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第119碗赵佶遗嘱[2]

极品御用闲人最新章节目录
   发迹说起。此人当初不过是大宋京城里的一个小混混,因为他堂姐李师师与赵有染,靠着这裙带关系受到了赵的重用。不可否认,此人的确有些真本事。否则,也不可能以二十少年,封侯拜相,总理朝政。臣对王钰这个人的事迹深入研究,发现他地发迹过程,跟大宋时局的变化有着莫大地关系。”
    完颜晟听到此时,听出一些意思来,遂催促道:“接着说下去。”
    “王钰踏入仕途,可以追溯到当年宋辽蹴鞠国战。他因为脚下功夫了得,被赵任命为国队总教头,给了一个八品承事郎的头衔。后因其能言善辩,被命出使辽国。竟然将幽云十六州租借回来,此可谓奇功一件。回国后
    被擢升为殿帅府的副长官,手握兵权。后梁山宋江I授予兵部尚书的头衔,却被剥夺了兵权。再后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幽云都总管了。到此时为止,王钰已经成为大宋权臣之一,手握重兵。陛下,看得出来,王钰的每一次升迁,都跟内忧外患有关。”
    完颜晟细加揣摩,疑惑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赵家父子重用王钰,都是因为他这个人的确有用?如果……”
    “不错,汉人的习性,历来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臣功高盖主,其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死。如果王钰对皇室赵家来说,没有用处了,那他的下场就显而易见。”左卿明夸夸其谈,完颜晟虽知他这是典型的文人看法,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依光禄大夫之意,我大金该当如何?”听到这里,完颜晟其实已经成竹在胸。
    “陛下,依卑臣愚见,王钰,是大宋中兴的一面旗帜。若王钰一倒,则大宋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陛下不妨退兵,表面与大宋修好。一旦大宋皇帝见到西北无战事,而国内又趋于安定,那王钰的死期也就到了。此次我军南下,赵桓不让熟知幽云的王钰挂帅,而派其弟康王赵构到河北,已经释放出了一些讯息。”
    完颜晟听罢,也深为为然。大宋若有王钰在。地确是女真人南下的拦路虎。若王钰一倒,镇守幽云的种师中等人失去靠山,那时事情就好办多了。只是,此次南下,两国联军兴师动众,若就此退去,恐为天下人耻笑。无论如何,也要给种师中以重击。那时再行撤军。
    “好,就依光禄大夫所言,我决定……”完颜晟心情为之一舒,猛然起身,话未说出一半,忽见帐外众将仓皇奔入。
    “陛下。大事不妙!归化城三面,杀出无数骑兵,正奔我军大营而来!”
    杀出城来?归化城里有大规模骑兵,这不足为奇。王钰改革军制,大宋北方各卫戍区都组建了骑兵,这一点,大金早就得到了消息。但此前探子回报,太原方面给种师中下了死命令,坚守不出,不得擅自调动军队。难道他不顾性命。甘冒杀头大罪,领军出城?
    正犹疑间。喊杀声已近。左右皆劝完颜速作决断。此时天色已暗,宋军已经抢占先机。金军处于被动。若死战,即便得胜,也于事无补,不如撤军。完颜当即下令,全军撤退。
    大宋靖康三年年末,幽云卫指挥使种师中,率部出城偷袭,金军仓皇撤退。留高丽柱国大将军朴正臣所部断后。朴正臣残部。陷入宋军重军围困,部下伤亡殆尽。而朴正臣本人,也被种师中俘虏。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而种师中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他知道,等待他的,是赵构严厉的军法处置。果不其然,金军撤退后,赵构立即召各卫指挥使至太原帅府议事。种师中刚进太原城,便被控制起来。接着,赵构以不遵军令,擅自调兵,纵兵抢夺,图谋造反四条大罪,将种师中打入太原大牢,听候发落。并同时向朝廷上奏此事,请求对种师中严加制裁,以严肃军纪。
    而与此同时,赵构调西夏边境军队进驻云州,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西夏本来向大宋称臣,大宋每年送给西夏相当数量的岁币。两国之间,虽然摩擦不断,但都控制在较小规模以内。靖康三年,西夏见边境驻军被调走一部,遂生不臣心,驱赶士卒八万,由夏州出兵,直接威胁太原。赵构大惊,派遣陕西卫指挥使范宏拒敌。在这个时候,东北方面又传出消息,金国听闻西夏举兵,又有回兵南下之意。众将皆劝其放种师中回幽云镇守。赵构坚持不从,惊慌失措,带兵仓皇南撤。
    消息传到汴京,刚刚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赵桓,几乎不敢相信。
    敕造宝国公府,刚刚处理完蜀中洪灾地王钰,又不得安宁。宋金,宋夏边境接连告急,朝廷乱成了一锅粥。王钰身为右仆射,主持变法,总揽朝政。左相蔡京,已经被剥夺大权,赋闲家中。
    朝臣中有人进言,建立赵桓派遣王钰带南府军前往河北挂帅,换下赵构。赵桓犹疑不决,一旦将王钰及十万南府军放出京城,幽云又是王钰一手发展起来,若其心生异念,将成大患。
    刚刚平稳一些的局势,又被搅得大乱。王钰审时度势,准备动手。
    “相爷,枢密相公到了。”王忠踏进王钰书房,向其报告道。王钰闻方,赶紧迎出门去,将童贯接入书房,摒退下人。
    “岳父大人,请上座。”王钰请童贯上座后,自己也坐了下来。童贯见王钰相邀,心里已经有了底,环顾左右,再无他人,遂直言道:“贤婿,请老夫过来,可是有要事相商?”
