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正文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荒凉之月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年2月15日,中国还在庆祝着属于自己的农历春节,而除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有另外一件事在鼓舞着人民的信念。
    羲和工程,即将迎来最重要的时刻,人类的脚步,将会踩踏在那个比群星都要耀眼的月亮上,载人登月行动,在长久的训练和演习之后,终于闪亮登场。
    月15日的夜晚,注定是一个让人难以入眠的夜晚。
    在这一天晚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彻夜难眠,民族主义兴起的国家中,每一个国民都在目不转睛地观看同一个电视节目——由华联宇航局实况转播的登月行动!
    与此同时,全世界十几亿拥有电视机的外国观众,他们也把目光聚焦在同一个画面上。中国人已经打算将人类送上月球,即使是政治上有所分歧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得不关注起华夏联邦登月宇航员的一举一动。
    在这一刻,华夏联邦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亚洲,而是全体人类!
    在美国的大多数家庭中,用的还是中国出口的黑白电视机,昏暗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三个身着白色臃肿服装的人。
    对于西方人而言,这是三个人陌生的中国名字,但是现在,这三个名字将被历史铭记:魏存阳、古明耀、林瑞。
    其中两位来自华夏联邦军方,一位来自民间,魏存阳是革新会的成员。古明耀则是王牌飞行员。而林瑞却是一个生物学家。
    没人知道政府派一个生物学家上月球做什么,当然林瑞的生物学专家身份也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人们更关心他的作为宇航员的这一份兼职。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则成为了羲和工程的指挥中心。
    这里是华夏联邦自1938年11月创建的远程导弹试验基地和卫星发射中心,由于羲和工程,华夏联邦宇航局也得以建立,并且将基地就设在文昌,在原本一处军方导弹基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华联宇航局成立后,又在文昌这里逐渐建立了火箭发射工位,用来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
    于是乎。发射场由隶属于华联宇航局的国家航天中心与华联空军共同管理和使用。
    在羲和工程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研制“巨灵神”重型运载火箭的同时,华联宇航局就把这里定点为登月火箭的发射场,并修建了三十五号发射区。有两个发射塔架。
    这里不但有通畅的水路,能保证将魁梧的“巨灵神”火箭从水路运送到位,主要是因为此地濒临太平洋,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发射任务之后将直接坠落到大海里,不会对地面人员造成威胁。
    发射区配备了垂直总装测试大楼、发射控制中心、专用码头、巨型履带运输车的运输道路。主发射塔架距离垂直总装大楼千米,副发射塔架距离垂直总装测试大楼千米,两个发射架相距2.5公里。
    而作为载人登月的主角,首飞就是从三十五号主发射台上开始的。
    垂直总装测试大楼是“巨灵神”火箭和月神飞船的总装厂房。厂房长230米,宽180米,高172米。有4个总装工位和8个测试间,可对火箭45个分系统进行测试检查。
    发射控制中心在垂直总装测试大楼旁边,有3个发控室,每个发控室配有470台监视、指挥、控制设备。密如蛛网的计算机系统可对火箭3000多个项目进行测试。
    电视监视系统配有80个摄像头、100个监视屏,总装测试大楼、发射塔架、乃至火箭燃料加注库房里面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无处不在的“法眼”。
    毫无疑问,这一天,将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性一日。
    从午夜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万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4000名记者就开始云集位于海南文昌的华联国家航天中心。
    到了四点,所有参加登月飞行的3名航天员,魏存阳、古明耀和林瑞就起床了。他们洗了澡、刮了脸。然后享用了返回前在地球上的最后一顿早餐。
    在吃完早餐之后,他们便穿起了那一套厚厚的宇航服,坐进豪华的面包车中,开始前往三十五号主发射台。
    首次载人登月飞行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羲和十二号”。其中,指挥舱和服务舱被称作“月宫”。登月舱被称作“蛟龙”。
    点18分,天空中风和日丽。能见度极好。
    “巨灵神三号”火箭点火升空,在滚滚的浓烟、烈焰和震天动地的轰鸣中,“巨灵神”火箭托举着顶端的羲和十二号飞船,如离弦之箭,笔直的刺破蔚蓝的天空,朝着太空前进。
    当火箭拖着500多米长的烈焰尾巴离开发射架的时候,位于指挥室中的工作人员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从地球到月球有38万公里之遥,在这段漫长而又充满艰难的旅途中,航天员魏存阳、古明耀和林瑞精心操纵着飞船顺利地完成了地球轨道飞行、奔月轨道飞行和环绕月球轨道飞行。
    在处于加速状态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受七个G以上的重力,引力的存在使得惯性不断的挤压着他们的身体,带来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压抑。
