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纵深防御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对于辛格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这些损失与他所指挥的庞大兵力相比,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www.单单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萨姆甚至希望印度国大党能扭转政治风向。积极与中国靠拢。
    但很可惜,无论是当初的甘地还是现在的英.甘地夫人,他们都排斥东方邻居,而与西方的主流强国交好。
    萨姆也是明白远交近攻这样的外交原则,但那也要看对象啊,对于巍峨如山的华夏联邦。恐怕真正需要“远交近攻”这种扩张主义战略的是中国才对。
    要不是中国人把扩张的重心放到了北非和澳大利亚,南亚印度能不能有好日子过都是未知之数。
    只可惜。这些政治上的选择,轮不到萨姆这个参谋总长来做决定。他现在需要关心的是印军的军事进展,以及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因为战斗形式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化,那么自然而然的,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了。
    根据战局的变动,西路军的任务改为主攻列城,而不是像原本那样只被当作夹击列城的侧翼部队。既然巴军在登东山谷内布置了重兵把守,那就意味着列城的防御力量很可能已经变得非常薄弱。
    兵力这种东西是固定的,萨姆一直都在关注着喜马拉雅山的状况,在战争发起后,并没有看见有来自中国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
    看来,现在华夏联邦确实忙于中东和北非的事物,无力顾及南亚地区。
    所以,萨姆也很放心让西路军去执行攻占列城的这个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单纯的对上巴基斯坦军,自己这边有着必胜的把握。
    一旦西路军攻下列城,就可以通过公路迅速按朝着东路军的方向赶去,从背后夹击守卫登东的巴军防御部队。这样一来,取得的战果很可能比原本预计的更好。
    就算是萨姆,也把巴基斯坦人让出伯尼哈尔当作是一种愚蠢,就这样把一个重要的防守门户拱手与人,克什米尔战争的胜负看来就要决定了。
    虽然萨姆还是隐隐有些担忧,不过依旧决定拼死一搏,趁着中国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达成原本的战略目标。
    只要西路军能够成功的占领列城,那么对于印军的西线战役而言,就等于是大局已定。
    “哈哈,辛格这老小子还真是幸运,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占领全部克什米尔地区的不世功勋就要由他来独占鳌头了。”
    想到这里,甚至连萨姆这个陆军总参谋长都有些嫉妒辛格的幸运了。
    他当然不可能想象得到,辛格根本连敌军的第一道防线都没有突破,只是在不停的向前运动中损耗着部队的元气。
    阵亡的士兵和损失的武器,每天都在增多,而战果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形,已经让部队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害怕敌人的不定期偷袭,许多人都无法好好休息。[]
    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持续了两天,就给全军带来了萎靡不振的情绪。所有的印军士兵,都被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所感染着,作战积极性大大下降。。
    在连续不断的与巴军的移动防线交手中,辛格已经损失的大量的士兵和装甲车辆,锐气尽失,军心涣散。
    而辛格还不知道。等在西路军的前方,还有另一道难以跨越的钢铁防线,宽广而平坦的的土地上,各种步兵战壕和反坦克战壕,将成为印度西路军的噩梦。
    作为西路军的指挥官。辛格可没有萨姆.马克内肖总参谋长阁下那么愉悦的心情了,他一路走来,每天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对巴军的咒骂。
    因为被人轮番袭扰,辛格是连一个午觉都没睡好过,跟不用说夜晚的时候了。眼窝深陷,胡子胡乱的卷曲着,眼球内爬满了暗红色的血丝,看起来憔悴极了。
    这位高等种姓出身的贵族军官。在没有以前那种风度翩翩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经过了近5天的追击,辛格和他的西路军总算是成功抵达了距离列城不到3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巴基斯坦建立的外围防御阵地。
    是那种有着战壕和机枪,还有碉堡和火炮的固定防御区,就在一片错落有致的丘陵上。而在这场艰辛的追击行动中,西路军原本竟然有序的部队编制被打乱了。
    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前进的阵势也无法维持。现在变成了装甲部队越走越前,而步兵部队则被拉在后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渐渐扩大。
    按照萨姆制定的军事作战计划,印度军方在西巴战线上一共投入了5个步兵师。其中有两个是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三个则是摩托化步兵师。
    而在世纪的行动中,机械化步兵师主要配备着装甲步兵战车,在维持攻击阵型的前进行动中,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军速度是很难追赶上机械化步兵师的。
    精神被折磨得有些恍惚的辛格,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消息,有些头晕的脑袋,使得他的思想陷入到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中。
    辛格现在就不断王牛角尖里钻,在他看来,既然巴军不断的往后撤退,那么自己所率领的西路军就应该不断的向前突进,直到追赶上这群可恶的混蛋,然后给他们一点教训。
    哪知道,辛格现在连部队的阵型有些过于分散了都不知道。
    由于推进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西路军三个师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并且这个样子,最容易出现脱离大部队集群而成为孤军的状况。
    一旦失去了友军的掩护,在这茫茫的巴控区,就等于陷入敌军的包围中,结果不想可知。
    到了7月2日,在西路军长达三十五公里进攻正面上,原本齐头并进的阵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三路散开的状态。
