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第八章闯天下取山寨得兵三千横涧山[2]

元末翘楚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门口警戒。郭寨主挣扎一下就不动了,费聚就把被头拉到他的颈部,两人马上出来。
    费聚对大家笑着说:“郭寨主倒床就睡着了。”
    朱元璋接着说:“既然郭寨主睡了,我们都歇息去!免得打搅他。”
    八分醉的小头领纷纷应道:“那是,那是。”
    其中一个心眼似乎多一点,走前到卧室门口张望了一下。看见寨主露头躺着,便以为他真的是醉倒了,回头道:“老郭真是喝醉了。”
    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头领跑到客房,告诉朱元璋,说郭头领死了。朱元璋带着汤和三人跟这个小头领进入寨主的卧室,其他两个头领正在那里议论。
    一个说:“是不是昨晚喝酒过多,引发暴病?”
    另一个说:“有可能。他最近身体不太好,上个月元军围剿,他就说过头疼。
    朱元璋也不跟他们客套,提醒道:“人死不能复生,你们现今要为三千活人着想,我有个主意,烦请各位到议事厅商议,何如?”
    三人互相对视一下,无话可说。其中年长的便道:“愿听朱将军赐教!”
    到了议事厅,朱元璋说道:“各位如果愿意带领弟兄们跟随我,只要我活着,保证大家有饭吃,有衣穿。不用在这里挨饿受冻。”
    三个小头领你看我、我看你,心领神会,异口同声说:“愿意。”
    “那好!从今日起,尔等三人就是我的千夫长,听从汤镇抚指挥。”
    其中一个问道:“朱将军,跟随你们是到濠州耶?”
    朱元璋答道:“我们现在不回濠州,先打定远,找吃的找喝的。”
    办完郭寨主的丧事后,朱元璋叫一个千夫长带十个兵领刘英下山去买三、四头猪,宰好后挑回来。又叫费聚回客店带领那里的兄弟随行保护。然后命郭兴、郭英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士兵组成弓箭队,训练成弓箭手。安排了这些事,就带着汤和与两个千夫长在议事厅开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
    两个千夫长反映:定远东北方的横涧山有一支地主武装,大头领叫缪大亨,有两万余人。
    缪大亨是定远人,富户之子。郭子兴在定远起义后,他依靠财势聚集人马,组建起一支数千人的民兵队伍建寨自保。不料乱世农不思耕,四里八乡的年轻人纷纷加入他的部队,致使缪大亨的钱粮难以为继。后来遇上贾鲁到淮西攻打濠州,他顺势协助,使队伍穿上黄衣,吃上皇粮。元廷还封他为民军元帅,派枢密院知院(从一品)张大人监军。
    贾鲁死后,元军溃散,缪大亨和张知院带领两万余人马撤到横涧山驻扎。
    朱元璋一听,心中窃喜:真是一件大宝!如果把它抓到手,郭家军不但不怕孙德崖、赵均用欺负,我朱元璋从此可以攻城略地。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要看什么样的牛犊。朱元璋可是长有天胆鼻的牛犊!外表长相匹配有内在的相应性格。因此,虽然只有三千兵,也敢攻两万人的山寨。
    横涧山位于靠山乡老郭山正东,直线距离55公里,上有西流的泉水之涧。
    现在叫大横山。大横山地处江淮中部,高度234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生长着很多阔叶林和针叶林。其正北是朱元璋的家乡(今明光市),距离今城区洪武路直线距离21公里。
    大横山北面山腰处有一座宝塔,叫法华禅庵塔。后又叫兴慈塔。《滁志补遗》载:“大横山跨滁定两邑,周二十里,东半属滁,上有半山寺。”
    半山寺又名法华禅庵。塔因寺而名,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为一座仿木构建筑阁式砖塔。
    大横山的西南山坡是一片丹霞地貌,为红色山岩。山顶是一块平地,有几个水坑,遗留一个古柴王城的遗址。显然,自古就是占山为王的好地方。缪大亨的主寨就扎在山顶。
    当天下午,刘英他们挑回劏好的四头猪及下水。当晚,朱元璋让三个月不知肉味的三千士兵吃了一顿满意的饱饭。个个对朱元璋赞不绝口。
