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零九章二战爆发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百零九章 二战爆发
    1939年年末的这个世界,正在被人类的冲突拖入了无止境的战火之中,其中最为关键的争斗区域,就是波兰。
    波兰战役,又被称作“德波战争”,而波兰称其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德国则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这是纳粹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而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世界大战开始。
    波兰作为凡尔赛体系建立的标志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由三大欧洲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中解体。原本其领地内的少数民族纷纷**为民族国家,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南斯拉夫以及波兰。
    这些国家形成的欧洲态势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人口约2,700万,领土面积为388,000平方千米,排于全欧洲第六位,是东欧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随着德国与苏联逐渐自一战与内战的创伤恢复,这些**出来的新兴小国感受到两欧陆强权国的威胁,同时其本身国力又不足以对抗,遂开始寻找盟国以保障其本身安全,波兰便寻求英国与法国的协助。
    英国与法国虽为传统盟国,在一战中对抗德国和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时皆并肩作战,但面对波兰的要求则有了不同的回应。
    英国为保持欧洲的均势,不愿过份削弱德国而令法国变得过强,因此在20年代波兰请求帮助时皆予以拒绝。
    英国认为,波兰是法国的盟友,对于英国本身并无利益,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甚至连波兰领土西里西亚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曾说过:“波兰人民从未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有能力维持长久的**。”
    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也曾于1925年2月表示:“任何英国政府都不会、也永远不会为保护波兰走廊而牺牲一名英国掷弹兵的性命。”
    法国则是波兰的盟国,希望后者能取代俄国的作用,因此在德波领土问题上总是站在后者一边。然而在另一方面,法国与波兰间的关系又并非对等,法国有时会因为本身目的而损害波兰的利益,而波兰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肘吋。
    换句话说,倘若法国背弃波兰,后者在欧陆上即会丧失唯一的有力盟友,将陷入军事上孤立无援的境地。
    欧陆上其他的小型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组成了所谓的“小协约国”,波兰在寻求邻国盟友的过程中也想加入其联盟,但遭到捷国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
    两国间又彼此煽动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冲突,捷国煽动波兰内的乌克兰人,波兰则鼓励捷国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在波兰领土四周,仅有罗马尼亚始终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21年3月还曾签订同盟条约,以应对俄国的威胁。虽然到了1939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政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二战爆发前的数年时间里,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
    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
    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既要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还要将“走廊地区”给予波兰。
    那一地区有超过95%的人都讲德语,在名义上成为**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了后者的发展。
    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
    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
    这种信念被广泛灌输军队中,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
    早在1925年6月,当时的德国就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
    到了1939年的9月,更是趁着苏俄与日本在诺门坎爆发战争的的机会,公然入侵波兰,夺回那些原本属于德国的东西。
