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落日圆》二百四十二、东京留守及两件宝贝

长歌落日圆最新章节目录
   事情到了这一步,赵恒无可奈何,只得答应留下来。令李继隆解散行宫外面的御林军,让大臣们都回去了。
    这一场变故令赵恒心惊肉跳,好半天回不过神来,在宫中发呆了好半天,才想起要派人回京,接任东京留守之职。
    他思考再三,对王应昌说:“去把王旦叫来。”
    不一会儿,王旦到了。
    赵恒说:“王卿家,雍王不幸暴疾逝世,京城无人主事,卿回京师接替雍王,留守京师吧。”
    王旦说:“如此重任,臣怕担当不起。”
    赵恒说:“朕信任你。”
    王旦说:“皇上信任,臣感激不尽,但兹事体大,请皇上宣寇准前来,臣有事要奏。”
    赵恒问:“王卿家究竟有什么事,要当着寇准的面才说?”
    王旦说:“只有寇准在场,臣才能说出来。”
    赵恒只好传召寇准。
    寇准来后,赵恒说:“好了,王卿家,有什么事,你就说吧。”
    王旦跪下来,说:“皇上,如果十日内没有捷报,臣该如何处置?”
    赵恒,寇准都暗暗惊诧,这是他们都没有考虑的事情,王旦的问话就是提醒他们:万一兵败,怎么办?国家将何去何从?
    赵恒半天默不作声,寇准也不敢说什么。虽然他们都不愿意提及此事,但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好久,赵恒才说:“立皇太子。”
    王旦松了一口气,说:“皇上圣明,臣明白了?”
    寇准说:“王大人,你知道皇上立皇太子的意思吗?”
    王旦说:“臣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臣保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臣一定让大宋不倒,赵家江山不倒。”
    赵恒拉起王旦说:“王卿家,朕把京师托付给你,皇子托付给你,你一定要给朕看好了。”
    王旦流涕道:“谢谢,皇上的信任,王旦竭尽全力,保证京师的安稳,等候皇上凯旋。”
    赵恒说:“朕相信你。”
    寇准也说:“王大人,我也相信你。”
    王旦说:“皇上,臣临别之时,还有一个请求。”
    赵恒说:“你说。”
    王旦说:“请皇上幸北城,将士们都期盼着皇上。”
    赵恒皱了皱眉头说:“朕知道了。”
    王旦和寇准相互看了一眼。王旦说:“前天,臣巡视河防,告诉军民,皇上要去巡视,群情振奋,都想见皇上一面。”
    赵恒说:“是吗?朕明天就去看他们。”
    王旦说:“那臣就替他们谢谢皇上了。”
    寇准说:“有一件事,还请王大人要注意,雍王之死一定要保密。”
    王旦说:“这个自然。”
    赵恒说:“好,王卿家回去收拾一下,快点回去吧。”
    王旦辞别了赵恒和寇准,连夜回汴梁去了。
    但赵恒心里仍旧想着汴京,好不容易有回去的机会,就这么被群臣搅乱了。更没想到他们竟敢动用兵马,简直是太胆大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澶州危险,但都逼着他留下来。留下来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只有留下来,与契丹人决一死战,要么被他们杀死,要么击退他们。
    但一想到击退他们,赵恒的底气就泄露了。他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支军队,从历次的交锋来看,宋军有几回取得胜利?这次又能怎样呢?原来还指望有援军到来,但现在他们在哪儿?连一个影子也没看见?
    所有人都害怕与契丹人交手,朕又能怎么样呢?
    他又想起刚才王旦问的“十日没有捷报”该怎么办?他说出所有人的顾虑,看出了澶州的凶险。
    赵恒想起寇准当时听到这句话的脸色,惨白惨白的,显然,他也知道危险所在,可是,他为什么还坚持在澶州不走呢?
    赵恒不禁又想起那次落下的一颗流星,司天说:要死一位大臣。看来司天说的没错,雍王死了。但那日食又说明呢?司天说主敌人不战而退,这不是胡说八道?契丹人于我军已经对阵好几回了,仗还在打,怎么说不战而退呢?那么那日食究竟预示着什么?赵恒不敢想下去了。
    继而,他又想起雍王的死,想起王旦回京会干些什么?“十日没有捷报”,立皇太子。他真会立皇太子吗?
    “为什么就十日?”
    “十日之内能破敌吗?”
    赵恒看不到希望,他似乎只希望十日,能保住澶州,就可以了。但到时万一立了皇太子,怎么办?
    不行,得派人回汴梁盯着王旦。
    赵恒于是派人回京师,令他们每天来行宫向他回报京师的情况。
    所以,第二天晚上,赵恒就得到情报:王旦一回到京师就进入宫中,封锁了所有的宫门,一律人等不得出人,所用物资一概由专人送入。雍王府尤其严格,上至王妃下至佣人,只能呆在府中,禁止喧哗,禁止传播雍王病故的消息。汴梁城只加了守卫,居民日常生活如故。
    王旦回去的当天,又去拜见了在京的诸位亲王,申饬了皇上的诏令,诸王也很听从命令,都呆在府里不敢出来。
    王旦忙完宫中之事,就去见毕士安了。
    赵恒说:“王旦真是很会办事,朕无忧矣。”
    过了一会儿,赵恒又问:“王旦见过皇子没有?”
