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第三百零六章再进攻[2]

汉末独行最新章节目录
   战前,与吴班率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第三次记载,诸葛亮斩杀王双的次年,建兴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诸葛亮传也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诸葛亮在众将中选择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可见此时的陈式已经成长为蜀汉重将。郭淮企图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大军震慑下,不战而退。
    这个时候的陈式,已经是蜀汉中期大将之一。军中地位低于魏延、吴班、高翔。但高于其他人。
    但是他的出现不单单是说这是陈式的成长,也是说明,这是诸葛亮开始正是动用刘玄德留给他的老臣了,而不是那些丞相的那些属官们,这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了,说明诸葛亮终于开始了正式的,完全的开始接手整个西川蜀汉的势力了。
    陈式在蜀汉军中属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中规中矩的基层将校一步步走上来的,即使上级的命令是让他深陷险境或是孤军深入都会毫无疑问的执行,是忠诚士卒的典范,是所有的上级都喜欢的类型,也是必须有的一类人。
    在勇武和智谋方面并没有显出出类拔萃的地方,说明他不是奇才,只是平常军人。是不显眼但不可或缺的人!
    在三国志中陈式早在刘备时代便被起用,在诸葛亮时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将,不过其中并没有记载其被杀一事,或者说其死都没有记载。
    另外说一个题外话,陈式和陈寿那是一丁点的关系没有,不要人云亦云!
    陈寿父亲早亡,且当年陈寿父亲为马谡参军,在马谡被杀后也同受牵连受罚,陈式之后在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被委以重任,可见与前者有悖,而且古人讲究为长者讳,如果陈寿是陈式之子,不可能在《三国志》里直书其名,所以说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陈式之后,说一说这个马岱的出现,关于马岱的记载,这史记上记载的不多。
    建安十六年,马岱追随兄长马超逆战曹操于潼关。九月,马超兵败,马岱随马超退军回到陇上郡县。
    建安十八年九月,马岱随马超投奔汉中依附张鲁。
    建安十九年,张鲁家将杨白等人害怕马超才能,要迫害他。马岱随马超奔往蜀,刘备派人迎接马超军。马岱随马超围攻成都,刘璋惧怕马超,不到十天就投降了。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了以后,魏延、杨仪争权,马岱奉杨仪命率军斩杀魏延。
    建兴十三年,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
    对于这个人的记载就是这些,关于建兴十二年之前,马超病故之后,他基本就没有任何的记载,可是他绝对是诸葛亮麾下的一员悍将。
    因为建兴十二年,他斩杀魏延,说明他当初非但在军中,而且还是军中的猛将,否则不会和魏延离得这般近,之后建兴十三年,平北将军和陈仓侯的爵位,也是靠着战功才能够得到的。
    非军功无法封侯,这是大汉的规矩,而刘玄德继承的是大汉的衣钵,那么同样的他也应该是要继承那无军功不可封侯的,所以说这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他马岱绝对是在他麾下的。
    不过马岱的身份毕竟是特殊的。
    马超临死之前给刘玄德留下了一封遗书,很惨的一封遗书。
    “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马超当时已经算是家破人亡了,所以将最后的弟弟马岱送到了蜀汉,希望用自己的死,换掉自己的威望,而马岱作为马家之人,虽然比不上神威天将军马超那么的在羌氐之人那里威望这般的重,但也算是有些名望的。
    所以说,马岱被重用,这说明了他逐渐被诸葛亮所接受,而接受马岱,也是诸葛亮的一次改变,和他的行军风格一样,开始转变了。
    在陈仓兵败之前,他出兵多用他自己的丞相府属官,而蜀汉刘玄德留下的那些老将很多都是不敢用,也不能用,毕竟他的威望不够。
    但是到了建兴七年,诸葛亮开始攻打雍州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威望已经变得足够了,而且也敢于用人了,或许这和赵云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了这一点,虽然找不到什么证据,但是作者会写。
    同时,诸葛亮使用马岱,也算是给了魏延和吴懿等人的一个准备,他之所以敢用马岱,就是告诉这些老将,他诸葛亮不是一个不用老将的人。
    而且马岱因为马超的原因,他的身份也被蜀汉很多人所忌惮。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马超很是忠臣良将,但是在《三国志》里面,那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吕布,比吕布还吕布。
