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306洪武十七年(中)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洪武十六年七月,北平燕王府,朱棣拿着父皇给他的诏书,内容是令燕王选jing卒壮马奔赴大宁、全宁,沿河南北觇视胡兵,针对敌情,随时随地给予打击;谋倾天下:卿本惊华。同时告知朱棣,周王朱橚,将率领河南都司jing锐,赴北平塞口巡逻,以解燕地后顾之忧。
    连想就不用,朱棣就知道这份诏书意味着什么,上个月,辽东的骑兵在巡逻时发现在道路上有脱落遗失的车轮,于是沿着这个线索寻找下去,竟然发现了隐匿在辽东的金山部的残余,据观察,很可能纳哈出也在其中。
    自从纳哈出逃走,金山部整体失踪之后,好像已经渐渐堕落成马匪一般,基本上对大明已经构不成威胁,就算是剩余一些残余也已经逃到彻彻儿山以北的兀良哈秃城附近,短时间内根本就不敢南下,但谁都知道,纳哈出是埋伏在大明周边的一条饿狼,随时都会给大明带来威胁。
    朱棣干脆上报京师,而朱元璋则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认为这是蒙古骑兵仍在边境活动的证明,并判断蒙古兵很有可能再次入寇边境。于是就有了这道诏书,出乎意料的是,顺手将北方部分兵马的指挥权,递交到了朱棣的手中。
    而后却命五弟周王率领河南都司jing锐为自己守护北平塞口,先不说在此时属地的守护绝无问题,就算是有后顾之忧。为什么要从河南调兵!!!
    将诏书慢慢的放在案几上,朱棣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心道。父皇,你这样做是不是太明显了呢。就算是你将兵马指挥权给了我,需要未雨绸缪的防备一下。也没有必要这样消耗燕地的力量,并还要周王监督。您既是父亲,又是皇上,有必要做的这么绝吗?
    也不觉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朱元璋就好像有些故意不太限制北方诸王的势力,大概是李文忠扫平甘肃境内之后开始吧,二哥秦王兵权大的吓人,自己也曾经羡慕过,但是真正得到了辽东兵马的指挥权。心里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
    朱棣的心神有些不宁,吩咐身后的亲宦王景弘道:“你去通知张指挥,召集众将,孤王申时有事宣布。”
    王景弘领命而去,随即片刻,又回转奏道:“王爷,袁珙先生带着高丽李芳远求见。”
    皱着眉头,朱棣想了半天,才知道所谓的李芳远是谁。原来是高丽大将李成桂的儿子,自己好像见过,但是在哪里见过呢?却是想不起来了。
    但是为什么会和袁珙一起来王府,朱棣有些不明白。犹豫了一下,对王景弘说:“你请袁珙先生进来,然后照顾那李芳远在偏厅侯一下。派人好生接待。”
    不一会,袁珙那慈眉善目的模样出现在门口。本来他来见燕王是不用通报的。但是当着高丽李芳远,怎么也要做出一种姿态。
    “燕王为何发愁?”看到朱棣面前案几上放着的皇绸。虽然已经向王景弘询问过原因,但还是故作不知的问道。
    “难道先生没有算出来又要打仗了吗?”朱棣苦笑着,将诏书递于袁珙,让他自己看。
    接过皇绸,却没有看,直接又放在案几上,袁珙一副得道高人的样子,很神棍的说道:“也不是山人不知,但殿下要是为此事烦恼,就有些着相了。”
    “着相?”朱棣虽然和袁珙打着哑谜,但是嘴角的嘲讽意味越来越浓,也不知是嘲讽袁珙,还是嘲讽自己。
    袁珙一笑,垂于脸颊的白眉颤抖着,道:“原来王爷为此事发愁,山人还以为是畏惧胡骑路远奔波而苦恼”。这句话说的已经是无礼之极,但是袁珙看准了朱棣的心理,所以才直言说出。
    话锋一转,袁珙转而问道:“燕王可知,那高丽李芳远来北平做甚?”
    “这种反复小藩,孤王何用去想,多半是国内不靖,要借助我大明天威成事。”对于高丽,朱棣没有半点好印象,纵然宠爱权氏,但和国事无关;重生之颠峰成就(网游)。
    “燕王果然是明鉴秋毫……。”袁珙稽首一礼道:“虽为中,亦不远矣。”
    朱棣一愣,说:“那他来找孤王作甚,是不是想要孤王遣兵护送其往京师觐见?眼下北征在即,先生您……。”
    没有等朱棣说完,袁珙拦住道:“ri前李芳远求山人解惑,在下有所感悟,所以今ri才引其过来,希望能和殿下分享。”
    听意思说不是那李芳远求助,而是袁珙引过来见自己,朱棣不禁有些好奇,他知道这个和尚不是那么无聊的人物,既然这么做,必然有其深意,于是不动神sè,耐心的听袁珙讲下去。
    事情要追溯到洪武十五年,李成桂在对马岛的那场闹剧,已经搞的天下皆知,虽然大多数人都猜出了李成桂的伎俩,但是谁也不知道李成桂的损失有多大,甚至连李成桂到底有没有实际上的损失也不知道。
    但是李成桂的ri子也不好过,见疑于高丽王和ri本两个国度,要不是他手里有着高丽最为强大的军队,估计他都活不到现在,因为任凭谁身边有着李成桂这么一个人,心里都不会感到太舒服。
    到了现在这个境地,李成桂做梦都想在高丽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但这么做,必须要得到大明的默认,否则一个高丽半岛,绝对抵不住堂堂大明的怒火加身。
    因为高丽一直继承学习的都是华夏的儒家传统,按照惯例,宗主国如果不愿意换个国王,高丽上下,也不会有人去支持李成桂的。也就是说,李成桂空有军权,但是却绝对得不到读书人的赞同。
    “高丽王室昏庸,听信近臣误国,这些虽然和殿下无关。但是殿下难道就不想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盟友吗?”袁珙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
    双方都是聪明人,一句“盟友”已经表明了袁珙此行的目的。也明白对方已经知道了自己为何事烦恼,朱棣也不再兜圈子。直截了当问道:“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燕王此次北征之前,请带上李芳远,若是高丽方面有所请求,希望殿下能一概准之。”
    “任何请求?”
