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327所谓太子的主张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但是,目前正是用人之际,而刘俊勇的才能又能明显看到,所以庞煌宁愿相信其有难言的苦衷,不想在此时失去一个臂助,只有暂时忍了下来,不过在两人之间已经埋下了颗不愉快的种子,这是后话。
    朱元璋在后世的历史中是一个名人,再加上庞煌穿越后一直在琢磨老朱的为人,所以不顾刘俊勇的反对,并未悄然无声的进行自己的发展,虽然不是大张旗鼓,但也是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自己情报网络的建设大业。
    庞煌进入了蛰伏的阶段,一切都显得低调起来,除了偶尔奉召前往皇城见朱元璋,也拜见过几次太子殿下之外,从表面上看,庞煌一直在忙着屯田和办学的事宜,再也没有分心的迹象了。
    洪武二十一年末,工部奏,督江南诸地之民种植桑枣。且授以种植之法。又令益种棉花,虽免其税,但是遭到百姓抵制,皆曰:“江南田赋重且繁,求免之,否不敢轻务他业”。皇上面sè不愉,遂散其朝。
    回到御书房,看见太子朱标在那里初阅奏疏,心内稍微平静一些。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老眼昏花,看不见奏疏上的小字,也许是jing力不济,朱元璋开始允许太子朱标代替自己批阅一些简单的民事奏疏,不过内阁进呈皇帝的揭帖仍要自己亲自处理。
    看见父皇面sè不愉的进来,朱标连忙起身请安问候。朱元璋吩咐太子朱标把工部的奏疏挑拣出来读给他听,自己却是闭着双目不知道在想什么事情。
    年初,朱元璋上谕工部:“人之常情。饱则忘饥,暖则忘寒。卒有不虞,将何以备。比年以来。时岁顿丰,然预防之计,不可不早。其广谕民间,如有隙地,种植桑枣,益以木棉,并援以种法,而蠲其税。”可谓尽心民事,其余裕又足以惠民。
    但是江南的百姓却丝毫没有领情。原来大明此时引进占城稻已普遍,水田多产,而抑商政策使百姓种植棉花、桑树等物却没有太大的用处,除了供给官府收购外,一无是处,所以宁愿多种粮食、糯米以酿酒,获利反而更多。
    而朱元璋令百姓多种桑枣、棉花,就是为了禁绝百姓酿酒成风,造成粮食的浪费。因为虽然近几年国库充裕,但是辽东、西北和西南各有局部战事发生,全靠中原之地和江南之地供给粮饷,所以也颇为紧张。且北方苦寒。士卒将官衣被之需,及百姓制造农具之木植皆从其出。
    朱标只读了一会儿,就知道父皇正在烦心什么。但是农事对于他来说,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他也想不出其中缘由,只能照本宣读。
    朱元璋听着听着心里便不是滋味,遂拦住不让再读下去,问:“太子以为如何,朕cāo心农事,担心百姓疾苦,特地命工部组织人手前往民间,教化百姓在田间地头种植桑枣、木棉,这样的话,就算是遇到灾荒之年,百姓欠收,也可为衣食助益;白露为霜。这样做,明明是为了百姓,可是百姓为什么不去遵循呢?”
    对于朱元璋的一言一行有些敏感的朱标听到皇帝这样说,才明白什么是“隙地”,就是田间地头啊,还以为朱元璋鼓励江南百姓种植棉花、桑树等作物而遭到抵制,原来是这样。
    古时的男耕女织,顾名思义,就是男子出外耕田,而女子在家织布,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儒家宣扬成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如同庞煌在另一个时空中某个阶段宣扬的小康生活水平一样,被定死了模式,因为人人都那样想的话,百姓有了盼头,而朝廷也易于管理。
    朱元璋的洪武大治,使被蒙元所破坏的生产状态在朝廷的各项方针面前得到了空前的恢复,诸如军屯、民屯、各地依据不同情况酌减税赋。这些重农政策使历经劫难的中华慢慢的恢复了生机。明初人口仅六千多万,地广人稀,农业的确是国家迅速恢复活力的良方。
    但现在恢复之后,那就需要发展了,现在百姓、官府皆是仓廪充足,但是由于大明的抑商政策,再加上禁海绝商。使百姓们富裕出来的粮食、桑棉只能卖给官府,且出价不高,所以极大的打击了百姓生产的积极xing。
    有些事情,执政者急在心里,而百姓却是只顾眼前,诸如江南富足,百姓只要稍加耕作,便可衣食无忧,而至于北方苦寒之地的灾荒、追击蒙元所产生的消耗,距离百姓本来就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再加上消息闭塞、朝廷没有加以引导的缘故,所以百姓宁愿多种一些粮食,至于桑棉等物,只要够用,就不会有人cāo心了。
    至于说种这些作物官府不收税赋,那和他们有什么相干呢?每个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心里和明镜似的。你现在说的不收税赋,但是我要是大力种植,过个两年,或者朝廷需要钱粮,再行收受,我怎么办,还不如现在就不种呢。
    朱元璋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颇为头痛,诸多引导收效都不是很大,而作为一国之君,肯定看事情以大局为主,看着北方将士因棉衣被褥缺少,而天气稍微转凉就只能固守在城池之中,任由一些残余武装在那里掠夺百姓,
    看着将士们由于粮饷供给线太长,每次追击敌人只能适可而止,他心里也是十分焦急,但是对于百姓又不愿用强,否则他只要一道诏书,说税赋中必须要包含多少、多少的棉花、蚕丝或者布匹。那样即可达成愿望,但朱元璋毕竟是苦寒出身,深知百姓心中所想,所以面对大明这群知足的百姓一时也无可奈何。
