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处境狼狈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印度空军的无能,随即为接下来强袭机甲的战斗提供了最合适的战场环境,因为空打击能力不足,外加受到华夏联邦军的空军志愿军部队骚扰,印军的飞机已经无法掌握制空权。
    主要还是因为在伏击战中被防空火炮和地对空导弹击落了太多的幻影III战斗机,剩下的老旧货色,根本无法威胁配备了小型地对空导弹的RK67野蛮人。
    而对于为何要舍弃尼伯哈尔这个关键的山谷入口,其实也是中**事顾问的主意,以巴基斯坦的国力来说,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并不太合适。
    虽然拥有了大口径的火炮,但在陆军的整体力量上,印度方面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阵地战来与敌人互相消耗,吃亏的是巴基斯坦。
    所以,在中**事顾问的强硬要求下,巴基斯坦的总统叶海亚.汗命令巴军的总指挥官服从中**事顾问的战略安排,在国境线内采用诱敌深入的主动防御战术。
    而这种所谓的诱敌深入,也绝对不是完全的把对方放进来,而是进行梯队式的抵抗,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发动偷袭,逐步消磨对方的锐气和精神状态。
    而尼伯哈尔看似是一个绝好的防守阵地,但山谷口外地势平坦,印军完全可以展开铺天盖地的地面攻击浪潮,将那里淹没。
    反倒让出尼伯哈尔之后,有一段漫长而狭窄的山路,这条公路只是用碎石子铺在夯实的泥土上,因为缺乏维护,道路凹凸不平,不利于大部队的行进。
    只要埋伏少量部队在旁边的山林中,用数发反坦克火箭弹,就能将这里封锁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巴军就是这么做的,将印军的一个装甲旅卡在山道上,然后用调整好射击诸元的火炮一阵猛轰。
    结果是印军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就被揍了满头包。
    战果虽然并不算大,但这就让印军的士气低落了许多,就算伤亡数字都不足百分之一。但光挨打不能还手的战斗,谁又能打起精神来呢?
    印军先锋步兵团所攻占下来的巴军伯尼哈尔防御阵地,实际上既不是因为在印军猛烈的炮火和空中打击下仓皇撤退,更不是为了主动防御战术而放弃这个阵地。
    如此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谁又愿意轻易的放手呢?
    不过中国打了几千年的仗,知道事有取舍,计有先后。
    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虽然看似重要,但是难以展开大量的纵深兵力,也不利于弱势部队的机动防御。
    在印巴两军战力悬殊的情况下。就算巴军能够占据一定的地利优势,可敌人却能够凭借优势的兵力和空中打击力量对阵地进行强攻。
    就算在尼伯哈尔山地上部署再多兵力,都只不过是敌人飞机和大炮的活靶子,这样死板的防守方式,在现代的立体化战争模式下,只会为自己的部队带来极惨重的伤亡。
    并且,最后还真不一定就能够成功守住这个阵地。
    不过暂时从尼伯哈尔进行撤离,不等于就什么也不做。就算没有陡坡和悬崖。也可以在平原上用坑道来增强自己的地面防御。
    因此,在这种战术思想的指导下,巴军也服从了中**事顾问的指挥,在两个月前战争还未发动的时候,巴军就做好了充分的的准备。
    这个作战计划是在尼伯哈尔后的平原带布置大量的地面兵力,用坑道和一些土木工事来构筑地面防御网。还摆出了严防死守的阵势。
    可这些完全都是为了要掩饰真正的的作战行动,一支由华夏联邦军训练了超过三年的巴基斯坦工兵旅。才是这一次战斗的主角。
    他们利用从中国采购来的大型建设用机器和建筑用工程车,在伯尼哈尔山的北面。也即是面向己方控制区的山坡上,挖掘了许多三米深的坑道。
    坑道纵横交错,按照最合理的结构布置,分别有宿舍区、防御区、弹药存放点以及粮食存放点,将巴基斯坦陆军部队的一个整编步兵团隐藏在坑道网络中。
    由于地形的限制,对于巴军的这番布置,印度方面是很难察觉到的。即使是印军从法国人手里买来的侦察机也无法跨越高山来侦查这里的情况,这里可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原!。
    更何况印度人从一开始就打算采取偷袭的战法,所以他们不可能事前就越过停火线到巴控区来侦察,那样做就等于在告诉巴基斯坦人他们要攻打这里了。
    坑道系统被隐蔽的很好,利用原有的灌木丛和伪装网,这里的一切异常情况都被遮盖在秘密的树叶下。使得登上尼伯哈尔的印军步兵团没能发现这里的古怪,他们有怎会想象得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居然会隐藏着一个团的巴基斯坦步兵。
    同时,根据中国顾问的建议,巴军还分别在几个隐蔽的地段,悄悄地布置了反坦克伏击阵地。这种地对地的反坦克导弹,威力和火箭弹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火箭弹上装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导航仪。
    以至于在遭受袭击的印度装甲旅的士兵看来,他们就像是被火箭弹袭击了一样。
    茂密的树林,高低错落的灌木丛,为反坦克导弹的部署提供了良好的隐匿场所。对在山路上通行的印军装甲部队进行伏击,正是这些暗中放冷箭的家伙,并且最终令到让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陷入混乱。
