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秦王本纪》第十五章人马合一

三国志秦王本纪最新章节目录
   如今赤兔马归了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算凑得齐了,我便将古代战场两军厮杀和大将之间以命相搏做一番解释。其实这番见解应该早在“失之交臂”一章就说的,但是那时缺了几个要素。其一是北海黄巾众为北海守军几倍之多,并未出现两军对垒势均力敌的状态,而是由最初的黄巾军围城直接过渡到汉军追剿黄巾众;其二便是太史慈与管亥的搏斗并不对等,而且也并不典型,只能算战场上的一个特殊战例。首先管亥还处于试探阶段就被不按套路出牌的太史慈,用阴招给结果了。这其中有管亥自己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太史慈的头脑发热。不过,这种头脑发热在战场上只能称为神来之笔,并非每战用之,都可得胜。试想如果太史慈当时抛枪丢戟之后,那最后一招没能结果管亥,你说拿着个“短把扫帚”的太史慈,还能打得过管亥吗?其次,此战太史慈与管亥二人并未把真正体现武将实力的全部要素表现出来,仅仅体现出太史慈在武器熟练度上的天赋和管亥在临战反应上与太史慈的差距。
    好了,废话不再多说,进入正题,我们来说两军厮杀。两军厮杀的关键,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将”字。然而,把其扩展开来就复杂了。自古有言“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里的“将”是主将之意,引申一点说就是智将,不需高超的武艺,当然有的话更好,但是一定要有统兵带队的能力,他们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正面典型太多不列了,举个反面典型,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纸上谈兵的富家小子,被秦将白起在长平把四十万赵军都给坑杀了。后来,人们因为某人的缘故吃了亏都说“被谁谁给坑了”就是打这来的。但是这个“谁谁”指的不是白起,而是赵括。因为虽然杀人的是白起,但是坑人的却是赵括。当然现在翻案之风盛行,有人也要给赵括平反。但是我只想说,无论是战略决策人赵王之过,还是战役指挥官廉颇之错,你临战指挥员赵括把40万人变成了乌合之众,就是你的不是!
    既然主将这么重要,那就多培养一些主将不就得了。话是这么说,但是做却不能这么做,一支部队有一个指挥官就够了,太多就不战自乱了。虽然主将只需要有一个,但是有一种将却是有多少都不嫌多的。哪种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武将。如果将主将比作“脑”,那么武将便可比作“拳头”。“脑”因为思想的缘故,可以无限大,但是“拳头”却是有多大就多大的。武将于战争中的作用,简单点说,就是替主将带着兵和敌人玩命。什么意思?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来说,一个拿单发步枪的瘦弱之人(当然子弹可以无限多),对面站着十个彪形大汉,瘦弱之人可以凭着一支枪就让这十个彪形大汉乖乖的,这是为什么呢?不是瘦弱之人的枪厉害,是因为这十名大汉中没有一个敢带头玩命的将。如果有一个敢带头玩命的往上冲,无论瘦弱之人开枪的速度有多快,射击的精度有多高,肯定会在把全部十个人撂倒以前,就被剩下的大汉们消灭掉。所以武将作为带兵玩命的人等同于兵的“胆”,有他们在,兵就有胆了。为此,身为合格的武将在战场上是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由此,智将与武将的本质区别,在战争中的语言上能体现出来。冲锋时,智将会说:“弟兄们给我杀!”,武将会喊:“兄弟们跟我冲!”;撤退时,智将会喊:“弟兄们给我顶住!”,武将会说:“兄弟们跟他们拼了!”。当然这里没有贬低智将的意思,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你不能指望着诸葛亮去冲锋陷阵,让关羽张飞在帐中运筹帷幄。因此,“脑”和“拳头”在战争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当然也要搭配得当。缺了或者搭配不当会怎么样?解放战争相信大家都知道吧!伟大领袖**作为解放军的大脑,指挥着无数敢喊“兄弟们跟我冲!”的一线指挥员,把派系争斗严重,也就是主脑太多,而且以“弟兄们给我顶住”的一线指挥员为多数的国民党军队,从北边打到了南边,从陆地打到了大海,从大陆打到了台湾。所以“将”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做过阐述了。
    既然说了“将”,那就再说说“兵”吧!其实当兵多是为了吃粮来的,在战争中他们大多是被动的,说来说去还是会跑到“将”上去。不信?呵呵,同样一个兵,我敢说,岳飞带了就会成为岳家军,赵括带了就会被坑在长平(如果你说那孩子当兵时还未成年,所以被白起放了,那我不说你强词夺理,我说I服了YOU!)。我说了,肯定还是会回到将上来的,所以我说两军厮杀还是靠这个“将”。
    说完了两军厮杀,再来说说武将单挑。其实武将单挑不是为了戏剧效果,也不是为了小说情节而存在的,在古代战争中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无论你运筹帷幄之人的计策有多么玄妙,最后都是要靠武将来执行的。所以武将与武将的碰撞,会出现在战场的各个角落。敌我两将相遇,你不能指望他俩谁也看不见谁的相安无事,也不能指望他俩坐下来“讲理”或者出“剪刀石头布”来分胜负,唯一的方法就是玩命。
