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第二百六十六章亲情

汉末独行最新章节目录
   曹丕说完话之后便直接从上面走了出去,丝毫没有和往常一样,等待众臣离开之后再离开。
    众多心思各异的朝臣,看着面前空荡荡的皇位,不由的互相之间对视了一眼,却也没有人敢说些什么,今日的气氛,颇有些不对的感觉。
    其中世家的两尊大人物,颍川陈家的陈群和河内温县司马家的司马懿两个人也是同样的对视了一眼。
    他们两个也是曾经的好朋友了,多少年的交情一度让他们无话不谈,只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两个人慢慢的越走越远,直到现在他们互相对视一眼之后,一个满脸的微笑,一个一脸的严肃。
    两个人谁都没有多说话,互相对视一眼之后便各自起身离开了。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身边的区别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同在尚书台,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这两个说不能说谁压制谁一头,各自自然也都有着各自的亲信同僚。
    陈群作为尚书令,他的身边自然是不缺少那些簇拥着他的官员和显贵。
    其中司徒大人华歆、司空大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四个人虽然神态各自不同,但是他们围绕在陈群身边的这个动作倒是大同小异!
    另外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几人虽然没有和陈群表露的多么亲近,但是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围着陈群前行。
    在后面的那都是一群无足轻重的官吏了,陈群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是知道他们投靠自己,或者说投靠自己身后的势力而已!
    有这么多人围绕的陈群,可以说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朝中第一人了,其他的暂且不说,就是这身边的这些人手,几乎就是大半个朝堂的各方势力!
    这些年虽然曹丕不断的提拔孔家的地位,不断的让太学生进入朝堂,但是通过九品中正制来到朝中的那也是丝毫不少!
    尤其是当他将司空王朗拉入自己麾下的那个时候,他的权势更是达到了巅峰!
    别人看待司空王朗,不过就是一个年迈并且德高望重的老人罢了!
    但是陈群的眼中不一样!
    这个老人可是他们曹魏的首任大中正!
    一个人掐住了整个曹魏想要晋升的官员的脖梗子,只要有了他,自己才能睡得安稳!
    (王朗是不是曹魏的大中正,这一点作者没有办法拿出证据来,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推广有些坑,所以关于它的记载很多史书都不敢详细记录!
    现在我们知道的,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几件事情都有…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然后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都已经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类似表格的东西,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九个大中正官,在朝中任职,德高望重,还要被天下认可。
    这两个条件之下,很多人就会被筛下去,然后世家之间就开始了各种竞争!
    不要总觉得这九品中正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人”。
    若是九品中正制就真的这么简单,他也不会存在这么多年。
    这玩意本来就是曹操想出来的,想要最后借助这个东西将已经联合在一起的世家弄得分崩离析起来。
    只不过他没有耗过陈群,或许陈群也知道这种东西拿出来,他们时间会面临着什么,所以哪怕已经都做好了的东西,他仍然会死死地摁在自己的手里。
    这种东西在一个昏君蠢贼的手里头,那就是祸国殃民的祸害。
    但如果在曹操这种狡猾无比的奸雄手中,谁祸害谁那还真不一定呢!
    就说这九品中正制的两大项,第一个是需要九个大中正!
    这猛地一听,九个大中正,数目不算少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天下世家何止千万,便是那些有名有姓的家族恐怕也是有着成百上千之多!
    而且这个数非常好,当初曹操无奈一下向世家屈服之后,将天下十三州并一部改为了古时候的九州之地!
    幽州,并州,凉州这种压根就没有什么世家力量所在的地方直接就给划给旁边了。
    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方便世家统治,雍州有着很多世家豪族,这一点不用多怀疑,若是雍涼二州分开,雍州的世家除非跳出这个圈子之外,否则他只能在雍州里面呆着,他去不了凉州!
    而合并之后就不同了,冀州可以说是世家最多的地方,他们很多势力不强的家族在冀州里面生活并不容易!
    合并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做了,他们可以趁机将自己的势力放到幽州和并州这种地方。
    这就是曹丕为什么一定要将幽州,并州还有凉州再次分出去的原因!
    若是不能保证三个边疆都是自己的人手,那他简直就可以遗臭万年了!
    而曹丕在将十三州分开以后,也就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的时候,天下似乎都炸锅了。
    大汉十三州,除了刘玄德所在的益州西川之地,孙权所在的交州和扬州,以及一直风雨不断的荆州之外,天下在曹魏手中的也正好是九个州郡!