    山道上的伏击战,是另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执行的,主要是由一批来自中国的特种兵牵头,教授巴基斯坦人相应的丛林特种战技巧,尤其是这种小股部队袭击大股部队的战术。
    而另一方面,埋伏在坑道内的巴基斯坦步兵,并没有盲目的扩大战果,他们依旧要服从大局的安排,在这里静静等候下一步指示。
    这一切的战术布置,可不仅仅是为了一场简单的伏击战,或者摧毁几十辆敌军的坦克,而是一个连环计。印军踏入仅仅是最初的陷阱,后面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他们。
    此地以北30公里的地方,分别有一个巴军的重炮阵地和一个防空阵地。全部都是自行火炮和履带式防空导弹车,机动性是现代化战争的最重要的关键点。
    任何死板防御阵地,在远距离的重型武器面前,都只是固定的靶子。无论乌龟壳建得有多硬,总是能够被砸开的。
    相反,世界主流的军事国家,最重视的都是部队的整体机动性,而不是战壕和碉堡。
    这些自行火炮和履带式防空导弹车。就是巴基斯坦军的防线,并且还是一道可以随时移动的防线。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灵活的针对敌人的行动来进行主动防御,必要的时候,还能作为进攻力量使用。
    这样攻防一体的战术体系,在二战末期就已经被华夏联邦军所吃透,现在用起来,自然是驾轻就熟。
    反观印军的状况。他们还是在抄袭二战时期的经典战术。完全没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来制定合适的战术,更不用说是灵活的运用了。
    毕竟历史上,印度就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国家,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也不是以武勇而著称的民族。
    在遭到一连串的损失之后,巴方后撤的自行火炮部队在行进了一段距离之后。就停了下来,然后再度展开。成了有一个炮兵阵地。
    只要按照记录好的射击诸元来进行调整,就能准确判断敌人的位置。然后再用一顿炮火来让印军尝尝厉害。
    机械化自行火炮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体现出来了,自行火炮无论是进入战斗还是紧急转移,其反应能力都是老式的牵引火炮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自行火炮的造价也同样高昂,不是什么国家都用得起的。
    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即便是经济状况还算不错,但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将先进的自行火炮卖给他们。
    现在,全世界掌握了自行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只有中国、德国、波兰还有美国。印度虽然是波兰的第一大军火采购商,但波兰政府也要考虑华夏联邦的态度,卖给印度的自行火炮也大多是“问题产品”。
    至于德国和美国,他们基本都是自己用为主,外销的数量不多,印度的自行火炮就少得可怜,只能混在装甲旅内使用。
    自行火炮的炮口缓缓抬起,一枚枚炮弹被压进了弹仓,金属摩擦声,让人听得一阵亢奋。随后是连绵的火药爆鸣。
    松软的泥土被巨大的反作用力震得瑟瑟发抖,一些小石子纷纷快乐的跃起,这是重金属的乐章在响彻云霄。
    又是一轮凶猛的炮火,炮弹呼啸着扑向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掩护友军撤离原先的防御阵地。
    这种战术,针对的就是印军装甲部队和空中攻击机群协同的一个时间差,根据印军一贯的表现,大概也能知道这个时间差的具体数值。。
    15分钟的自行火炮轰击,让携带重炮的炮兵团能够安然后撤,攻击受阻的印军,一般会像美军那样呼叫空中支援,而这基本要十五分钟的时间。
    等印军的飞行中队来到,随军机动的防空火力车和履带式防空导弹车就可以出马了,对印军的攻击机群进行针对性的拦截。
    等到印军的战斗机经受不住损失然后撤退,那时候印军重炮兵团又可以建立起新的火炮阵地,并且立即投入进入新的战斗。
    火炮、防空、火炮、防空,两支部队间相互掩护和收缩防线,如此往复式的消耗印军的兵力和精神,直到他们无法承受压力而撤退。
    到了那个时候,就由巴军整装待发的机械化装甲师全军发起突袭,尾随追击,彻底压垮印军的斗志,让撤退变成溃退。
    不过,这样的战术对于巴基斯坦人来说还是太难了一些,因为想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在战斗中投入的地面部队必须要拥有非常高的战术素养以及良好的纪律。
    不仅要做到冷静,还要做到绝对的服从,进入战斗状态要快,撤离战斗状态也要快。不得贪功。不得恋战,不疾不徐,按部就班。
    没有经过良好的运动战训练。以及松散的军事纪律和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让巴基斯坦的陆军部队难以做完成这样的战术。
    因此在不得已之下,在执行机动作战的两支队伍中,就有华夏联邦派遣入巴基斯坦的两个自行火炮团。以及一个自行防空导弹团组成。
    在平常的军事行动中,许多华军士兵都被拆分,分到下面去担任班长或者排军士,协助地面部队的指挥工作。
    这才堪堪达到了最低的战术要求,同时也让巴基斯坦的将领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作战模式,这可不仅仅是武器的更新。
    战术思想,军事训练,兵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