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皇帝》第四卷第四卷北方有国,曰夏第415章建宁九年

匈奴皇帝最新章节目录
   建宁九年(202年)春,魏国梁郡,睢都,魏王曹操王驾自南缓缓回城。当年,挡不住百官与治下子民的“如潮热情”,曹操终究还是称王了,在天下诸国非帝即王的局面下,他仅为魏公,太没牌面了。哪怕称王,为怀念那基本已经逝去的大汉,曹操依旧以建宁纪年。
    在王驾之上,曹操接受这睢都百姓的热烈欢迎。曹操,在魏国,深得民心。此次,他方于南郊睢水之畔,带头开启了今岁魏国的第一耕。
    魏王宫,是在当初的霸府基础上扩充的,完全不能以宏伟壮丽来形容,与长安、邺都相比,太过简陋。哪怕比起蜀汉的成都、楚汉的襄阳,都有所不如。不过也正因如此,曹操以其躬俭省约,深受魏国上下称道。
    “将世子、尚书令与诸侍中与孤唤来!”一回宫,曹操便对左右吩咐道。
    “青州情况如何了?”待曹昂与荀彧、程昱、刘晔等臣坐定,曹操直接问道。
    这几年来,天下总体上是比较平静的,北方三国都在舔舐着伤口,恢复着势力,相互之间防御大于进攻,没有大的战事发生。
    但是夏、赵、魏三方之间,摩擦却是从未少过。从两河之地,到太行一线,再到幽州,几乎沿着当年北方大战交锋处焦灼着。唯一的区别,大概要属赵魏之间也开始起冲突了。
    曹操这边,依旧奉前汉,这对代汉的袁赵来讲,是啪啪啪地打脸。虽然暗地里合作抗夏是共识,但关系确难像当初那般“亲密”了。
    在去岁秋末,青徐那边,起了冲突。先是边境巡卫斗了起来,然后牵扯到边军,斗着斗着,就掀起了一场局部战役。赵国的安东将军郭援,自临淄领军南下,攻魏泰山,未果,折兵千余。
    冬至罢兵,今岁初,再次动兵。镇守琅琊多年的魏威虏将军臧霸统军北上,配合泰山太守臧洪,力拒之。
    “回王上,臧府君与臧将军上报,赵军已然退去!”程昱禀道:“有二臧在东,王上可宽心!”
    “子源与宣高之能,孤自是信任的!”曹操抚着稠密的胡须,轻笑道。
    臧洪,算是一代豪杰了,早年几番奔走,在袁绍的麾下待了几年,助其稳定青州。只不过其心不袁,后受袁绍猜忌,在赵魏不睦之后,经曹操派张超施以离间之计,无奈叛赵归魏。
    甫一入魏,便受曹操重视,付之以巨大的信任,将重郡泰山交与他。
    小眼睛一眯,曹操带着点嘲讽:“袁本初,当上皇帝之后,倒是贪慕虚荣了许多!与其在青州与孤纠缠,为何不想法应对刘夏的侵袭?”
    “袁绍篡汉,王上尊汉,若不是胡夏在西、北威胁,只怕袁赵已与我大战不休了!”底下一个看起来十分神气的文士,淡淡道。
    郭奉孝!
    曹操看了郭嘉一眼,这个替代故去的戏志才,足以共谋天下的鬼才。
    面上挂着笑容。若说曹操全心全意地尊汉,那倒不见得,否则,他大可扶一汉室宗亲为帝。而如今的魏国的情况却是,原本的汉室封国,已然尽数化为魏治郡县,那些郡国,一一被除名。
    “邺城,如今是什么情况?”曹操看着程昱。
    “热闹!”程昱有些幸灾乐祸,乐呵答道:“袁绍年迈,身体有恙。其下诸子夺储,河北、中原世家相互攻讦,争斗不休。如今的赵国,虽然依旧强大,却已失去了当年的进取心。”
    “袁绍确是老了,强敌环伺而放任诸子内斗不止。在嗣君的事情上,袁绍若处理不好,他的赵国,休想长久!”
    “王上此言甚是!袁绍称帝之后,赵国便再无当年之齐心,再加袁绍老而昏聩。内耗,是袁赵最大的弱点!”荀彧满脸的肯定。
    “胡夏呢?”曹操眼中的笑意一敛,凝声问道。
    经过这几年的修整,胡夏依旧是诸夏第一强国,时时威胁着诸国的脖颈,哪怕其不发声,也令诸国严密防范,不敢松懈。
    “胡夏的储位之争,倒不如袁赵那般激烈,但以臣看来,不过是刘渊压制的结果。其虽立富昌公主刘芷之子为太子,妄图笼络汉臣人心,但其余诸子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如今的胡夏,胡汉矛盾,诸王矛盾,都是后患,如今刘渊尚且能压制住,但日后可就说不准了!”荀彧眼神明亮,向着曹操:“胡夏,早晚必有大乱!”
    闻荀彧之言,曹操有些恍惚。同样的话,三年多前,在雒阳,病故之前,戏志才也这般对他讲过。
    “刘渊倒是生了一些好儿子!”过了一会儿,曹操感叹道:“仅那刘珩,子脩印象不浅吧!”
    闻曹操问,曹昂亦回忆起当年在曹魏多方良臣勇将精兵围剿下,刘珩率残兵,依旧转战千里,南去荆州之故事。
    “英勇果敢,不畏生死,却是人杰!”曹昂给出他的评价。
    “刘渊将其四子放在幽北,听闻其也是个人物,这些年,给袁绍带来了不少麻烦啊!”曹操感叹:“孤之子,恐怕只有曹彰能与之相比!”
    “刘渊诸子,都是人杰,可其心不齐,终有萧墙之祸!”曹操淡淡一笑:“孤之诸子,绝不若于彼,然孤之众子,兄友弟恭,齐心为国。就此点,刘渊不如孤!”