    位于中路,最前最突出的部队是西路军第5和第8装甲旅,这两者机械化装甲部队在从山道中脱困之后,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正飞速接近巴基斯坦的第二道防线。
    这一次,敌人的阵地就在眼前,而且是跑不动的哪一种,印军士兵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打一场了,不用像这几天来那样窝囊受气。
    印军两个装甲旅的东面,退后后大约35公里左右的一支部队,是担当西路军侧翼的第37和第26步兵师。这两支步兵师都配备着大量的机械化单位,所以行进速度并不慢,面前能够跟在装甲旅的后面。
    而位于大部队西侧的则是第15,第17和第49这三个印军的摩托化步兵师,他们与最前面的装甲旅相比,落后了整整一百一十公里,拖着整个队伍的后腿。
    辛格现在满心想要报复巴军,以至于他竟然忽视了位于西面侧翼的部队,已经离其他两支部队太过遥远了,并且还过于靠近位于西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边界。
    在这种地方,一旦遭受敌人的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西巴战线的东边,与伯尼哈尔一样被当作门户的还有登东,它们都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山脉一角。地脉的突起和延伸,形成了一个山口,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的门户。
    这两个地方。都是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重要的联系通道。而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登东的战略价值比起伯尼哈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尼伯哈尔背后只有崎岖难行的山道,而登东这里却有着唯一一条可供大规模部队行进的公路。直通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平原谷地。
    那里地势平坦,有着充足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加上土地肥沃,是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和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政治和经济价值,几乎比得上印控区的克什米尔谷地。
    所以,巴军可以让尼伯哈尔的驻军利用主动撤退的方式来诱敌深入,因为那里既有山道阻隔,后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
    但是登东却只能严防死守。寸土不让,一旦被印军突破这里,对于身后的伊斯兰城市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平坦的谷地,被一道山脉从中间切开,划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而这两个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处在巴基斯坦控制区里。
    而整个巴军在登东这里设立的防御阵地,距离印巴停火线也只有100公里的距离。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而言。这仅仅是两个小时的路程。
    登东对于巴军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旦过了这处山谷口,就能够长驱直入,抵达印度河上游的谷地。
    那里地形开阔,完全是装甲部队尽情驰骋的牧场。
    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托,而且登东距离列城不到200公里。印军机械化装甲部队如果不顾一切的快速挺进,甚至可以在四个半小时内后之内兵临城下。真要是那样,列城的状况可就是真的堪忧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事顾问为巴基斯坦军制定的诱敌深入计划中,在登东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于整体的战略情势不同,相比于伯尼哈尔来说,登东是巴军绝不能丢弃的阵地,在与西路军的决战结束之前,这里是不能弃守的,必须将印度的东路军阻截在这个山谷口外。
    所以,在这里与印军打一场实打实的消耗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战争不能光凭计谋,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还要敢于拼实力。。
    可既然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充分利用防守和地形的又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己方的消耗必须要远远低于印军的消耗才行,这就要看防御的方式和方法了。
    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现在是巴军西部战场的指挥官,可事实上,在西部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把登东防区的阻击战的成效考虑进去。
    因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就自然需要过问登东地区的作战情况了,向克什米尔巴军东部统帅埃米迪.亚中将提了这个建议后,对方也觉得有理,对于中**事顾问的要求也自是言听计从。
    最终,连等东地区的防御任务也交由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安排,巴军的将领全都成为了听从任务安排的下属。
    登东的防御从总体情况上来看,选择无非是纵深和坑道这两样。
    所谓纵深防御,主要是是针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突击,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联邦军和纳粹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这样的战术,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化冲锋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战术。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防线一旦被突破,装甲部队就能够迅速的对敌人进行分割和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战术简单有效。基本无法抵御。
    在那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奉行的以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