    其实也很好解决,只要加大通商力度,以利诱之。哪怕就算是你收重税,也会有人主动去种植。否则,只要自己够用。谁管他人死活啊。
    朱标想起了之前和驸马都尉在自己的东宫所讨论过的话题,想通这一点,想到再次和朱元璋提及通商贸易的事情,但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正在犹豫间,看见太监小心翼翼的从外面端上一个金盘,里面装着一些白晃晃的东西有点眼熟。
    正在怀疑间,朱元璋抬头看他一脸的好奇。招手让其走近身边,指着盘中的物事对他说道:“这是驸马都尉在溧水种的长生果,你也来尝尝吧。”
    不用朱元璋介绍,之前朱标已经认出,只是不敢肯定,待到走近之后,才认出来,是驸马都尉庞煌曾经带到自己东宫的所谓花生,对。驸马都尉是这样称呼他的,为什么到了父皇这里称其为长生果呢。
    但是心怀仁慈的朱标当然不会对父皇说自己比他还要先吃到,但听到朱元璋说是什么“长生果”,心里就有些计较。走上前去,捻了一颗放在嘴里,慢慢的咀嚼着。
    好像是在回味。但是心里却有了说服朱元璋的说法。
    又捻了一颗,朱标品尝着那久违的味道;重生之少将为妻。被朱元璋传进御书房的花生,并不是如同驸马都尉庞煌给自己带的那样大概的制成。而好似把晒干的带壳花生用炭火慢慢烤熟,在烤制的过程中添加不同的香料,冷却后在除去外壳和红衣后,很细心的将每个花生仁都分开来,显得尤为白皙,怪不得开始没有认出来。
    “父皇,这长生果味道真的不错,不知道驸马都尉哪里种的多不多?”不知道深浅,朱标小心的试探。
    “这长生果,儿臣倒是在一本书上见过,却一直没有口福……。”看见父皇不可置否的样子,朱标也只好没话找话的说着,也不管说的对或者不对。
    “此物又称为花生,或者是金果。最是滋养补益,长期食用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才叫长生果。且长生果富含油脂,一石可以出油六十斤左右……。”绞尽脑汁的在回忆着驸马都尉庞煌给他说的每一个细节,朱标只是想引起朱元璋的重视,至于换算的对不对,庞煌当时吹嘘的时候也不知道,所以也只能靠猜测,反正在另一个时空听说花生出油率在百分之五十,而古代的一石等于大约一百二十斤左右。
    果然,话没有说完,朱元璋“咦”了一声,注意力已经集中到太子朱标的话题上了。别看身为皇帝,却对于民事比较关心,他知道就算是皇宫中品质最好的胡麻油,也不过是出油每石三十多斤的那个样子,而这长生果竟然是胡麻的一倍,怎么能不让他有些关注呢?
    但仔细一想,又有些失望,道:“能让地方当做贡品的,产量必是极少稀罕之物,这长生果虽然是宝,但也无用。”
    “不过儿臣却是挺驸马都尉说过,长生果是可以人工栽培的,而且产量极高,且不择土地,只要侍弄的适合,可谓是大明新增之一宝。”
    “哦”朱元璋饶有兴趣的看着儿子,说道:“太子不是一向喜好诗书,什么时候对农事也有所涉猎了?”
    “儿臣不敢,只是最近驸马都尉庞煌经常去东宫坐坐,听的多了,也就记得一些,这长生果,在收获之前儿臣还见过,不过没有见过果实,所以一时间没有想出来,还望父皇恕罪,驸马都尉说,他知道百姓辛苦,所以一直记于心中。不敢有忘……。”
    “其实,儿臣方才看到长生果,想起了一些关于种植桑枣、棉花的心得,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你说说看!”虽然让太子朱标说,但是从语气上能听出,朱元璋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这个儿子虽然不能说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吧,但从小生长在皇宫大内,没有体验过民间疾苦,单凭从书本上看来的那些东西,能有多少用。
    “儿臣听说,洪武三年,因大同粮储要运至边关,由于路程遥远,被服役的民壮消耗竟然达到近三成。所以有人建议利用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如此以来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足……。”
    朱元璋点了点头,捻须回忆着当初的情况。当时为了北征,他答应了这个要求。召集商人运输粮食而给予盐引,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为充足边储皆循序此例。不过按照道路远近的不同,或者视情况的轻重缓急,分别从五石至一石有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和今ri工部所奏之事有何关系。
    有些疑惑,但是并没有发问,任由太子朱标说下去。
    “儿臣刚才得见长生果,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朝廷不按照此旧例,将各地种植不同作物呢?然后再引导商人相互而走。因为儿臣听驸马都尉在苏州的见闻。百姓种植,都有习惯成自然的现象,什么庄稼多产增收,什么庄稼省时省力,他们就种什么,多年的习惯,父皇想转变,恐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大明既实行军屯、民屯。然而却是粮食满仓廪却罕见棉桑,要是强制棉桑却会造成粮食的减产。难过灾荒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