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正文第一千一百零一章最后阶段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羲和二号在撞击月球表面之前,已经成功地向地球发回了有关月球没有强磁场和没有辐射带的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是羲和七号得以成功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羲和二号还带去了华夏联邦科学家们送给月宫之主嫦娥的“见面礼”,那是一大两小3枚金属标牌,它们均呈正五边形,大的直径为十厘米,上面铸有华夏联邦的国徽——苍龙首。
    两块小标牌一模一样,直径均为9厘米,上面印刻着一排中文,书写着华夏联邦共和国这七个大字,由于有特殊的保护装置,它们至今仍安然无恙地躺在寂静的月宫之中。
    苏联的第二代月球探测器要攻克的是月面软着陆技术,这是探月工程中最难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年,由大型洲际导弹改造而成的重型运载火箭“狂雷号”将羲和七号送上充满期盼的征程。
    火箭先把羲和七号送入200千米左右的地球停泊轨道,然后第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将重达六十五吨的羲和七号推进奔月轨道。
    在航程途中,羲和七号要不断进行轨道修正,以保证能够“命中”月球。
    三天半之后,羲和七号终于临近月球,在距离月球大约八千公里的时候,进行了姿态调整,将制动火箭发动机对准月面,然后启动着陆系统程序。
    终于在2月18日。羲和七号月球探测器在距离月面七十公里的地方进行减速。从2600米每秒的高速行进状态中逐渐将速度下降到可以承受的地步。
    与此同时,还从底部伸出一根用来确定关闭发动机时机的五米长探针,在探针触到月面的瞬间,羲和七号迅速地关闭了发动机,并抛出位于顶部的卵形着陆舱,最终以6米每秒的速度降落在月球上。
    着陆舱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带有缓冲装置,被抛出后像一个有弹性的气囊,可在月球表面像个柔软的皮球那样弹来弹去。
    而当着陆舱停稳的时候,由四瓣组成的外壳会像花儿一样绽开。花瓣本身就是天线,花瓣里面还有4根75厘米的鞭形天线,它们一起向地球发送信息。
    着陆舱携带的摄像机此时伸出镜头开始拍照,7个小时后地面控制人员收到了首张来自月球表面的黑白全景照片。
    接下来的三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月球上,羲和七号分7次向地球传回了8小时的信息,直到3天后电池耗尽。
    它的成功不仅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月球表面的全景照片和局部区域的立体照片,还告诉了一个事实——月球表面是硬的。
    正因为如此,后来的登月计划才不必再担心登月航天员会陷进月壤之中。而此前,科学家一直担心月表的浮尘会像地面的沼泽一样,将人和价值数十亿华元的设备无情吞噬。
    羲和七号向地面传送月面图片时使用的是明码信号,一家英国银行的电台监听了这些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标准图片。
    几分钟之后,西方世界的各大主流媒体抢先刊登了这些月球表面的照片,华夏联邦的科学家人对此十分生气。从那以后。华夏联邦在探测器上传回的图片都加上了密码。
    年,华夏联邦的第二颗软着陆器羲和十号又踏上征程,它工作了一周的时间。除了拍摄图片外,还携带了一种穿透器,通过测定穿进月壤的速度和深度,分析月壤的力学性质。
    羲和十号还测量了月壤密度,并通过测量着陆时与月球碰撞产生的振动波的时间和强度,获得了20厘米~30厘米厚月壤的力学性质。
    测量的结果表明,着陆点附近的月壤呈粒状性质,并有轻微的黏性。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克。
    为了确切了解月球重力场的分布,避免载人登月器偏离着陆点,华夏联邦还发射了环月探测器,对月球重力场分布并不均匀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探测。
    人类首颗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探测器是羲和九号,它在350千米×101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围绕月球飞行了五百多圈。
    此后。华夏联邦又接连发射了羲和十一号、十二号和十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些月球探测器还测量了月球附近的辐射环境。包括月球表面伽马射线的强度,太阳风离子和电子通量等,它们默默地为载人月球飞行做好了准备。
    华夏联邦的第三代月球探测器更是了得,它们能够自动在月面上挖土采样,并能返回地球。
    年,华夏联邦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首次拾回了从月球上自行返回地球的球形返回舱,这是羲和十五号的杰作。
    返回舱里带回的一公斤左右的月球岩石颗粒样品,使住在地球的人类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见到了月亮上的“土特产”。
    不过,羲和十五号是第二个自动取样返回探测器,先于它一年发射的羲和十四号,不幸撞毁在月球上。
    羲和十五号,质量约七吨,由“巨灵神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它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部分称为“上升级”,负责把装有月球样品的返回舱送回地球。
