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80后》80后十大绝版幸运(转)[2]

重生之80后最新章节目录
   的交汇处先筑起一道围堰,可全围也可半围,然后用手或小工具在围堰里面刨出一个大坑,而有船经过的时候,或不远处的葛洲坝放水的时候,江水又时常会突然涨起来那么一点点,把围堰围起来,看见围堰外面全是水而围堰里面却几乎没有水,在年幼的我们看来着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只要你有想象力,你还可以用沙和江水弄出更多的玩法。不过现在长江边的小孩子却没福气玩这个了,如今的长江虽然因为严重缺水有了更好的“筑坝”条件,但现在的长江里却总是弥漫着一股机油的味道,江水更是经常被一些油污覆盖着,谁敢把白嫩的小手伸在这样江水里面?如果长江的水质不改善,那挖沙坝这种游戏就只能在我们80一代的手中成为绝唱了。
    电子游戏:家用游戏机对很多80一代的童年来说,意义是非比寻常的,因此家用游戏机将在后面单独进行回忆。除家用游戏机外,另外还有街机和手掌机。街机游戏币最开始是3毛一个,后来变成1块钱4个。不过也有1块钱6个或7个的,但程序更难,挂得更快。街机的经典游戏包括名将、三国志、恐龙岛、街霸、民国教育委员会、麻将及各种打飞机游戏等。网吧出来后,街机游戏厅已经基本没人去光顾了。手掌机最经典的当然是坦克打飞机,那时候60多块钱一个,有能力买的人不多。我小时候一直很想玩,却只能看别人玩。现在的手掌机有的十块钱都不到,不过基本都是俄罗斯方块之类的游戏。
    其它游戏:乒乓球、羽毛球、强手及能手游戏棋、丢手绢、算24(扑克)……
    10岁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最喜欢的足球(踢足球是很多人年少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于是大多数玩乐的时间都放在足球上了,一直到后来成为市少年队的队长,参加湖北省的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并且在其中一场比赛中击败了省足校……
    相信全国各地还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玩乐的花样,这里只能记述一些我见过并且还记得还怎么玩的。不过遗憾的是,这里面的大多数已经没人玩了,甚至已经失传了,现在的小孩更多的是在网络一端的虚拟世界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真不知道网络这东西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还是变得更远了。而对于我们80一代来说,我们已经肯定成为了玩这些老游戏的绝版一代了。喧嚣高楼里的孩子们是不太可能去玩这些“没科技含量”的游戏的。
    2、吃到了很多现已绝迹的老零食
    现在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如此严格,却还经常听闻某某宴会又放倒了一大堆人,某某食物又添加了苏丹红,今天果子狸惹出FD了,明天福寿螺又吃出人命了……总之,今天的我们已经不知道究竟什么东西能放心地吃了,而在我们最贪吃的童年,那么些看起来并不卫生,甚至是小摊贩自制的食物,我们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甚至基本没有出过安全问题。
    记得1989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连钱都不会使用,甚至都不太认得钱,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学会用钱了,身上一般也只带一毛两毛钱,遇到身上带着六毛七毛的款爷,基本上就算很明显的贫富差距了。而那时候的校园门口充满了一两角钱的小零食,像什么豆皮啦(就是腌过的一大张千张皮,又香又辣,我很喜欢吃)、小袋的腌蚕豆啦、绞丝糖啦、搅搅糖啦、冰棒啦等等之类的,统统一毛钱,遇上有人吃两毛一块的糕点的,就算得上是阔少了。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小摊贩或学校小卖部自制的,尽管没有经过什么复杂的卫生检验,但也很少吃出问题,而且味道绝对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做事都是讲良心的,小摊贩也不例外。后来校门口有了更多的手艺人,有卖打粑糖的(好象是米做的,类似于奶糖,白色的很甜很粘牙,不知道湖北以外的地方有没有),有雕糖稀的(用粘稠的暗红色糖汁在板上滴成一个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很薄很脆很透明很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网友总结的棉花糖、老鼠屎、无花果、爆米花、花脸条等等,以上讲的这些东西有些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已经绝迹了,毕竟利润太低,市场太小,卫生又没什么保障,而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小皇帝和家长又太挑剔,这些老零食已经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也许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批吃到这些看起来廉价不干净,但又吃不死人还很美味的小零食的人。
    3、有幸看到很多经典老动画片、老读物
