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皇帝》第四卷第四卷北方有国,曰夏第415章建宁九年[2]

匈奴皇帝最新章节目录
   ,孙策之亡令吴国乱象横生。这一世,没有随孙策草创江东的功勋,周瑜在军队中的威望远远不足。
    但最终,还是周瑜牵头韩当、黄盖等孙氏老臣,并江表虎将,全力支持孙权,再由王太后吴氏拍板,张昭、桓阶等良臣鼎立支持,确立孙权。吴国嗣君之争,告一段落。
    孙权初继位,朝局不稳,人心不定。不过孙仲谋何人,哪怕年方二十,却有雄主之资,极有气度。知晓自己继位,上下多有不服者。政事上,尽付大权于张昭、桓阶,军队中则以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吴国全军。自己则深居王府,读书习武,韬光养晦。短时间内,吴国安宁。
    而在吴国深陷继位之争时,上游的楚国按捺不住了,在蔡瑁等人的怂恿下,发水陆大军五万,顺流东进,进攻吴国,兵临柴桑。彼时,新主未立,吴军军心不定,柴桑以西之吴土,尽数沦陷。
    也就在柴桑守将周泰、董袭、蒋钦等人,率吴国水陆军士,拼死力战下,方抵挡住蔡瑁所率楚军精锐。蔡瑁非庸才,统军能力比起江夏的黄祖高了何止一筹,再加吴军本处劣势,柴桑激战,吴军保住了城寨,军士却死伤惨重,直接战殁者,便有三千多人。
    建康事定后,周瑜受孙权王令,率援军西归,接管柴桑大军。新主既定,统帅又至,吴国军士便有了主心骨。面对人多势众的楚军,周瑜爆发了,亲率吴国水师,逆流而击楚军水军。
    论统率,论智谋,蔡瑁哪儿是周瑜的对手。在临阵指挥,抓战机方面,周瑜更是甩了蔡瑁几条街。吴国柴桑水师,是周瑜调教多年的,几能如臂驱使,激起士卒战心,血战三场,蔡瑁不敌败走,周瑜趁势发起反攻。
    长江一线的战争,主角是水师,楚军水师既败,陆上也动摇了,仓皇而退。周泰、董袭、陈武,率军穷追猛赶,杀戮甚多。
    柴桑一战,吴军以少胜多,声势大胜,消息传回,顿时给吴国上下注射了一剂强心剂,渐安。
    其后周瑜顺势西进,发起反攻,意欲再夺江夏。楚军这边,在后边的追逐战中损兵折将,士卒阵亡、受俘、失踪逾一万。消息传至襄阳,皇帝刘表龙颜大怒,不由分说,诏令一下,将蔡瑁调回。
    然面对吴军侵攻,派何人统军应对,成为了当时摆在刘表面前的问题。他有意用刘备,招致蔡蒯等世家一致反对,无奈而用张允。结果注定了的,楚军再败,鄂县、邾县失守。
    这个时候,楚汉朝廷大惊,若让周瑜继续西进,入得江汉腹地,威胁就太大了。顾不得其他了,果断委任刘备为征东将军,东去统军,抵御周瑜。
    刘备南入荆州十年,至此,军权在握。
    刘备屯军于夏水入江处,先筑一寨,而后立城,取名夏口,北靠安陆,南依沙羡,据此以敌周瑜。在徐庶的辅佐下,对吴军进行严防死守,周瑜力战不下,退兵。
    其后,周瑜屯兵于鄂县,一直到今岁,在江夏一线,楚吴双方,集重兵,相持不下。当然,周瑜攻,刘备守的态势没改变。蔡瑁、张允两败,实在是大伤楚军元气,欲求反击而无力。
    而曹操,在这个时候,将他的目光南移了。
    如今,夏、赵不可骤图,唯一南向有动兵的机会。楚吴两虎相争,吴国新主继位,楚国刘表昏聩,储位不定,都是可图的对象。
    相比于吴,曹操更钟意于楚,先取楚之南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