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九百九十七章引咎辞职[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是多么美,就如同在寒夜中凛然绽放的花一样,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心充满了温暖。”
    郑卫宝笑道:“刘总的话真有诗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您是搞艺术的呢。”
    刘永灼却笑道:“其实,搞工业和搞艺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把百色这娇艳的花朵从绝境中拯救出来,将其无比灿烂的美丽和光辉,展现给全世界。”
    郑卫宝本就是当地人,听了刘永灼的话不由欢欣鼓舞:“刘总,你说得太好了,我想这一天应当很快就会到来的。”
    刘永灼想起一事。对郑卫宝说道:“郑秘,拜托你帮我办一件事。我会以私人的名义。向市教育部门捐献五十万元,建立一个奖学金。奖励整个百色市范围内勤奋读的孩子们。至于名称嘛,就以老市长的名字,叫做环山奖学金。”
    离开百色之后,林振华选择了乘江轮返回柳州。柳江沿岸的新工厂搬迁已经结束,柳江航道的疏竣工作正在大张旗鼓地展开。
    一路上,刘永灼不时可以看到岸边有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写着“某某开发区”的字样,长达七百公里,深入中国西南腹地的柳江工业带的崛起已经指日可待了。
    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运的支持。
    历数全球各大工业带,无不是依托着便利的水路运输而发展起来的。华夏联邦政府主持政务以来,最早发展起来的都是沿海地区,之所以选择这里,这并不是偶然的。
    中国最早发展的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尤其以“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贸易最为典型。一战的时候,中国就曾经大肆发展自身的轻工业,更因此有了所谓的民族资本家三年的春天。
    加工企业从海外运进原材料,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后,再把成品输往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成本低廉的海路运输作为支撑,光是运输成本一项,就足以把劳动力的优势给完全冲抵掉了。
    随着中国制造日益风靡全球,中国沿海的城市逐渐出现了产业饱和的现象,长三角、珠三角、萧甬、浙南等地工业企业云集。
    这不仅使得工业用地逐渐告罄,而且由于工业人口大量集聚,还对区域的生态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诸如太湖蓝藻之类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由于当地人口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能够承载的极限,从而出现了生态崩溃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新增的产业向内地转移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交通运输问题,则成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重要瓶颈。
    柳州作为重工业城市,也是因为有着柳江便利的水运,但在刘永灼眼里,长江才是中国未来的工业大动脉。
    清理前革命政府时期沉船封江的残骸,以及长江航道的疏竣,使两千公里的长江中下游航道能够实现江海联运,万吨海轮可以直接上溯到湖南湖北地区。
    这就相当于把长江中下游五省的沿江地区都变成了沿海地区,更是等同于美国五大湖区的区位状况了。
    长江沿线各省的政府都看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地把沿江工业带的建设列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各省沿着长江新建的开发区、高新区多达数十个,什么科技园区之类新潮的名称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各地招商局的官员们更是满世界乱飞,掀起了一轮新的招商引资热潮。
    “这一条长江,可真不够大家折腾的。”刘永灼站在江轮的船舷上,望着江岸上像树林一般密密麻麻的塔吊,感慨万千。
    才刚一解决玩百色的事情,他就按照父亲的意思,来到武汉考察。
    陪着刘永灼一同在百色完成考察任务的安浩宇说道:“刘总,不得不说,你父亲的远见真是其他人所难以企及的。”
    “早在十年前,他就把兴华社的一大部分资产从地处内陆的柳州迁到了武汉,而且一口气圈下了一万亩土地。你知道吗,现在武汉市的官员一说起这一万亩土地来,简直都有痛不欲生的感觉了。”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 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