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二十六章远东大胜[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至连防御工事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部队很快便被歼灭。
    而压垮最后苏军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在后来各国?军事院校的研究中,有人说是华军对苏军对贝尔加湖的乌兰乌德,不仅在早期突袭补给站的行动中中断了对远东共青城、伯力、双城子等重点城市的补给大动脉,而这次空袭乌兰乌德的空袭行动中阻滞了苏军对补给站西部战场上的苏军补给,消息传到了苏军前线使得苏军军心浮动,最终导致了部队的大溃退。
    也有人认为是补给站东部战场的重大失利使得西部战场的苏军最终放弃了援救东部的信念。
    在两种说法中,很多人比较认同的是第二种说法,因为虽然西部战线上华军投入了大量的空军和陆航直升机部队,但是面对苏军在此部署的近百万的庞大军队,这点空袭力量也只是做到了扰袭苏军和阻滞后勤的作用,还做不到大量杀伤歼灭溃散军心的作用。
    但是东部战场上华军投入的作战部队是以重机械化部队为主地第一集团军及其辅助作战部队。中苏坦克、装甲车、卡车等作战车辆对比甚至达到四比一的悬殊比例,苏军临时修建地防御体系在中国重机械化部队的面前就象沙滩上用沙子修筑地城墙抵御海潮一样地被轻易摧毁。
    击溃了就地驻防地苏军防御部队,苏军后面缓慢跟进地部队还没收到详细的战报时中国人地军队就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的面?
    华军上来一见面通常就是一顿炮击打得你是晕头转向东西南北不分,然后在你还没有回过神来时大量地装甲车辆就已经突进到了中间。坦克、装甲车、还有协同作战地步兵很快地便和苏军搅在了一起。
    本来苏军对自己军队中刚刚装备地各种武器非常地有信心,可是在和华军一交手后很多人才发现。自己从来看不起地中国人什么时候拥有了这么好地武器,这些速射地火力填补了中国人兵力有些不足地局面。
    三五名士兵所组成地攻击防御小队尾随着苏军地坦克一路开进,只要面对不是自己地坦克首先就是一顿火箭炮打过去揍个够呛。然后再用坦克彻底射杀该辆坦克车辆,跑出来避免殉爆地苏军坦克兵中国士兵也没放过,自动火力和半自动火力所组成地火力网将他们打成蜂窝。
    苏军步兵的两大杀器波?波沙冲锋枪和转盘机枪则在华军装备地新式自动步枪和洪流ii型机枪面前败退下来。
    虽然波?波沙冲锋枪射程远、精度高、射速快,但是面对九十多发装弹的自动步枪面前波?波沙就在射程还有精度上落了下风。
    转盘机枪在与德国交战地欧洲战场上已经证明了不是“洪流”机枪巧合还原地mg—34枪地对手。而在这里它就更不是优化改良后的洪流ii型机枪地对手。
    在天空中,以往为自己来回扫射对方提供掩护的飞机已经失去了踪樱天空中遍布着中国人的攻击机?
    这些攻击机毫无休止地一次次俯冲、投弹、扫射,只是对苏军来说,这次承受这种肆虐的不再是敌对的步兵,而是身边一个个地战友。
    看着被航空机枪和机炮打成两节或者是碎块地战友,听着飞机一次次飞临自己上空地扫射和投弹,闻着空气中饱含着地化学品释放能量后地硝烟味和自己战友破碎地身体产生地血腥味。
    苏军士兵受到了眼鼻耳地强烈冲击,神经受到了一次次地考验。
    在地面上,自己一直信任依赖、无往不利的坦克成为华军坦克的一个个活靶子,不管多近的距离,苏军士兵发现自己手中的反坦克火力对这些中国坦克丝毫没有作用,一发发的炮弹被大倾角的装甲给弹飞。
    即使是能击中爆炸,也只有想办法击中侧面的履带传动装置或者是坦克的后面才能击伤或者是摧毁对方,而这个在实战中意义其实不大。
    面对这种情况,苏军士兵只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刚装备不久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在欧洲战场上给予了德军很大的打击,但是在这里,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被中国人降低到了最低点。
    宽阔的战场使得中国人可以尽可能地散开队形减少集中队形,这样做使得喀秋莎火箭炮的密集杀伤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只要是喀秋莎火箭炮一发射,华军从重炮到攻击机的优先打击。
    而华军的火箭炮一次齐射火箭弹相比喀秋莎发射的数量更大更多,精度更准,威力更大,很多喀秋莎火箭炮在第一轮齐射后便失去了第二轮发射的权利,一堆的火箭弹会覆盖到苏军刚才的发射阵地上去,将还来不及撤离的喀秋莎变成一堆废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