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二百七十七章选择战争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百七十七章选择战争
    走廊拐角宽敞的客厅中央,一个身材壮实的男子安静地坐在长沙上。钟泱刚刚从走廊尽头出现,他也缓缓转过身,将隐藏的面孔完全展露在充满疑问的目光注视下。
    距离参观柳州重工业开发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周,记者招待会的规模也很庞大,许多的外国记者也都特意赶来,对于在这里正在兴起的这个新型重工业基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
    列强的目光,开始正视着华联的存在,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思索华联的继续发展将为中国的局势带来怎样的变动。甚至很有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未来的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态势。
    房间里的摆设非常简单:两只紧靠墙壁摆放的壁橱,一个配有四张椅子的红木方几,橱柜的格当中摆着一些做工精致的瓷器。
    陈炯明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这些价值不菲的古董,有一些他认识,但大多数都只是听说过而没有实际见到过。在这里,他总算是得以大饱眼福,同时也在感慨着钟泱的富有和权势的惊人。
    屋子中间最宽敞的部分,则被一条昂贵宽大的真皮沙牢牢占据着,地板上,还铺有厚厚的,图案复杂、色彩鲜艳,给皮肤以最柔软舒适触感的阿拉伯长羊绒毯。
    两人就这么在沙上的正前方,墙壁表面镶嵌着一台长度大约为三十吋左右的巨大立体屏幕。几条黑色电线将屏幕和摆在旁边立柜上的DV播放器连接起来,液晶显示器里面播放着一些有关军工生产的画面。
    钟泱身体右侧的茶几上放着刚刚按下暂停键的遥控器,还有一杯显然是加过冰块的可乐,还有一包掉落在桌面和地板上,散出浓郁奶油香味儿的糕点。
    陈炯明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版面上用苍劲的笔力写着“天下”二字,是一家由解明宏开设的报馆,对于华联内部的新闻事务,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钟先生,让一个英国记者这么报道我们自己的军工企业,这样做合适嘛?”陈炯明一脸浓重的身材,穿着合身的汉服,显得光明磊落,让人一见之下,好感顿生。
    而坐在他对面的钟泱,同样也是一身做工细致的汉族常服,颜色素白,衣领和袖口带着玄色,上面用金线绣着神秘玄奥的纹饰。面对着陈炯明的问话,那章看起来还很年轻的脸庞,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竞存先生,示强和示弱,同样都是政治手段。我们必须要让一些人,明白到华军现在的实力,哪怕是因此而暴露一些秘密,也在所不惜。”
    外面的空气,带着潮湿的海风,整个东南沿海一带都是热浪滚滚。而在春草堂这里,静谧的凉殿却显得清凉舒适。
    古代的中国技术,当真是让人心生赞叹,这是智慧和技巧的凝聚,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这凉殿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不仅如此,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设着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降温效果之好犹如进入冬天。
    炎炎夏日,在这样清爽舒适的环境之中,与文人雅士倾谈时局,这是何等的快意。
    艾尔这个来自英国的记者,正在苦学中文,在柳州的军工厂那里呆了半个多月,让他开始迫切的想要学习中文。因为许多交流,单靠翻译是很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他作为记者的工作需要。
    第一篇报导,就在中国大地惊起了一片声浪,特别是还驻扎在江西、湖南和福建的**军势力。对于华军的军工生产能力,大跌眼镜,甚至是远在满蒙地区的日本驻军,也开始向国内频繁的去电。
    在装甲车辆的设计和生产上,单单是天下日报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就已经赶上了欧洲的先进水平。而在陆军的建设上,号称东亚第一强国的日本,已经大为落后。
    还在崇尚这肉弹冲锋战术,装甲车辆极其缺乏的日本陆军,让日本国内一些有着远见的军事将领,感到了忧心忡忡。
    放下了手中的报纸,对于液晶电视屏幕内正在播放着的绝密资料,陈炯明充耳不闻。他只是慎重的提醒着钟泱:“以我们目前的整体实力,还不足以挑衅任何一个列强国家,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
    “我知道,单凭你手上看到的这些,当然不够。只有等你正式入会之后,一些封锁的信息才会对你公开,到时候你将明白我们的底气在哪里。”
    钟泱的眸光之中闪耀着自信的光,对方所担心的事情,他自是明白不过。哪怕是在武器质量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胜,但如果触怒了这个疯狂的国家,那么华联将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可怕报复。
    按照派往日本的情报间谍传回来的资料分析,周华认为目前日本的实力还处于龟缩阶段。政友会主政下的日本,虽然依旧露着贪婪的獠牙,但是本质上还是倾向于经济建设以及休养生息。
    甲午海战之后造成的国力消耗,至今还未完全恢复,更何况即将到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悄然于日本本土登陆。
    日本全国共有常备军14个师团,20余万人。这甚至还是不满编的军队,满编制应为30万人。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只能勉强维持这支规模并不大的武装力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同时期军队总数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党中央军规模的二分之一。