    如今魏国,曹昂世子之位早定,只要曹昂无过,地位几乎没有动摇的可能性。且其人品才能,都得到上下认可,在宫中,亦受诸弟敬重。
    当今天下,若论国家安定,魏国当属第一。其余诸国,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
    “今日孤召诸位,是为一件大事!”曹操食指轻抬:“袁赵欺人太甚,屡屡侵我大河郡县。孤欲整军,出兵北伐!”
    此言一落,诸臣大惊。
    “王上不可啊!”程昱当即劝道。
    散议,曹操出兵伐赵的事情定下,诸臣苦谏,不可动摇其心。
    “奉孝!奉孝且住!”程昱唤住郭嘉,喘着气:“伐赵,绝不可取。西有胡夏虎伺在侧,南有楚、吴,贸然与进攻强赵,必给他国以可乘之机。吾不信尔等看不出来,文若不劝,奉孝你为何也不劝!”
    “夏侯将军等人已然去调动兵马,各曹也都在准备军械粮草,刻不容缓,你我寻文若,再全劝王上!”
    “仲德莫急!”郭嘉嘴角挂着笑意,待程昱情绪稍稍平缓下来,方出言:“你我都看得出来,此时大举伐赵,不足取,以王上之深谋,会看不出来?”
    “奉孝的意思是?”程昱神色缓了下来。
    “方才所议,王上着重问询西、北面事,对南面楚、吴却只字不提。”郭嘉若有所指。
    “此次倒是吾太过心切了!”都是聪明人,程昱很快意识到了什么,对郭嘉一礼,眼神瞟向南方。
    魏王伐赵,其意在南不在北!
    这两年,南方反倒不怎么安宁。
    偏居益州的蜀汉,若自刘焉时代算起,亦有十多年了。刘焉,给如今的蜀汉皇帝刘范,是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的,只是从刘范登基后的这六七年间,益州就难能太平。
    刘范本身不过中人之资,相比于其父之老辣,他的能力手腕差距不是一点点。想要如刘焉那般压服益州世家,打击豪强,南拒蛮夷,北制张鲁,他还不行。其时,继位不过数月,便生动乱。
    先是权臣赵韪的叛乱,波及数郡,持续了近半岁的时间。好在刘范将刘焉的临终告诫都听进去了,重用吴懿、庞羲、张任、甘宁等人,在诸臣辅助下,将之扑平。而经此乱,使刘范声望大跌。
    其后,赵韪叛乱的风波过去不过两年,益州百姓方从前次战乱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刘范的皇弟武阳王刘诞又叛了。这一次,刘诞实则只是台面上的人物,真正与刘范扳手腕的是一帮益州本土世家。
    在刘焉时代,益州世家是被一直刘焉压制着的,及刘范继位,延续着刘焉的政策,对不法世家豪强进行打压。但在局势的把握与各方势力的平衡上,刘范远不如其父那般老到。
    益州的世家们慑于刘焉,但对刘范,可不会怕,再勾连上对帝位有野心的刘诞,一场遍全国的叛乱再起。这一次,有益州本土世家的支持,叛军后劲十足,刘范难以短时间平定。
    所幸蜀汉不是全国皆叛,除了中立势力之外,还是有不少益州世族坚定站在刘范这边。大义在手,人心思定,再加东州集团牢牢地守卫刘范,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刘范。
    刘诞之乱,前后耗时近两年,蜀汉在此次内乱中的损失远甚于赵韪之乱。益州南部几郡离心,南蛮入侵,北边的张鲁亦不敢寂寞,侵占了益州不少地盘。这也是当年,北方大战之时,刘渊能放心东顾全力对付赵、魏、楚的原因。
    对整个益州来说,两次大乱,伤了筋骨。但对刘范而言,他的帝位确是完全坐稳了,有点破后而立的意思。乱世出英雄,从大乱之中,涌现出了不少人才。似张任、甘宁,是完全崛起于益州军中,与大将军吴懿分管兵权。其他如张松、秦宓等人,俱出仕于成都。又有黄权、李严等臣受召,为刘范重用。
    在北方三国休战的这几年,刘范腾出手来,整军向南,收复益南诸郡,消除割据不臣。其后以张任为主将,历时一岁多,击退南蛮,掠得南蛮人口过万,使南部暂宁。
    休整一岁,再图北进,命甘宁领军出梓潼,一战而袭得葭萌关,斩首两千余,杀张鲁爱将杨昂。尔后甘宁统益州将兵,顺势北出,将张鲁的势力完全赶回汉中,蜀汉内外之祸乱,方得暂消。不过连年累月的征战之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蜀中,如今的益州,士民疲惫,亟待休养恢复。
    而在南方,真正的主角,还得属楚、吴两方,刘、孙各自据有长江中、下游,从孙坚时代起,便相爱相杀。
    孙坚、孙策父子之统御江东,进攻性十足,然过刚易折,这是通理,两父子颇不得江东世族之心,哪怕孙策也开始施以怀柔政策,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妥协。
    孙氏父子似乎都逃不脱宿命,在去岁夏,吴王孙策外出狩猎,摆脱侍卫,亲射熊,遇刺而亡。
    孙策一死,吴国国势再挫,动荡不已。这一次,孙策还没有来得及定下继承人,便故去。嗣君问题,令吴国朝堂风起云涌。
    一干世家臣子,极力地拥护孙策之子孙绍继位,聪明人都看得出这干世家打的什么算盘,幼主继位,方便于他们掌控吴国。而在孙氏内部,也分为几派,有持立孙绍者,有议立孙权者,还有人提议由孙策之叔昭义将军孙静继位。
    在军队中,亦不统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