    我们小的时候电视台不多,在装有线电视之前我家甚至只能收4个台:中央1台、湖北台和两个宜昌台。但就是这么有限的几个台,却为我们奉献了不少经典的节目,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以动画片为主的少儿节目自然是最喜欢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央一台中午的新闻节目只有十来分钟,然后就是二十分钟的儿童节目,主要是国产动画片(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美术片或木偶片),印象中比较经典的有《神笔马良》、《曹冲称象》、《猴子捞月》等等实在太多。长篇的则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动物王国窃案》、郑渊洁系列等等同样很多,《天书奇谈》则拍得跟电影似的,一集就是一个多钟头,这部老片比后面耗巨资吹得天花乱坠的《宝莲灯》各方面都强多了,后我只记住了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而每天下午6点半的地方台也是播放动画片的时候,内容则几乎全是海外的尤其是日本和美国的。这个时段也是我们这代人最怀念的一个时段,80年代众多经典的回忆都是在这个钟点产生的,这里面包括《聪明的一休》(我童年的最爱,很多人童年的智慧启蒙师)、《变形金刚》(拥有一个“六神合体”是很多人童年的梦想)、《圣斗士》(纱织是很多80一代的第一个梦中情人)、《忍神龟》(几只海龟的名字让我很早便知道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以及爱因斯坦)。另外一直风靡到现在的《机器猫》最早则是在中央2套每周六的下午6点半播出,一个星期才一集,到现在还记得“阿蒙”和“康夫”分别是刘纯燕和藤腾配的音。至于《米老鼠与唐老鸭》、《最后一只恐龙――丹佛》、《猫和老鼠》之类的迪斯尼系列动画片,则是在中央1台周日的下午的6点半播出,同样一周一集,一播就是好几年。小学读完以后我便不看动画片了,现在偶尔转到放动画片的频道,怎么看都觉得惨不忍睹,真正看着顺眼的,还是过去那几部,可惜很多老片子已经不再重播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不错的老节目,如今很多也早已变成历史了,比如《天地之间》、《做与玩》、《凯丽阿姨讲科学》等等,甚至也包括《人民子弟兵》(片头尾声一个兵哥哥握枪在胸前的样子很帅,那时候我经常模仿),就连《经济半小时》那时候我都很爱看。
    还有很多记忆中的杂志书籍,很多也已经早就不知去向了,比如启蒙性质的《小朋友》、《小蜜蜂》、《大灰狼》(那时候好象我还没上小学,基本看不懂书,订杂志的最大意义在于不让手空着,也算是“手不释卷”吧^_^);科普类图书是我比较爱看的,这里面包括《少年科学》、《少年科技画报》等等,既有趣味性,又能了解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故事类的则包括《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少年文艺》等等,这些书对于开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很有好处的,可惜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宁愿在外面撒野也不愿意静下来看会儿书;其他比较经典的丛书类包括两套共24本《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子能把这套书读完,那知识面就非常强悍了,不过我小时候还真的就没事坐下来翻,愣是把这24本书感兴趣不感兴趣都全部看完了!),其他当然还包括郑渊洁各系列,比如《12生肖故事》系列,《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舒克和贝塔》系列等等。郑渊洁这个人一个人写一本月刊还不间断地写其他各种小说,其产量和想象力实在是太变态了。别忘了还有《上下五千年》跟《世界五千年》,一套讲中国历史一套讲世界历史,看完就算粗通历史了,但要看完也是需要兴趣和毅力的,幸运的是我也都看完了。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365夜系列,这类书太多,我往往都是在别人家借着看的。差点忘记了小人书,那一本一本的图文并茂小册子一般都是革命题材或历史及武侠故事,现在这类书已经成为收藏品了。而现在的小孩子看得口袋书则着实让人很难接受,尽是日本的无聊漫画,有些甚至还充满了艳情甚至黄色情节。
    以上这些少儿节目和书籍有些在今天依然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经典,有些则早已消失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甚至连记忆都已经变得模糊,但无可否认,我们在最需要接触新知的时候和童心最纯真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些经典,我们是极其幸运的。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网络、数字电视、光盘啥都不缺,但这个社会却早已利益化、浮躁化了,大量文化和精神垃圾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童年沐浴在今天,真的就比我们“贫乏”的童年更加幸运么?
    附:80一代童年少儿节目全记录
    国产单集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真假李逵》、《渔童》、《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老狼请客》、《哪吒闹海》、《小黄鹂学唱歌》《九色鹿》、《小马虎》、《小鲤鱼跳龙门》、《猴子钓鱼》、《猴子捞月》、》《过猴山》、《等明天》、《淘气的金丝猴》、《火焰山》、《人参果》、《娇娇的奇遇》、《神笔马良》、《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差不多》、《狐狸打猎人》、《人参娃娃》、《张飞审瓜》、《猪八戒吃西瓜》、《醉酒》、《济公斗蟋蟀》、《蟋蟀》、《天才杂技演员》、《常胜将军》、《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摔香炉》、《好猫咪咪》、《小鸭呷呷》、《三只狼》、《鹬蚌相争》、《半夜鸡叫》、《红军桥》、《山伢子》、《善良的夏吾冬》、《崂山道士》、《长妹》、《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红和小蓝》、《过河》、《曹冲称象》、《一夜富翁》、《愚人买鞋》、《草原英雄小姐妹》、《路边新事》、《小哥儿俩》、《松鼠理师》、《老虎学艺》、《母鸡搬家》、《喵呜是谁叫的》、《刺猬背西瓜》、《大名府》、《水鹿》、《假如我是武松》、《金币国游记》、《斗鸡》、《大扫除》、《眉间尺》、《长妹》、《火童》、《鹿与牛》、《八仙与跳蚤》
    国产连续剧和系列剧: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