    但是三个人都必须咬紧牙关,忍耐着这一切。
    在飞行过程中,3名航天员除了完成每天必要的工作和休息外,还进行了多次电视转播。他们拍摄的指令舱、登月舱以及太平洋和亚洲大陆的画面,让地球上的十数亿观众都是大饱眼福。
    经过了4个昼夜的紧张飞行之后。羲和十二号飞船终于飞到了预定的月球着陆点上空。3月18日。醒来后的航天员们开始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按照预定的“月球轨道交会”计划,指令舱驾驶员古明耀将单独驾驶“月宫”号指令舱和服务舱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继续飞行。
    而指令长魏存阳和登月舱驾驶员古明耀将乘坐登月舱“蛟龙”在月球着陆。
    飞船外,是永恒的星空,与之相比,就连地球也渺小得如同尘埃一般。
    没有亲眼见过的人,是无法想象那种浩瀚与亘古的沧桑感,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在宇宙的辽阔无垠面前,都微不足道。
    就连意志坚定的魏存阳,也有一刹那的失神。不过随后他又记起了此行的目的,带着寒芒的眸光,也扫过身后的古明耀和林瑞二人。
    古明耀的叔父是古月军,他本身又是华联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在二战中身经百战击落的飞机比许多人一辈子见到过的还要多。
    这样的人被选上成为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一点都不出奇。让魏存阳在意的是林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忽然间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
    虽说国家搞了一个所谓的宇航员“普选”,可魏存阳知道那都是拿去糊弄老百姓的。真正的名单,是由内部操纵和决定着。
    魏存阳的直觉告诉他,林瑞应该是古文会派来的人,对于这个秘密操纵国家的私人组织,魏存阳始终抱有戒心。
    但是现在明显不是各怀鬼胎的时候,登月计划异常复杂和艰辛。需要每一个队员的精诚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
    魏存阳作为指令长,是登月小队的队长,他现在需要在意的只有一件事——如何带领队员完成这份伟业!
    按照文昌指挥中心的命令,航天员将“蛟龙”和“月宫”号分离开来。
    随后,魏存阳也兴奋地向地球总部发送报告:“蛟龙入海!”
    正是如此,中国人自己制造了一条巨大的蛟龙,并且将之送入了星辰大海,从此之后,人类的太空时代将是一片海阔天空。
    魏存阳和林瑞负责实际登月。而古明耀则必须驾驶飞船在地月轨道上接应,一旦发生意外,他要想办法采取营救措施,亦或者是将残余的部分资料带回地球。
    魏存阳和林瑞离开了指令舱,他们通过通讯器向还呆在飞船上的古明耀喊道:“后会有期!”
    三人归属于不同的阵营。可是在这四年来,一起训练。一起吃饭,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友谊。而且登月任务危险性极大,魏存阳和林瑞都是冒着死亡的危险踏上月球,所以在此时更要与古明耀道别。
    登月舱开始缓缓脱离指挥舱,依靠着自带的推进器,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月球近在咫尺,关键的时刻就在眼前,羲和工程的成败,更是在此一举。
    这个时候,位于地面的华联宇航局文昌指挥控制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全世界收看电视的数亿多观众和收听广播的十几亿听众,所有人都在屏神聚气,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哪里知道,最怕出问题的节骨眼儿上,却偏偏出了点小问题。
    就在“蛟龙”登月舱下降到距离月面七公里的地方,登月舱计算机的警报灯突然亮起来,这表明计算机出现了故障,可是它却并没有显示出故障的数字符号,这说明故障是预先没有想到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是继续降落,还是中止降落?
    文昌中心的指挥人员面临着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个别控制人员已经紧张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尤其是制造这套计算机厂家的技术人员更是如坐针毡,他们忐忑不安地祈求上苍保佑。
    后来,通过电子计算机的记录查询,魏存阳发现是一个系统漏洞导致的计算机指令溢出,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虚惊一场。
    可为了安全起见,魏存阳和林瑞都决定还是再检查一次系统和设备,一面出现疏漏而导致意外的发生。这里可是真正的地外世界,他们可不愿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批死在月球上的烈士。
    在原本的行动计划安排表上。登月舱在着陆后只允许停留15分钟。
    而为了完美的利用这短短的一刻钟。魏存阳和林瑞二人对登月舱内的仪器、着陆地点等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检查。
    当他们终于确认一切正常后,停留的时间已经被延长到了半个小时,接着又被继续延长了一个小时。
    按照原定的飞行计划,登月舱在着陆后,魏存阳和林瑞打开舱门到月面上去的时间安排在十点钟左右。
    这段时间将花费到四个地方:两个小时的设备检查、两次共计半小时左右的用餐、五个小时的基本睡眠,以及两个小时的出舱准备。
    为了争取在晚饭时的电视直播黄金时间,急于踏上月球的魏存阳和林瑞决定不吃、不睡,准备比预定时间提前5个小时开始月面活动。
    两人的行动更改请求很快就得到了来自文昌指挥中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