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腊肉回来了!》第三卷我的中华五千年第48章巨唐的诗人们

我老腊肉回来了!最新章节目录
   人民日报的这篇长文,直接给祁元,给《隋唐》,给《中华上下五千年》定了调。
    这本书,在官方看来,也是超级牛逼,可以子子孙孙传下去的那种。
    祁元在整个华国的文坛地位,都变得有点奇奇怪怪起来。
    按照道理拉说,写出了《唐诗三千首》的他,足以封神。
    但是这份唐诗来得太陡太突然了,在这一刻,整个华国的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祁元,到底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怪兽来。
    尽管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唐诗三千首,每一首都是经得起时间长河考验的优秀作品。
    ……
    在人民日报官方发文的第二天。
    华国作家协会也发表了长文。
    《巨唐的那些诗人们》。
    《隋唐》这本书,在开元盛世极尽升华之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藩镇割据、宦官乱政、朝臣党政、异族入侵、农民起义……几乎所有的绝症全部来了一遍之后。
    在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情况下——这个朝代,还坚持了152年。
    唐朝基础之雄厚,傲视中外古今。
    而笔者认为,撑起这个朝代的骨血的,便是盛唐气象的诗人们。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王维、刘禹锡、李商隐、杜牧……
    祁元笔下的2000多个唐朝的诗人们,每一个,都是可爱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他们。
    ……
    高适的爷爷,是开国大将高侃。
    但年轻的他对于功名利禄是一点都不是上心的。
    高适这辈子去过三次边塞,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第一次的时候写的。
    他写边塞的风土人情,写边塞的日常生活,写边塞的战争场面。
    他写,“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来讽刺好大喜功的皇帝,腐败轻敌的将领。
    高适落榜之后,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游。
    路上还遇到了李白和杜甫。
    三个人玩得很开心。
    回来之后,高适就做了官。
    但是做官吧,不是那么好做的。
    他既不愿意巴结上司,也不愿意压迫百姓,索性就辞官了。
    在这时,他写了《别董大》两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不久,高适又第三次来到了塞外,想要在这里建功立业。
    直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安史之乱发生了。
    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更是很多人人生的转折点。
    高适也不例外。
    刚开始,高适在守潼关。
    本来是可以守住的,但是唐玄宗命令出关决战。
    于是20万守军直接败掉。
    ……
    官方带领着大家来解读祁元笔下的大唐诗人,读者们,可太喜欢了。
    毕竟整部《隋唐》的主体内容,其实是高屋建瓴的,是自上而下的以政治斗争为主线的宏大叙事。
    而作协官方,能够把诗人这个部分提炼出来,不得不说,是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李白杜甫第一档,中间空一档,才是其他人!”
    “李杜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问题来了,李杜之下的第三人是谁呢?”
    “我爱白居易!”
    “白居易个锤子,这就是个渣男!”
    “我爱元稹!”
    “元稹和白居易这两个货色差不多!”
    “还是边塞诗人们的诗,读起来舒服啊,大气磅礴的!我爱死了!”
    ……
    王昌龄,同样是边塞诗派的代表。
    他年少时期,同龄人都在忙着科举考试,而他,偏要去嵩山当道士。
    当了几年的道士之后,他就去了塞外。
    这时,他写道: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岁的时候,他回到了长安城,参加科举。
    以他的才华,自然是中了进士。
    然后他就来到了国家图书馆,当起了管理员。
    但是没几年,他就因为得罪了权贵,被一贬再贬。
    然后他来到了南方。
    这时候的他,心情应该是很糟糕的。
    有朋友来看他。
    他写道: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贬谪的日子总是难过的。
    后来,他被贬到了湖南的时候。
    好友李白还特地写了首诗来安慰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老王啊老王,我已经把对你的思念,托付给了头顶的明月,让它一路陪伴你,安慰你吧。
    岁那年,他遭受到了地方官员的妒忌,被杀害了。
    “王昌龄虽然在官场上混得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边塞诗,倒是写的很不错啊!”
    “我也想要有个李白这样的朋友,没事就给我写诗!看看汪伦?哈哈,靠着朋友都把自己名流千古了!”
    ……
    边塞诗人里,还有一位雄奇瑰丽的大诗人,岑参。
    岑参的祖上,其实是非常显赫的,曾经出过三个宰相。
    但是到了他这一辈,是很穷的。
    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书读的差不多了。
    就跑到长安城,想要找权贵举荐自己做官。
    但是失败了。
    接着他又去了北方,游荡几年,也是没有什么收获。
    当时的朝廷,想要晋升,要么是科举,要么是战功。
    于是,岑参和很多人一样,也选择了去塞外。
    刚到边塞的岑参似乎经常想家。
    他写道: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待了不到两年,他就跑回了长安。
    然后和李白、杜甫、高适等人,都玩的不错。
    然后,他又开始怀念边塞的生活了。
    他又跑到了大西北,跟了当时的名将封常清。
    这段时间,岑参文思如泉涌,写下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他写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的脑洞,他的想象力,肆无忌惮地在边塞的苍茫中飞扬。
    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篇翻飞而出。
    而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他被一贬再贬,最后死四川了。
    ……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他名字里面的浩然二字,取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因为他的老爹,认定他们家就是孟子的后代。
    他老爹自然是望子成龙的。
    十六七的孟浩然确实也厉害,很快就在当地的考试里,崭露头角。
    但是某一天。
    他来到了鹿门山。
    见到了这里的山水花鸟,整个人,都陷入了大自然之中。
    于是,他在这里隐居了。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很多的诗篇,也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的风格。
    他写: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时,他也会出门。
    于是他写: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但是孟浩然其实也是想要做官的。
    于是,他偶尔也会给大人物们,写信推荐自己。
    他给张九龄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孟浩然四十多岁的时候,大官韩朝宗很喜欢孟浩然,与孟浩然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倾吐心意。
    当孟浩然将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告诉了韩朝宗,立刻得到了韩朝宗的同情和共鸣。
    韩朝宗决定一定要找机会向朝廷举荐孟浩然。
    而孟浩然很高兴,答应了和韩朝宗一起再次进京谒见。
    但是到了那一天,孟浩然居然和朋友喝酒谈诗,也不知道是不是酒喝多了,他说道:“业已饮,遑恤他!”
    于是,机会飞走了。
    流年不利的他心灰意冷,选择了出游。
    于是李白为他送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然后他就回到了家里。
    过气了悠闲舒适的农家生活。
    他写《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的大意就是和朋友们在村子里吃吃喝喝,好生痛快!
    李白来找他。
    王昌龄也来找他。
    然后,他和王昌龄一起喝大了。
    就这么死掉了。
    时年52岁。
    ……
    山水田园诗人里,还有一个很佛系的王维。
    王维出身望族,乃是太原王氏。
    他9岁就会写诗,15岁就到了长安城考试。
    岁那年的重阳节,他写了一首思乡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想说的是,在长安城一个好孤独,好想回家……
    但是吧,想家归想家。
    日子还得继续过。
    王维在长安城很受王宫贵胄们的待见,很快混进了上流社会。
    后来,他21岁就中了进士。
    可能王维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官场生涯要起飞了的时候,他手下的人犯了事,连带着的,他自己也被贬了官。
    于是他后来索性辞了官,有时隐居有时闲逛。
    在吴越之地,他遇到了老朋友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来他又回朝做了官,不久,妻子去世了。
    好朋友张九龄和孟浩然也先后去世。
    他整个人,就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