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零九章二战爆发[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好处。
    当时最直观的就是军事上能欺负国内军阀,而民生上则是新型稻种给大家带来的温饱。多年的建设虽然还不能将古文会起家的南部数省上全部的民众都带向富裕的阶段,但是现在华联治下生活的公民对这个全新的联邦政府是真心诚意的拥戴着。
    在不为人知的幕后,钟泱和古文会内部的大多数成员,对于自己的科技体系形成和完善是不予余力的,很多人才、资金、还有设备都是优先分配于科技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
    这样做的唯一一个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科技技术尽快的消化转化成为切实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欧美销售所产生的利润又回哺缺乏资金的各种建设中去。虽然因为经济危机而使得对贸易很不景气,不过产经联的建立适时调整了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系很好的解决了国家的工业发展重心问题,舍弃了过去那种只能依靠市场调节的散漫机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追赶和赶超,现在在中国的大地上,华联治理下的南方省份已经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工业基地和高科技研生产的重心。这里不仅生产各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里还生产高精密的机床和加工性能更加优越的各种生产机器。
    就拿高精密机床来说,柳州联合床厂所生产出来的机床已超过了最为严谨苛刻的德国人生产出来的机床,在加工精度和使用可靠性上都要强于德国。
    这样的成绩既有着钟泱的可以指引和智能工厂的技术援助,但更多的是中国工人们自己刻苦专研和更加严格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结果。
    精密机床的生并不是那么轻松简单的个机床上的任何一个零件加工不够精细都会给机床带来不可预知的微小振动或是偏差,在精密机床中那讲究小数点几个零后的一至九的加工精度下,任何的微小振动和偏差都会让这几个零少上这么一、两个。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机床一个零件都必须有着卓绝的精细度,生产出这样的零件不仅需要良好的设备同样需要优秀的技师来操控。
    高度的机床通常是高级技师少量加工生产出来足够精密的零件后组装成为更加精密的机器进行对更精密零件的再加工,这样周而复始一步一步的相互提高着机器的加工精度。
    只是这种加工精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想往更精密的加工攀升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从一个毫米的加工精度到零点一个毫米的加工精度段国学追赶的脚步用了十年。
    在原本的时空里,即使是德国人从零点一个毫米到零点零零一个毫米的加工精度也用了将近三十年。
    但是钟泱拥有着智能工厂,使得这种渐次增长的速度缩短了三十年!!
    从智能工厂内部的实验室中可以将材料分解组合成图纸中所需要的各种零件尺寸精度可以达到小数点后四个零再填数字的精度,这样的零件所组装出来的机床严丝密合个齿轮咬合简直就是象人体肌肉般的紧密,而这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工业母机。
    第一台这样高精度地机床是在一三一年由钟泱秘密的从智能工厂内部的实验室里花费大量权限值制造出来地。为什么在这么久之后才折腾出这样超越时代地东西,这是因为没有合适地超级技师,这玩意还真挥不出它那应有地加工精度。
    还有一点就是,有了这样地业母机,如果没有足够地高级技师,那么就无法利用机床的加工精度优势来发展中国自己的机床工业。所谓的工业母机,必须是中国人能够用机床来生产机和改进床,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曾经很多时候,古文会的几个成员在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他们也都在感叹给自己地时间还是不够。这时间不够一是给自己完善中国整体工业生产体系地时间不够有一个就是教育人力资源地时间不够。
    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即使用智能工厂提供更多高科技的工具,钟泱也无法能让整个中国建设速度加快多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