    王钰见他如此坦率,也坦诚相告:“如今朝廷局势有变,不知岳父大人,有何见解?”
    童贯掌军多年,老谋深算,他算定这回王钰必将有所动作,于是直言道:“金人新败,依老夫之见,短期之内,不太可能再挥师南下。如此,只剩下西夏。党项人向来转面无恩,不讲信义。此时,见边境空虚,以为有利可图。若是朝廷能放回种师中镇守幽云,则东北局面可得稳定。至于西北,康王虽然南撤,但黄河以北,有大宋数十万兵马,党项人占不到便宜。如今局面虽然有些乱,却乱得有章法可寻,要处理这些事情,其实不难。”
    王钰闻言,深表赞同道:“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此次圣上派康王到河北挂帅,分明是对我有戒心。据我估计,眼下动乱的局面一过,想必圣上就会对我下手了。”
    童贯沉吟不语,半晌之后,向王钰问道:“你想怎么办?”
    将身子往前一探,王钰小声说道:“岳
    ,我需要你的支持。”
    童贯自从将女儿嫁给王钰之后,已经是跟他同坐一条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退路。赵家父子用意很明显,用王钰掣肘蔡京,蔡京一倒,王钰必定会步其后尘。那时,身为王党显要的自己,也难逃劫数。到那时,莫说枢密使这个位置坐不安稳,恐怕连性命也难保。
    想到此处,童贯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贤婿,你我是一家人。老夫肯定会支持你。不过,我希望你诚实相告,你是不是想……”说到此处,童贯伸手指了指头顶。
    王钰笑着摇了摇头,童贯见状,赞叹道:“好,在这个时候你还能这么清醒,难得。贤婿,京城在你南府军控制之下,而我执掌枢密院,你我联手,必定进退自如。”
    “话虽如此,但我们得早作准备。眼下当务之急,不是摆平混乱的局面,而肃清蔡京一党。这也是圣上的意思,我们大可顺水推舟。”
    童贯对王钰这话,却表示了不同见解:“蔡京眼下已经日穷西山,他的权利大部分都到了你手中。贤婿为何还对他如此忌惮?”
    王钰听罢,摆了摆手:“岳父所言,固然不假。但你想过没有,蔡京举荐康王到河北挂帅,这个动作,难道没有别的意思?”
    康王总督河北各卫。拥有几十万兵马地指挥调动权。若朝中一旦有事,他大可打着“勤王室,清君侧”的口号大举进兵。赵桓当初就已经作出了最坏的打算,赵构这个差事,表面上看,是针对外敌。可有心人才能看得出来,这一手的确玩得漂亮,可谓一箭双雕。
    听完王钰这番解释。童贯更疑惑了:“既然如此,你当初为何不极力阻止此事?”
    “唉,当初也是事出无耐,圣上乾纲独断,哪有我们作臣子说话的份儿?”王钰叹道。其实王钰心里根本没有这么想过,当初康王到河北挂帅。若他要阻止,还是有办法的。之所以没有这么作,是因为他明白赵构这个人。如果按原来的历史发展,徽钦二帝会被掳到北方,汴京会被攻破。而赵构则会在南方称帝,而南宋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迎回徽钦二帝。换言之,赵构,他也想作皇帝。
    如果一旦朝中有变故,赵构绝对不会拿手里的兵马往南府军这块硬石头上撞。他肯定会以“勤王”为口号。拥兵自立。从这一点上来说,赵桓起用赵构。实在是大大地失策。而这一点,也只有王钰这个从公元两千零七年穿越过去的人。才看得比谁都明白。
    而王钰之所以如此忌惮蔡京,是因为这个人为相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如果自己动了手,他一旦倒向赵构,其号召力是可怕的。到那时,天下就会陷入动乱之中。而外敌伺机长驱直入,自己就算有通天之力。恐怕也无济于世。所以,蔡京这个人。一定要死。
    禁宫,皇帝赵桓被他父亲太上皇赵的近侍李吉,从严恪的床上叫起。正行色匆匆赶往赵宫中。前些日子,赵咳血不止,数次传出病危的消息。但近来,身体突然好转,不但饭量大增,甚至还能下床走动。
    宫里地人都明白,太上皇这是回光返照。赵桓自然更明白这个道理,是以李吉一到,他就连严恪也顾不得,慌忙赶往赵宫中。
    踏入赵宫中,只见太上皇被几个近侍搀扶,坐于榻上。他的气色似乎还不错,精神头也很好,赵桓上前拜见。赵摒退众人,独留李吉在宫中。
    “赵桓,听说康王在河北督战不力?”赵问道。
    “回太上皇的话,近日西夏举兵八万,从夏州而出,威胁太原。九弟将帅府撤至隆德府,仍在率众抵抗。”赵桓自登基以来,一直受太上皇遥控。天下大事,桩桩件件,赵都了若指掌。
    “河北驻有我大宋数十万兵马,西夏小国妄图以蝼蚁之力而撼泰山,不过是痴人说梦。西夏这边,你大可放心。而大金高丽两国联军,也已经被打退。传言说金兵又欲卷土重来,这个消息,你不要相信。现在,天下局势渐趋稳定。你想过没有,应该怎么作?”赵重病缠身,况且退下了帝位,尚且对天下态势有如此明白的洞察之力。若是将这份聪明用在治国之上,恐怕大宋也不会有如此局面。
    赵桓见太上皇问起,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