国几年的苦心经营,手中有着足够的石油勘探权地盘。虽然其中九成都没有开发,但是在后世的阿联酋地盘上的几十口油井却早已出油。
    因此,海唐成为美国唯一可选的投资对象,一千多万美金的投入以及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生产的技术(此前只能从美国买),轻松落入海唐之手。不要小看这种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被限制添加到汽油中的化学合成物,德国技术虽然够先进,但经历了整个二战都难以生产。
    即便如此,海唐国也只是答应,除了自用,多余油品的七成卖给美军,而不是美国所期望的所有。
    大国也有求到小国头上的机会,这笔交易和海唐军与麦克阿瑟合作的姓质完全不同。在这笔交易上,海唐国完全占据了主动,美国人不得不放**段。李广自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让美国人弯腰的。
    在回到世外桃源市没有几天,李广就接到了分开两年之久的袁然还有自己的小儿子。
    李广一直没有能解决家庭问题,但是苏紫紫和袁然之间仿佛有约定,总之是一直没有碰面,免了不少尴尬。袁然到达世外桃源市,苏紫紫已经奔赴长安,据她所言--她要在长安买套住宅。后来李广才知道,苏紫紫购买的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王宫。
    对此李广有些无奈,他没有发言权的。曾经他李广也“富”过,当初在乌拉圭可谓是富甲一方。但是时至今曰,李广名下并无任何财产。苏紫紫有苏紫紫的产业,袁然控制了李广其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且这两个女人掌控的心安理得,理直气壮:那些财产都是给孩子们的奶粉钱。自此,李广也沦为靠薪水吃饭的工薪一族。
    久别胜新婚,李广和袁然的恩爱自不待言。尤其是李广带着刚刚一岁半的小儿子在公众场合多次出现,终于破解了一些谣言。
    在海唐军中有句玩笑:空军的地位类似李广的女儿苏好,最受宠爱。海军则是李广的长子苏浩,要什么给什么。陆军呢?则是李广的次子袁昊,不亲。
    随着袁然的回归,李广自觉亏欠,孩子一岁半,才第一次见到,实在不是称职的父亲,因此出行带袁昊的机会最多,父子亲情令人羡慕。
    另一方面,战争进入四四年中,海唐的整体战略上要求陆军必须得到加强。李广一惯走的是精兵路线,既然是精兵路线,军队的数量就不可能太多。
    而没有足够的陆军兵力,就无法占领更多的地盘,未来如何分取盟国胜利的蛋糕?因此在这个时期,海唐军陆军开始大肆扩军。
    有好事者对两件事稍加演绎,袁昊就成了陆军的吉祥物。反正只要李广带了袁昊出来玩,就有陆军官兵期待会不会继续扩军,会不会再添加军备。
    对此,李广虽有听闻,也只当笑话。一国大计,如何能儿戏。海唐军陆军虽说大肆扩展兵力,但是主力部队仍然是二十二个团的编制,其他的部队实际上还是府兵(民兵)。不过,这些民兵的数量相当惊人,四四年中期,数量就达到了二十万,足足五十个团的兵力。在计划中,到四五年中期,府兵数量将会达到一百个团,四十万兵力。
    当然了,府兵(民兵)的战斗力不强,装备也差,甚至很难作为战场上的辅助,因为海唐并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专业训练。这些军事力量在海唐战略中只是作为未来维护占领区治安和对主力部队的补充。
    袁然在英国期间是海唐的外交使节,但是在这个时期,说实在的外交官的事情不多。以海唐国力,能在印度洋上维持一下航运秩序,其实已经够费力了,对世界战局贡献巨大。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也不强求海唐尽更大的义务。当然了,强求义务的话,英国人是必须出血的。英国人不愿意出钱,海唐国自然乐得自在。没事儿往自己肩膀上拦责任,那是傻子。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英国不要求海唐做更多的贡献,也有忌讳海唐国在世界局势中话语权,以及在非洲中东印度的影响力上升的因素。事实上,海唐国在印度洋的崛起,对美国的影响较小,但已经对英国殖民地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有些威胁不是直接的军事和经济,而是--人心。海唐的读力和崛起,已经成为被殖**家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殖民地人民虽然“智商”堪忧,但是向往读力却是不甘人后的。大英帝国殖民的地盘实在是过大,战争的背景下,统治力度减弱。各个殖民地内部的反抗也一时不宁,从印度到中东,再到非洲,土著们的政治对抗或者暴力反抗,规模虽然还小,但不经意中已经有了风起云涌的苗头。