    “是,任何请求!!!”袁珙肯定的说。
    北平和高丽虽然相距很近,但藩属事务自有官员往来,上次见到这个李芳远,朱棣才记得还是三年前朱棣就藩时北平官员自己的接风。
    而以前的记忆早就不见踪影,朱棣所见到的李芳远。陌生的印象就是此人变了,取而代之的是狂野中流露出的一丝狂热,从步伐之间透着一丝英武,一丝果断。
    不过这件事情,做的却是不太明智。朱棣正在思索间,朱能纵马飞驰而至,遥遥一礼大声报到:“燕王,兀良哈秃城已经攻陷,请燕王进城。”
    点点头。让朱能通告左右护卫军,准备护驾前行。
    然后回过头来,看向在自己身侧的李芳远,微笑着说道:“靖安君。咱们进城吧。”刚刚沉浸在兵戈战事中的李芳远才回过神来,忙打马向前,欣然答应。
    朱棣心中暗暗有些欣慰。看来高丽小国寡民,也是没有见过大场面的。要不然不会只是见到如此战事,便有些魂不守舍。
    上个月。当燕王北征军抵达大宁后,果然不出袁珙所料,李芳远很合作。未及寒暄,便要求和燕王一起北上平元,朱棣那里装作不肯愿意,但是想起临走前袁珙的交代,几经思量,于是和李芳远商量出一个两全的办法。
    李芳远可以随朱棣北上,但是只能带五十人护卫随行,一应护卫全由燕王负责,而且为了不被落人口实责备,此事需要保密,对外宣称则说是李芳远是自己燕王府的幕僚,不能说和自己一块;狂武魔刀。
    迫切想感受战场气氛的李芳远那里顾得了那么多,马上就答应了下来。命自己的护卫队驻地待命,自己则带着亲卫五十人随燕王北征。
    袁珙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做,看着李芳远普通的来一次大明出使,便带了近两千的护卫,朱棣才稍微领悟到一点。
    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北征军在彻彻儿山与蒙古小股军队遭遇。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便全歼敌寇,首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
    其实这场战争到这里应该已经结束了,再北进已经是深入大漠腹地,对于准备不算充沛的北征军十分不利。但是心情极为恶劣的朱棣并没有善罢甘休。燕王所部有位指挥名叫观童,原是蒙元金山部的首领,在他的劝说下,孛林帖木儿投诚,说出在兀良哈秃城大约有着近万的蒙军驻扎,首领是哈刺兀。
    没有经过任何犹豫,在朱棣的坚持下,大军继续北进,兀良哈秃城的守军措不及防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结成有效阵型和北征军对抗,失去骑兵优势的他们只好退居城内固守。希望明军能够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知难而退。
    但兀良哈秃城注定要成为朱棣泄愤和李芳远开眼的地方,由于没有想到这次北征会走这么远,所以粮草准备不是太充沛,所以看到蒙古人退守城内,不想再浪费时间的北征军在燕王的命令下,随即就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斗。
    本来就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土城,而驻守的虽然有近万骑兵,但是失去骑兵优势的蒙古人那里是三万虎狼之师的对手,七天,兀良哈秃城便被大军携带的火药炸开了东门,哈刺兀无奈之下,率着大约三千轻骑脱身而逃。
    城内粮草皆落入北征大军的手中,正好补充了不算很充沛的军需,面对着胆颤心惊的降卒和城内数万百姓,朱棣面若冰霜,而李芳远则是跃跃yu试,连声催促着问燕王殿下该怎么处理这些人。
    在李芳远的心里,没有经历过大战的他认为燕王殿下这次算是大获全胜,当然是会受到大明皇帝的褒奖,内心羡慕之余。只是想着稍后向燕王殿下讨要一些战马、奴婢,也好回去向父亲李成桂有个炫耀。
    “李芳远。以你来看,该如何处理这些人呢?”朱棣突然开口问道。
    没有想到燕王殿下竟然开口问自己的意见。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李芳远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在那里犹豫了半天,才说道:“这是燕王殿下的功劳,当然是由你来做主,臣下在这里学习便是。”
    “嗯!”朱棣点点头,好像早就知道李芳远会这样说一般,随后慢慢说道:“此次北征,虽不是最远,但也到了极北之地。大军来此,一路上消耗甚重,这点,你是能看出来的。”
    似懂非懂,但李芳远还是应了一声,继续听朱棣说道:“而我大军虽然在此补充了军需,但归途仍远,要是携带这些降卒、逃民,恐怕维持不到边境补给之处。”
    “所以。孤王是这样想的,挑选三百身强力壮、模样周正的降卒,按照惯例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