    而华联自己,在册的军队数量也就是二十一万五千余人,与目前的日本一样。在陆军编制上,华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给养,全面凌驾于日本国内任何一个精锐师团。
    不过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因为两者的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
    大正时期是日本一个和平发展时期,日本只保持了较少的军力,大部分财力都用来发展和还债上了,但无论如何日本保留的常备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和**军那几百万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就是华军自己,真正参加过实战的老兵,也都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军事战争可不是单纯的堆砌装备就能取胜,军心士气、战略战术、兵员素质、武器给养,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潜力因素。
    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日本很快就可以开动战争机器进行动员,短时间动员和装备上百万军队根本没有问题。当然,资源缺乏是肯定的,但短时间内占领东三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与之相比,目前的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大军阀几乎都处于动员状态,军事力量表面上超过日本那是肯定的,但实际可挖掘的战争潜力基本上就等于零了,实力都在台面上摆着的。
    在海军建设上,华联自己的舰队还与对方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拥有着反舰导弹这样强力的武器装备,钟泱也不愿意拿整个华联的未来,去和必然要步入疯狂与毁灭的日本怄气。
    导弹的出现,必然引来所有人的觊觎,将会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所有列强国家的众矢之的,为了获取这个技术,这些贪婪的帝国主义政权,会毫不犹豫的向中国发起攻击。
    哪怕不是直接干预,在境内扶植一些军阀势力,就足以让华联陷入困境。因此不到必要的时刻,钟泱不愿意冒这样的危险。他必须等待那场波及全世界的超级战争,因为到了那时,疯狂的战乱足以掩埋许多秘密。
    占据着中国的东南一隅,华联拥有着优厚的地理环境,比起四战之地的中原,更能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
    无论是谁,都必须先拥有稳固的大后方,一个能够安稳发展的根据地,这样的政权才能够稳固。连绵大战,持续不断的与别人血拼,只会断送自己的未来。
    在历史上,姜瑞元就是一个悲剧,无论那些无知的红fen们有着多少侮辱和谩骂的话,**军的确是因为和日本大战消耗掉了自己的元气,最终饮恨而败,被一群泥腿子夺取了天下。
    而在这片时空,钟泱比起姜瑞元,运气要好得多。拥有着智能工厂,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而不必像姜瑞元一般,只能选择回到老家,去找熟人帮忙。
    金陵虽好,有着成王的基业,但既要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陆地上又是三面受敌,实在是没有一个安稳的后方为前线输血。
    华联的日子,就这么在安逸的环境之中慢慢渡过,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已经告一段落,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资本商人,个个喜笑颜开,这些都是可以几乎无偿使用两年的人力资源,将为一些工艺简单的产品生产厂,创造出难以计数的财富。
    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前进,历史上的大萧条,这个市场经济自己挖掘的坟墓,正在葬送这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古文会如今已经纯化管理,不再是复合型会议的主办方,而仅仅针对关键性的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大方略的利益分配进行商议。
    在一般的时候,会员们会根据各自的需要,出席独立召开的专门性会议。而不是如同过去的模式,无论何事,都由全体会员参与旁听,并且做出决策。
    愈来愈复杂的组织机构,使得在过去看来相当高效的办法,已然不再适用。一些组织中的核心会员,也在构设自己的协会机构,招收这更多的附庸,组建属于自己的联合性势力。
    华联贸易协会,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贸易组织,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保障自己会员的利益。在这个协会里面,甚至有着华联官方派出的常驻性官员,负责处理一些涉及政治的贸易摩擦。
    象征着丰收和喜悦的金秋十月,并没有为在做的资本商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与还没有完全消退的炎热气候一样,这里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闷,许多人都在擦拭着额头上不断冒出的汗水。
    站在台上,一身华服的古月军正在大声朗诵着他拿在手中的经济报告书。其中内容,让人相当的悲观,连续几年的消费热潮,如今正在不断消退。作为掌握着龙腾、中天这两个大型基金组织的他,在经济上有着极大的发言权。
    宽大的圆形会议厅,容纳着将近一千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商人,看着他们身上的穿着,清一色的汉族华服,就可以得知他们是华联商业领域的主力军。
    根据龙腾基金会的预估,西方世界即将迎来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量的负债和生产力过剩,以及不断恶化的消费环境,将成为断送整个资本世界的死循环。
    除了少数经济寡头,没有人能够在这场尸骸遍地的经济萧条中独善其身。
    实力雄厚的天宇集团和兴华社,那是相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