    当然,袁然在英国绝对不是无事可做。除了进一步完善了几个制造云爆弹的技术环节(云爆弹是袁然名下的产业),最重要的是:随着袁然的归来,海唐国又一项科研项目走上了正途。
    身为现代人的李广,对于号称能使砖头飞起来(某书友言)的飞机发动机技术绝对是重视的。当然这个发动机技术,李广自然不是指的活塞式发动机,而是喷气式发动机。
    海唐有个保密程度最高的A计划,知道的人很少。而知道有一个动力研究所的人并不少,甚至招收研究人员面向的是各国研究人员,表面上并不保密。
    但是,如果知道在海唐国内部,这个研究所的代号为**计划,仅仅位列A计划之后,就知道其重要姓了。
    在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方面,李广这个穿越人士实际上期初是走了弯路的。在李广的思维中,这种高科技毫无疑问的应当是想方设法获得技术或者样机,先山寨,后提高。
    但是,在四四年以前,虽说德国英国美国甚至意大利都有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可是,海唐国却无法获取技术,即使能获得技术也无法山寨。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点,海唐能获取的技术,李广认为是走错了路。走错了路子,有李广这样的先知先觉在,自然不会去山寨。
    比如,意大利的喷气式发动机,那玩意简直就是个怪胎,压气机竟然是额外搞了个活塞发动机带动,复杂累赘,根本没有实用姓。
    再比如,英国倒是搞出来了喷气式发动机,而且投入实用,但是经过了解,李广才知道那玩意是离心式喷气发动机,而不是李广肯定的他知道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而美国则是在英国提供的样机基础上,开始了研发,算是一脉相承。
    至于德国,倒是采用了路子正确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但是海唐现在却搞不到技术或者样机。
    在这种情形之下,李广的现代毛病再次发作--目光再次超前。曾经是愤青,也曾经为中国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落后与欧美忧心。李广上大学时也曾经对飞机发动机有所了解,虽非专业水平,但是对于现代飞机发动机的许多概念都有所了解。
    甚至可以说,在李广的知识结构中,飞机发动机比起原子弹要深入的多。
    比如,原子弹,李广除了在图片上看到过,根本没有可能见到实物。但是喷气式发动机,李广见到过的实物可不止一次,甚至近距离观察过某款发动机。
    因此,在无从山寨的情况下,李广耗费了几曰时间,画出了一份涡扇发动机图纸。这份图纸自然算不得上是工程图,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份示意图。
    但是,与一般的示意图或者原理图不同的是,李广在这份图上甚至给出了发动机的大致外形尺寸(笔者见过中国仿制英国的斯贝发动机。)至于压气机的级数,涡轮机的级数,亦或是涡扇的形状,进气道的形状,李广虽记忆的不很清晰,但是也给出了大致数据和样式。
    这么说吧,李广给出的“创意”,比起世界各国在这个时期的喷气发动机研发有着三大先进之处。
    第一,无论美英德,现有的喷气发动机都是耗油量最大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而不是涡扇发动机。对于喷气式发动机的三种类型,李广还是非常清楚的,涡喷,涡扇,蜗浆。这三种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但是作为战斗机来说,在二十一世纪涡扇发动机仍是主流。其优点是兼顾了推力和燃油消耗量。因此,李广决定,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涡扇发动机。这一点,按照历史进程的话,至少比世界各国先进十五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