    而斯大林也不是笨蛋,在中国战场上狠狠教训了一顿日本人之后,立即将国家的防御重心摆在了西线,防卫来自德国的军事威胁。
    波兰的情势,牵涉到了整个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政治局面。
    1939年的8月26日,希特勒就试图阻止英国和法国干预在即将爆发的战争,甚至提出在未来将德军供大英帝国指挥。
    谈判过程中希特勒相信西方盟国向德国宣战的可能性不大,并认为他们也在想办法摆脱先前对波兰的领土保证。希特勒同样单方面的认为英法两国将在德国征服波兰后,愿意重新进行谈判,最终将达成有利于德国的结果。
    因此他要继续尝试分化西方盟国与波兰。在这期间由于时间逐渐接近可以保护波兰的秋雨季节,不能继续延迟下去,且希特勒了解一旦再改变入侵时间,行动就要再晚好几个月。
    在充分的军事准备与政治动员下,仅仅是四个,波兰就被德国与苏俄瓜分。随后双方更是签订了苏的互不侵犯条约,而这也为德国转向西线攻打西欧各国埋下了伏笔。
    让我们将视线转回太平洋的西岸,上海以东数百海里的海面上,华联与日本的海战已经进入尾声。
    现在是1940年的2月12日,经过数天的激战,华军第1特混舰队最终是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从战术上来说,华联一方的海军舰队损失微乎其微,仅沉没一艘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舰,其余都是轻伤,只需回到军港内做简单的维修。
    从战略层面来说,华军不仅制止了日本对上海的侵略,保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全,为大后方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平和的局面。更是让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动摇。
    日本第二舰队却几乎是全军尽墨,损失航空母舰3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12艘,舰载机125架,辅助舰19艘。
    自第三舰队在上海被战略轰炸机歼灭以来,日本失去了第二支舰队,凭着他们国内的工业能力,日本海军很可能要到1941年8月才能恢复战力。
    中国海域的大海战硝烟散尽,但它引起人们持久关注。不少军事专家对此战役研究不断,他们认为,这次海战为人类海战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不光是在海洋战争中,中国第一次阻止了日军前进的脚步,更重要,它开创了人类海战新纪元。
    发生在这个海域内的航空母舰作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双方视距之外作战,双方临战指挥员都在看不到对方军舰的情况下,任凭舰载机去攻击远距离目标。
    它完全改变了有史以来,特别是现代海军诞生以来的海上作战样式。它宣告了制海权依赖巨舰大炮时代的结束,还召示制空权和制海权密不可分。
    在过去的海洋战争开始时,海军中的大炮巨舰主义盛行,谁也没有意料新的海战样式将会出现。就连华联海军内部,兴建大型超级战列舰的呼声也是一直不断,就连两任元首都难以有效压制。
    大家仍目不转睛地盯着威力巨大的战列舰,期待它巨炮的怒吼来一锤定音,决定胜负。但华联却没有发展超级战列舰的资本,因为列强一直在旁边进行封锁和监视,而且单纯以海军的训练情况来说,即使造出了战列舰,也无法与日本海军匹敌。
    这也正是日本人发动海上作战的目的,妄图与海军来在中国再次打开局面。迫不得已之下,华联海军只好依赖航母进行海战,这本属无奈之举促使旧海战思维得到革新。
    就是在这次海战中的那些航母上,仍可看到依赖舰炮取胜的思想体现,比如“金蛟”号航母上的大炮数量和威力就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
    但是,虽然参战双方的航母及军舰上都大炮林立,可全都沉默着,未发一炮,海战就结束了。特别是航空母舰上大炮,绝大部分都成了摆设而且还是累赘。
    日本人一开始就拥有了强大的战列舰和舰种齐全的舰队,不必像中国海军那样除了航空母舰别无选择。他们还有引以为自豪的先辈们甲午海战、对马海战中辉煌胜利的荣誉及海战经验。
    他们不会意识到巨舰大炮的落伍及航母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海战中,世界也将不断看到日本人盲目的骄横和守旧的自信,仍依赖巨舰大炮和轻视航母的作用将品尝到的苦果。
    这场史无前例的海大战使所有人都认识到:威力再大的火炮,射程不过20英里,而航程再近的舰载机作战半径也达数百英里。这样,军舰上的大炮还有什么机会发射炮弹呢?
    航空母舰之间的海战说明,开炮已成为不可能。
    更何况,还有导弹这种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强大武器,已经在华联强大的电子工艺能力支持下,悄然登上了战争之王的宝座。
    在工业时代,技术和产能才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为关键的因素,缺少这两点作为基础的国家,就只能是任人宰割。
    而因为钟泱的介入,中国在科技方面已经开始逐渐取得领先的地位,现在唯一欠缺的是产能问题。而产能不仅和生产模式有关,更与中国国内的产业工人基数直接相关,华联现在最为紧缺的,就是合格的技术工人。
    这一点的差距并不大,但有的时候这一点点的差距长达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功夫去追赶的。自1919年年末,钟泱就慢慢从南沙起步,在东南沿海这里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去建设自己的各种体系,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显现出科技给他带来的各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