    那个时候大家都讲究一个同乡情谊,说具体点就是上面儿有同乡,大家好办事儿罢了!
    所以说九个州郡对应九个大中正,这不就是在暗示他们挣抢么!
    而且这九个州郡哪里有能够一样,就拿豫州来说!
    豫州有个地方叫做颖川郡,当初曹操麾下的谋臣,绝大多数都是颖川之人。
    而且颖川的世家那也是相当多的,不单单是世家,还是很厉害的那种世家!
    荀氏八龙的荀家,陈家老太爷亲手创立的陈家,钟繇所在的钟家。
    杜家和郭家也算得上是数得上号的大世家等等了!
    这么多的世家,他们的实力和竞争那也是可想而知!
    所以说,单单一个颍川郡便有数个家族可以竞争一个大中正的位置,之后更是还有其他的地方,都是符合要求的。
    也就是说,一个豫州就能够出任九个大中正还绰绰有余,可是与之相反的,幽州,并州,凉州这三个州,在曹孟德的时期就被取缔了。
    这么多年根本就没有多少纯粹的本土人士出现在朝廷中枢之中,并州好歹有一个梁习和张辽,但是张辽压根就没有让他回去过,梁习也被人一脚给踹回了并州去。
    至于凉州,本来还有张既和成公英两个人,但是张既成为凉州刺史之后就被留下了,成公英则是死在了西征的路上,三个边疆州郡竟然挑不出本土人选来。
    这样一来,曹丕麾下的九个州郡只有六个能够选出来,六个选出来的大中正还要互相分配,其中幽州,并州,凉州还不可能就那么的认可了这件事情,想想明朝的南北不同卷。
    这种同乡情谊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了,选拔贤良最先选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同乡,这一点包括科举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九个大中正官直接让中原九州的世家乱套了。
    也让曹丕找到了机会能够顺势而起,黄初前三年的风光,曹丕能够做到那么多的事情,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这么简单,他是靠着各种手段才从世家争夺到这么好的机会的。
    只不过他低估了世家统一的速度罢了,在黄初四年应该就是所有世家争权夺利完毕,暂时打成了第一步统一的局面,也是趁着曹丕外出做到了让他难以接受的那一步,扳回了一局。
    当然也有可能是曹丕自己玩脱了的原因,那么当初能够做到九个大中正的人选都是有什么人。
    三公之中毋庸置疑,这里的三公说的是最原始的三公,太尉贾诩代表的是凉州的势力,这也是后面的世家说什么也要将钟繇顶上去,将贾诩给替换下来。
    在黄初前三年的时间,凉州太多的人被曹丕给征召了起来,除了张既,苏则等人之外,凉州当时应该是第一次达到了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郝昭和魏平出身雍州,却是在凉州达到了将军级别。
    除去这两个人之外,毌丘一家也站了起来,毌丘兴从武威太守成为了中央大员,其子毌丘俭更是最后成为了曹魏的戍边大将。
    郭氏一门也算是从凉州走了出来,虽然说托了他们家女儿的福气吧。
    之后凉州的胡遵等人也是一点点被带了起来,张既在外,贾诩在内,将凉州的精锐人才输送到了曹丕的身边和面前,也算是让凉州站起来了。
    反观幽州和并州就不一样了,并州到最后都没有哪一个大员为了自己的家乡站了起来,其中贾逵和温恢两个人本来应该是有机会的,但是两个人都是被人弄到了外放,虽然自己做到了一州刺史,但是并州却是荒废了。
    最后的幽州,是被王雄和程喜等人所掌控,让幽州之人不得上位,包括田豫,杜恕等名臣都是在幽州折了戟,也是后面边疆大乱的根源了。
    所以这般说下来,凉州因为有着贾诩的缘故,让凉州站起来了,之后还有资格成为中正官的,王朗和华歆两个同为三公之人,这两个也不是出了名的豪门世家,也是能够让曹丕放心的两个人。
    之后就是陈群这个世家魁首了,有陈群存在,豫州绝对是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出现的,至于蒋济董昭和司马懿等人,他们终归还是差了一些,在黄初四年之后,他们能不能冲上来不知道,但是黄初四年之前,他们应该是没有资格担任曹魏的大中正的。
    另外说华歆能够担任大中正也不是因为华歆是曹魏的司徒大人,而是因为史书上关于选官他是有着话语权的。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
    而华歆的想法确实不同,他是认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
    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
    这段话出自曹丕上位初期,《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