    下面部分称为“着陆级”,主要由制动发动机、游动发动机和圆柱形推进剂箱、月球样品采集装置、导航与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化学电池和缓冲着陆架等组成。
    其于1963年7月14日起程,历经5天的漫长旅途,在月球表面成功的实现了软着陆。着陆级先开始工作。它伸出钻臂。露出空芯的钻管,开始采集月球样品。
    钻臂可以移动以避开过硬的月岩,钻头内的传感器可以测试月岩或月壤的阻力以确定钻头的转速,只用7分钟钻头就钻进35厘米深,采集了一公斤的月壤标本,然后它将含有月壤的钻管送进返回舱,并进行自动密封。
    随后,根据地面指令上升发动机点火,返回舱踏上返程。
    三天后,在约距地球五万公里的地方。返回舱与仪器舱分离,以大约11千米每秒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由于是弹道式返回,在穿过大气层时它的前缘温度超过了一万摄氏度,过载达到了50个g的重力加速度。
    距地面千米高度时返回舱的降落伞打开,落地前。它发出信号,帮助地面搜索人员寻找。
    羲和十五号发射后,华夏联邦又先后公布了四个月球自动取样返回探测器,但羲和十九号和羲和二十二号都宣告失败,羲和十七号因遇到坚硬的月岩只取回了不到100克的样品。
    随后,华夏联邦又发射了羲和二十号月球探测器,其携带着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甲犀一号。
    甲犀一号昼行夜伏,经历着炽热的白天和寒冷的夜晚这双重考验,一共行走了二十公里,测定了七百余处月壤表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分析了三十个地点的月壤化学参数,拍摄了多张月面照片和300多张全景照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甲犀一号无人驾驶探月车在月球上平安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它代表着这时无人月球探测技术的最高成就。
    甲犀一号的外形像个婴儿车,有8个轮子,每个轮子都分别控制,车子可前后运动和转弯。带有能插入月壤测试物理力学性质的透度计,测定月壤化学参数的X射线分析仪,专门研究月表磁场特性的磁力计,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配备着专门的激光反射镜。
    因此还可以测量可见光和紫外线强度的光度计,以及接收宇宙射线和观测太阳的高灵敏仪器,并且携带了多个获取月表图像的摄像设备。
    甲犀一号不但能够将一些测试数据及时送回地球,还能进行一些现场分析。并将结果送回地球。
    甲犀一号的电源系统设计得非常有创意,在月球车的仪器舱上有一个布满了太阳能电池的大盖子。
    白昼的时候。它敞开着,使太阳能电池接受强烈的太阳辐射,为蓄电池充电。
    到了夜晚,月面温度骤降,盖子闭合,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并依靠放射性同位素燃料放热取暖。
    甲犀一号无人探月车用“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长寿命电源,这种电源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以长时间放电。
    与华夏联邦的辉煌成就相比,美国的起步显得更为艰难,在探月初期发射的5颗“先驱者”探测器几乎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火箭没有足够的推力使之达到地球的逃逸速度并送到月球轨道。
    虽然“先驱者”4号勉强成功,但它飞越月球时距月球尚有近6000千米之遥,它的探测仪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与美国的颓势相比,华夏联邦则得益于洲际导弹的技术和前期的技术积累,在重型运载火箭发展项目上,占尽上风。
    其中,巨灵神号运载火箭,是中幸运载火箭中的集大成者。
    巨灵神运载火箭,是华夏联邦宇航局火箭总设计师钱学森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为载人登月计划设计的巨型火箭,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联邦没有向外界透露过任何有关它的信息。
    尽管美国的间谍卫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华夏联邦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
    巨灵神火箭可以说是钱学森的得意之作,他的理想是不仅要征服地球周围的空间,还要飞向其他行星。
    “巨灵神”是个庞然大物,高115米,底部直径达到了18米,起飞重量3000吨,能将100吨重的载荷送到低地球轨道。
    就算是五十年后。人类制造的任何火箭的尺寸都无法与这位钢铁巨人相比。巨灵神火箭共有5级。前三级可以将登月飞船送到低地球轨道,第四级将飞船送入奔月轨道。
    第五级,也被称作最终级,它首先在飞往月球的长途旅行中提供调整飞行方向的动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时作为反推火箭起“刹车”作用,使飞船登月舱进入月球赤道椭圆轨道。
    在随后的着陆过程中,它将随登月舱一同与飞船分离,并继续工作以减低登月舱的下降速度。最终,在离月球表面4千米时被抛掉,落在登月舱着陆点附近。
    自从1955年,刚刚当选华夏联邦元首的李宗仁批准了华联宇航局的登月计划。并在最高议会上高调宣称,要在先于美国送人上月球,“把西方人摔倒在月球上”。
    为了羲和工程,刚刚成立不到四十年的华夏联邦动用了国内所有的资源。
    羲和登月计划得到了华联政府的大力支持。即使在经费紧张、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