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第三百零二章战事起(二)[2]

汉末独行最新章节目录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挥魏军大破吴军,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在寻阳击败了其他东吴军队,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这才保住了曹魏南疆的脸面。
    (《晋书·宣帝纪》: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当然,在江东吴国的十二月,诸葛瑾,也就是开始了升官发财,成为了吴国的骠骑将军。
    (在这里,不得不说,这就是江东要翻脸的前奏了,这一段在《三国志》上面的记载也是十分明确的。
    《三国志》记载:权别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
    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闲人骨肉,以为酷耳。
    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务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宁是兴隆之渐邪!
    闻任陈长文、曹子丹辈,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张耳、陈余,非不敦睦,至于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
    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
    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
    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子瑜,卿但侧耳听之,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权称尊号,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然后曹叡在黄初七年十月的时候,自己的亲生儿子,刚刚成为清河王的曹冏病逝了。
    自己的儿子什么模样自己不知道么,平素里壮的和一个小牛犊子一样,最是虎头虎脑的让自己喜欢,可是子啊封了清河王之后,就死了。
    这是在干什么,这是想干什么,他突然想到了几个人,自己的那几个兄弟。
    死在了黄初四年的,赞哀王曹协,清河悼王曹贡,广平哀王曹俨还有那个差点就成为了曹魏皇帝的,死在了额黄初六年的东武阳怀王曹鉴。
    这些,都是怎么死得,他曹叡比谁都清楚,或许在黄初四年的时候,自己也该死了,或许在黄初六年的时候,自己也该死了,是某个对不起自己母亲的女人,为了让她自己心安,为了让在父王觉得她是个什么好东西,才将自己保了下来。
    终于在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晋升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大人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这些人要么是支持自己的,要么是必须支持自己的,给了他们好处,顺带拉了一把曹真,也算是能够让他对这些人有了一个交代了。
    曹叡本来是想要在自己更改了年号之后,正式册封他们这些的,但是看这个样子,他们似乎,不是很同意这种做法的。
    但是哪怕是如此,他似乎还是得不到承认。
    江东事情好不容易结束了,司马懿震慑住了江东,诸葛孔明正是在汉中屯驻兵马,这一下子让中原都变得有些难看了起来,为了不再西边出现什么问题。
    曹叡只能让曹真回到雍凉去解决凉州的问题,然后同时防范汉中的诸葛亮。
    同时江东和汉中的事情,也算是让曹叡明白了一件事情,当初自己的父亲让这群大将常年领兵在外,并非是任用自家亲将,使用亲信之人,而是因为不得不如此。
    此时他想要人尽其用,结果就让司马仲达开始了尾大不掉之势力,对于这件事情,曹叡说不后悔是假的,哪怕司马懿这厮在自己登上皇位的这件事情上,他是出力极大,曹叡仍然很后悔。
    所以他在荆州再一次平定了之后,选择了将司马懿收回朝堂,虽然没有去掉他的兵权,但是他在筹谋,如何能够换掉荆州大都督。
    但是,在这个关键的似乎,蜀汉大军还没有从汉中动静儿,但是,孟达反了!
    孟达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不是什么秘密了。
    孟达原来就是刘璋的部将,因为自己的好友法正,所以投降了刘玄德,但是当法正死了之后,孟达选择了投降曹氏,这种事情并非不能够理解。
    这就是单纯的靠山倒了而已,孟达也可以解释成,他不想送死!
    而现在,他在曹氏的靠山也倒了!
    孟达在曹氏之中,靠山有三个,恒阶,夏侯尚,曹丕,如今他们三个都不再了,占据正新城这么偌大的地方,孟达不想成为牺牲品,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只不过曹叡没有想到,这厮会是这么快。
    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受到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达且与桓阶和夏侯尚亲善,所以在曹氏,他做的是相当的好。
    (在这一点上门,作为为孟达说个委屈,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反叛刘备,反叛曹氏,这个东西,他没有办法啊。
    孟达和法正交厚,说白了就是孟达的靠山是法正,这一点没有人有意见吧。
    但是法正是什么人?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甚至都有人实在是受不了了,向诸葛亮告发法孝直,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三国志》: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这种人得罪了多少人,可想而知,当法孝直死了之后,并不得刘玄德喜欢的孟达会是什么后果,这也不需要多说,所以孟达当时不投降反叛,那就是赤裸裸的找死了。
    然后再说他投降了曹丕,头像曹丕,这也没有办法。
    《魏略》记载: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
    逆与达书曰:“近日有命,未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
    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当骋能明时,收名传记。今者翻然濯鳞清流,甚相嘉乐,虚心西望,依依若旧,下笔属辞,欢心从之。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於卿,情过於往,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
    文帝又曰:“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阔禁,与世无疑,保官空虚,初无质任。卿来相就,当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缤纷道路,以亲骇疏也。
    若卿欲来相见,且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轻骑来东。”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闻之曰:“吾保其无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
    第一为了拉拢孟达,整个西南之事,他全都交了出去,也就是说,孟达的上庸三郡直接合并成为了新城,而这新城都督,总管内外诸多大小事情的就是他孟达。
    而且孟达也没有让曹丕失望,这七年的时间,孙刘双方就真的对这个家伙没有意见,只不过大家谁都打不进去罢了。
    再说恒阶和夏侯尚,一个荆州牧,主掌荆州军事,说白了就就是孟达的盟友,和他孟达守望相助的存在。
    第二个朋友,也就是靠山恒阶,曹丕的铁杆心腹,这自然不用多说,这么多年为了曹丕也算是出生入死的。
    曹操没有确立世子的时候,他上书建议立曹丕为世子。他认为曹丕年长,品德优秀应该立为世子。
    丁仪的父亲与曹操是挚友,他受到重用。曹操曾经想将女儿,许配给丁仪为妻。因为曹丕的反对而作罢,丁仪心生怨恨。他陷害支持曹丕的毛玠入狱,险些被杀。毛玠在他的帮助下,死里逃生。
    当黄初初年的时候,曹魏正式代汉曹丕登基。曹丕升任他为尚书令,高乡亭侯。他成为总揽政令的最高官员,成为实际的丞相。
    不过这个家伙命不好,第二年重病,然后不就就去世了。
    而恒阶死去之后,孟达还有和他唇齿相依的夏侯尚,结果夏侯尚黄初七年也死了,孟达就只能依靠那位皇帝大人曹丕了,但是谁知道,曹丕在黄初七年五月也死了。
    天地良心的,这个时候的荆州是归在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的手中,他孟达不反,等着司马懿将他收了么,还是指望曹叡和他一样?)
    孟达在太和元年的十二月,终于造反了,而司马懿也得意了。
    新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