    汉建安元年,马超的老爸爸马腾和西北军阀韩遂因为部下一些小摩擦导致原本称兄道弟的两人互相攻杀。
    马超年轻时就已经有了“健勇”之称,随马腾与韩遂的战斗中与韩遂部将阎行相战,阎行袭击马超,矛被马超折断,阎行用断矛差点伤到马超的脖子杀死马超。
    等到了三辅叛乱之时,马超已经可以统兵了,并且亲自率军攻破苏氏坞堡,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
    建安七年,袁尚部将高干和郭援联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进攻河东掠取关中,司隶校尉钟繇,写信给马腾、韩遂,陈述其中利弊关系,又派张既、傅干等人去劝说,请求马腾、韩遂出兵援助。
    马腾派马超率领万余人进入关中援助钟繇,朝廷任命马超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伐郭援、高干等。郭援在率大军渡过汾河时,马超率领自己的军队在郭援渡河过一半的时候截杀。
    作战过程中,马超的脚部中箭受伤,但马超没有退缩,用布裹住受伤的脚,继续率军作战,大破敌军,马超部将庞德亲手将郭援斩杀,随后高干和单于呼厨泉投降。
    (《三国志·马超传》: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
    曹操担任丞相时,曾想招揽马超入朝为官,但马超没有前去赴任。讨伐郭媛后曹操借汉献帝诏拜封马超为徐州刺史,但马超依旧没去赴任。曹操改封马超为谏议大夫,徐州刺史的位置朝廷给了臧霸。
    (《典略》曰: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
    这一下子,曹孟德给自己找了两个大麻烦,并且真真正正的祸及子孙了。
    马孟起没有来到他的身边,最后出现了问题,臧霸去了徐州,直接就来了一个国中之国。
    建安十三年,马超的父亲马腾在张既的劝说(忽悠)下入朝为官,被任为卫尉。
    马超的两个弟弟马休,马铁也被封奉车都尉、骑都尉。
    但是只有马超这个家伙看的明白,选择了留守凉州,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统领马腾的部队,割据原来马家势力所在的“三辅”,依旧屯兵于槐里。
    (《典略》:十三年,征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太长了,掐头去尾!)
    建安十五年,周瑜跟孙权提出攻占两川联合马超围攻曹操,但计策未实施就病逝了,若非如此,恐怕这天下还真未必不能重新来一次。
    (这是真的,而且还是三角恋,周瑜看上了马超,马超看上了刘璋,刘璋....啊呸!
    《益州耆旧传》: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璋从其言,乃拒绝之。
    《三国志·周瑜传》: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率领军队出河东,试图经过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进攻汉中张鲁,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都怀疑曹操要攻打吞并凉州。
    马超更是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于是联合关中诸将张横、梁兴、安定的杨秋、河东的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万人马起兵反曹,期间马超曾试图拉拢刘雄鸣这种山贼势力,但遭到拒绝,被马超率兵击破,投靠了曹操。
    (《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
    马超为了拉拢韩遂,甚至对韩遂说:“如今,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
    (这也是真的,虽然没有和吕布一样认干爹,不过也没有客气。
    《三国志·张既传》裴注《典略》:马超等结反谋,举约为都督。及约还,超谓约曰:“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行谏约,不欲令与超合。约谓行曰:“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乃东诣华阴。)
    咱也不知道当初马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爹知道了是怎么想的,会不会被气死在床上。
    于是关中联军推举韩遂为都督,屯聚于渭河、潼关,建列营寨。曹操派遣曹仁等前往拒守,因为忌惮精悍的关西兵,曹操下令让诸将坚壁固守,不要正面进攻,等待自己亲自率领大军的支援,可见马超和韩遂合作之后的威力。
    七月,曹操率领中原大军亲自西征,与马超联军在潼关夹关对峙。曹操军驻扎在蒲阪,想要西行渡河,马超听说后对韩遂说:“可以在渭河北岸据守,不到二十天,河东粮食用尽,敌军便自行撤军了。”
    但是被韩遂的“半渡击之”的计谋代替。曹操后来听闻了马超的计策后,感叹:“马超小儿不死的话,我恐怕连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八月,曹操从潼关北渡黄河,派遣徐晃、朱灵等率领四千人夜渡蒲阪津,马超知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