    “没有,王旦只见过皇后。”
    赵恒叹道:“王旦还是稳重沉着,有大局的。”
    “是啊,皇上,王大人确实能力出众,可以调和各方人情,别的不说,就是京师里的各个王爷,哪个不是飞扬跋扈——不,哪个不是性情古怪,都是难伺候的主,但是,王旦能让他们遵守命令,安然呆在府里。”
    赵恒说:“是啊,对这些亲王,朕有时都拿他们没办法,王旦却让他们服服帖帖的,真是了不起。”
    “皇上这回放心了吧,京师安宁,皇上就安宁了。”
    赵恒笑道:“说的没错,出门在外的人都希望有一个安宁的家,那是自己最惦记的地方。”
    王旦拜访毕士安之后,回到家里,家里人都吃了一惊,问他怎么回来了?
    王旦什么也没说进入内室静坐,许久,才出出来。
    家人问老爷不在澶州伺候皇上,为什么忽然回来了?
    王旦什么也不说,只是告诫家里人,尽量少出门,不要到王公贵族家里去。说罢,去了枢密院衙署。自此,就在衙署里住下来,每天,派出密使向赵恒报告京师的情况。
    王旦深知这时候,汴梁城最需要安稳,不仅皇上需要安稳,汴梁的人民更需要安稳,所以,虽然他暗中加派了汴梁的守卫,但他的保密做得非常好,市民们虽然隐约听说雍王病故,曾一度陷入了恐慌之中,但他一回来,这些传闻就渐渐地消失了,相反,人们得知王旦回到京师,人心反而安定下来。
    有人偷偷地来到枢密院,及至看到王旦在枢密院里,都高兴的不得了,说:“汴梁城有王相公在,无忧了。”
    三街六市,酒肆茶坊,勾栏客栈,一切照常营业,安然如故。
    赵恒总算放下心来,家不仅仅是身体的归宿,也是心灵的停泊之所。现在他迫切想回到这个地方,必须尽快地回到那里去。
    这时候,赵恒就像流浪的游子需要家的温暖一样,他已经等不及了。他把王继英叫来,问他和谈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当王继英告诉他,自从曹利用回来之后,就再没有与契丹人接触了。他不禁恼怒道:“为什么没有接触?”
    王继英说曹利用还没有等到旨意。
    赵恒皱了皱眉头说:“还等什么旨意?朕不是告诉他,什么都可以谈?难道非要朕告诉他怎么去跟契丹人谈吗?那朕要他做什么?朕自己去契丹大营好了。”
    王继英说:“可是,皇上,契丹人现在要价太高,我们不能答应他们呀。”
    赵恒说:“他们想要什么?”
    王继英说:“还是要我们的关南之地。”
    赵恒沉默了,对于这片土地,赵恒是不能给的,他的父亲咽气之时,拉着他的手,叮嘱说:“关南之地,是我历经数代人苦心经营打造出来的军事重镇,切不可丢失,一旦丢失,就如后晋丢失燕云十六州一样,再无险要可守,契丹人可以长驱直入,是要亡国的。”
    赵恒自然知道关南之地的重要性,所以,在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让步,唯独这里不能让步。
    赵恒恼怒道:“他们为什么盯着关南之地不放呢?”
    王继英说:“这里有一个故事。”
    赵恒说:“什么故事?”
    王继英说:“关南之地是在契丹皇太后的父亲手里丢失的,所以,契丹皇太后把收复关南之地作为她的出征目标,就是想挽回她父亲的颜面,实现她父亲的心愿。”
    赵恒说:“怎么这么巧?先帝临终之际,叮嘱朕一定要守好这块土地,决不能丢失,这可怎么办?”
    王继英说:“关南之地当然不能给他们,那是我国的要冲,太祖,太宗经营了数十年,构成地上地下,陆地,水泊纵横交错的防守要地,坚固不亚于长城,一旦被契丹人占去,大宋江山就只在他们的铁蹄之下了。”
    赵恒沮丧地说:“如此如何是好?”
    王继英说:“为今之计,只有先与他们决一死战,打退他们的进攻,才能打消他们索求关南之地的念头,和谈才能有利于我们。”
    赵恒沉默不语,最后说:“我们如何才能打退契丹人的进攻?”
    王继英说:“现在,将士们求战心情旺盛,只要皇上鼓起他们的士气,必能击退契丹人的进攻。”
    赵恒心里说:“又是老一套。”朝王继英挥了挥手,王继英退下了。
    王继英刚走,冯拯过来求见。
    赵恒问他有什么事?
    冯拯说:“皇上,臣听人说,寇准不想和谈。”
    赵恒惊问:“什么?寇准不想和谈?他为什么不想和谈?”
    “还不是沽名钓誉,妄想立不世之功。”
    “他到底想怎么样?”
    “寇准想利用皇上在这里,号令四方之兵,前来会战,想一举打败契丹人,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恒说:“朕也想打败契丹人,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打得败吗?现在,契丹人围困澶州几十万大军,一筹莫展,如何打败他们?”
    冯拯说:“他这就是拿皇上做赌注,想博得生前身后的美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