    而且可能是考虑到体面的问题,在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势力打仗前,都会先派出自己最厉害的武将在阵前较量一番。可别小看了这番较量,它关系到部队的士气,士气又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在这场较量中,虽然败方不至于立马投降,但是胜方却必会士气大振。因此,有“万人敌”能力的武将都在各势力猎头公司的招揽名单上。当然列阵以后不进行武将单挑的也有例外,而这个例外在历史上也只有唯一一个,那就是诸葛亮和王朗在阵前骂大街。不过,王朗虽然比诸葛亮多吃了十几年咸盐,但是最后还是被诸葛亮骂的跟着胃一块吐了出来。
    做了这么多铺垫,相信已经够了,那就开始说正事吧。武将单挑的胜负关键当然是武将的武力,而决定着武将武力的因素又太多太多,你不能似今天的游戏一样,直接给每个武将一个武力值。因为武将的武力是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当然武力值是对其整体实力的一个反应。那么决定着武将武力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简单点说四点,体力,反应,坐骑,状态。
    先说体力,体力决定着武将作战的持久力,一个能保持大战三百回合体力的将军和一个只能保持大战一百回合体力的将军,孰优孰劣不用说了吧?体力也决定着武将所用的兵器和所穿的甲胄。怎么讲?关羽所用“冷艳锯”在演义里重达八十二斤,其实换算成现在的重量也就是四十八斤,不然就算武圣他老人家体力再好,没事提着个快到一百斤的铁驼子也不好受吧(大毛病不说,肩周炎是早晚要犯的!)?而且不光要能提着,打仗时还要把它耍起来,这就更加不易了。既然关羽的刀不是很沉,那关二爷为什么还那么厉害呢?不是很沉?三国时代由于社会福利没有现在好,劳动产品也不是很丰富,能成长为在马上把四十八斤的铁疙瘩用的如臂使指一般的人,也就他老人家了!那吕布呢?问的好,吕布所用方天画戟归为重兵器之列,然而也只有四十斤而已。那你的意思是关羽比吕布厉害了?我没那么说!对了,顺便插一句,纠正大家一个误区。不光斤两,古今的长度也是有区别的,现在的一尺是33.3厘米,而三国时的一尺仅有24.2厘米。而且小说中演义成分太多,例如张飞所用的“丈八蛇矛”不是一丈八尺,而是一丈八寸(2米61),如果按现在的度量衡算,你让三将军没事拿着一根将近六米长的杆子,是想让他向撑杆跳冠军努力吗?所以以后没事在小说里蹦出个“身高八尺”的来,你千万别惊讶,他绝对没有姚明高。不然你想那个时代我们中华大地便都堂堂八尺男儿了,经过1800多年的进化,我们现在还不都成“小巨人”啦!
    感觉有点跑题了,我们继续说甲胄。冷兵器时代,很少出现许褚那种光着膀子和马超拼命的主,因为用铁家伙在谁身上碰一下都不好受。所以将军都要顶盔冠甲,而体力却决定着你穿多重的甲,而穿多重的甲,又决定着你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为将者,不能单纯为了使重且长的兵器而使其变成摆设,也不能为了单纯强调防护力穿过重的铠甲而放弃了自由行动的能力。只有让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体力便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但凡上将都有个好体魄的原因。不过也因此,猛将们常常被人误解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好,体力就说这些,我再来说反应。反应很好理解,就是临战应变能力。这个也很好测试,就是人家用刀劈你,看你是在刀距头三尺的时候躲开,还是在刀距头一尺的时候躲开。当然如果非要到砍到头上,你知道疼了,那估计就真晚了。不过,在刀已经来劈之后作出反应,无论你躲得多快,终归都是被动的。真正的万人敌,是敌人刚想用刀劈你时,你的刀已经劈过去了。能做到这点的有几人?划拉划拉还真不少!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都行!就这么几个人?还有,但是也寥寥无几了。例如可以和关二爷耍大刀的庞德,和马超光膀子拼命的许褚,和张飞差不多打个平手的张?。不过,能在同一时代出现这么多万人敌,我很难理解三国是不是唬人的!
    好了,说完了反应,终于要说坐骑了,这才是重点。因为引出这章的正是马。你说战争中的决定因素是人?这点我承认。但是在武将对战中,马却是重中之重。前面提及武将体力时,我说过武器和甲胄。一个能提重兵器穿重铠的将军,体重应该不在武器和甲胄的重量之和以下,而最终这些重量都会背负在战马的身上。此外,战马还要驮着这份重量跑来跑去。当然,光能跑来跑去是不够的,还要该加速时加速,该逾越时逾越,该转身时转身等。动能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能量不光绝定于物体的质量,更重要的取决于速度。所以同样是关羽,同样拿着冷艳锯,谁骑的马快,谁便会在兵器相碰之际占得上风。这便是为什么关羽唯一一次给曹操下拜的原因,只因曹操将赤兔马赠给了关羽!如此,你便不难想象为什么那么多武将都把自己的战马当成最亲密的伙伴来对待了!不过,我确实也为很多没有良马的武将感到可惜。因为马的缘故,多少制约了他们的能力。有时为了追求人马合一的效果,不得不放弃武器或者甲胄的重量。如前者“北海激战”,为了让奇招得到更好的发挥,太史慈将身上唯一的保护,轻盔轻甲都脱去了。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