    第二天,朱元璋叫一个熟路的千夫长带着3个探子到横涧山侦察缪大亨的营寨和兵力部署情况。第三天,探子回来报告:横涧山东南西北四个山脚各有一个傍寨,每个寨子驻扎大约3000人马,都穿着黄衣。缪大亨的主营安在山顶,兵力不详。西寨两边都是山岩石坡,无路上山。南寨、东寨和北寨各有一条小路通到山顶,在山寨后面。凡是能够爬上山的地方全部设置了牢固的栅栏,约6尺(1.9米)高。朱元璋召集汤和、花云、费聚及三个小将商议了一阵,决定先拔掉山脚的寨子,封锁山路,最后力劝缪大亨投降。
    初九,朱元璋把山寨的余粮全部分给每个士兵。第二日,天才蒙蒙亮,他们全体开拔,悄悄东征。
    一个千夫长在前面带路,他们由小路经黄庄、小寺湾转向南,走了一段乡道后又沿小路继续东进,经过将金山、力山、青山寺后,到达妙山(今庙山)西侧的小西山。两山南面不远有一条乡道通向定远。他们已经走了大约12公里,朱元璋下令在此小憩一下。
    妙山有一座山寨,驻扎着一支乡民部队,有三千余人。首领是两兄弟,兄长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冯国用给此寨取名望平寨,还为寨门写了一副楹联,请人刻在门柱上。
    上联是:博览群书用何处。下联是:追随道义定乾坤。
    门头上的光素木匾刻着三个大字——望平寨。寓意:希望天下太平。
    冯氏兄弟在小西山设有附寨,由冯国胜负责驻守。附寨哨兵发现了朱元璋的部队。冯国胜接到报告,得知像是过路的乡兵,就带上两人下山探询,问个究竟。
    当冯国用知道为首的是在定远起义的郭子兴的义子朱元璋,立刻下山,亲自拜见。听说朱元璋收服了驴牌寨乡兵,带3000人去攻打两万兵马的横涧山,很是吃惊。感到此人胆略过人,打算投靠他。
    只是以少胜多,不可强攻,只能智取。冯国用不知朱元璋的智慧如何,对他攻打横涧山是否可胜,不敢妄断。决定回到山寨采用奇门遁甲②推算推算。
    冯国用心想:若得吉象(能够打赢),再跟去投靠也不迟。
    朱元璋见到冯国胜后,感觉此人沉稳睿智,心想:如能得到他,攻打缪大亨定能取胜。于是建议道:冯兄,我看你胸有大志,占此小小山寨,必难施展抱负。不如随我攻城略地,打出一片天地。
    冯国用想了想,回道:若随尔,我将带上全部人马。而此事,我不便一人做主。待我和三个兄弟商议商议才能决定。其实,他是等推算吉凶后再作定夺。
    朱元璋明白,自己实力还不大,冯国用对他了解不多,这种事情也不会马上答应。于是,说了句“那我们保持联系”就抱拳告辞,下令继续赶路。
    在妙山东北较远的地方,一座叫作韭山的山上还有一支乡民武装,为首的叫华云龙。朱元璋还不知道。
    冯国用回到山寨后进入卧室,马上采用奇门遁甲法开始了地盘排局、定宫定数、布子工作。
    此法把节气作局,每个节气(15天分为上元、中元、下元)设作3局。冬至到芒种的12节气(36局)属阳遁时令,夏至到大雪的12节气(36局)属阴遁时令。
    冯国用拿出一张白纸放到桌上,提起毛笔写了几个字——正月初十,己亥,立春中元。旬首甲午。
    这是当天的时辰干支,朱元璋的行动日。一月三旬,每旬十日。旬首即第一日(甲日)。
    冯国用想了想,掐指一算,又写了几个字——定局第三宫,戊在震宫3。阳遁。
    奇门遁甲,地盘(圆形)设九宫八卦九数。第一宫坎卦,数1;第二宫艮卦,数8;第三宫震卦,数3;第四宫巽卦,数4;第五宫居中,数5;第六宫离卦,数9;第七宫坤卦,数2;第八宫兑卦,数7;第九宫乾卦,数6。
    立春中元,自冬至起(小寒、大寒、立春)排序第11局。此局在八卦八宫排序一轮后到第三宫。所以,此法的天干“六仪”(戊、己、庚、辛、壬、癸)首子“戊”定在震卦宫,数3。
    阳遁,“六仪”之子顺九数排布。
    冯国用又掐指一算:戊仪定震宫3,己仪排巽宫4,庚仪排中宫5,辛仪排乾宫6,壬仪排兑宫7,癸仪排艮宫8。
    阳遁,“三奇”(乙、丙、丁)之子逆九数排布。
    冯国用又掐指一算:戊仪定震宫3,乙子布坤宫2,丙子布坎宫1,丁子布离宫9。
    接着,冯国用想了想,在纸上写下三行字——
    乙奇进坤宫,树立大地,吉。
    丙奇进坎宫,明火炙猪,吉。
    丁奇进离宫,光照甲胄,吉。
    按照惯例,“乙奇进坤宫”又名“玉兔入坤中”,呈象吉。“丙奇进坎宫”又名“丙火烧王”,呈象吉,主胜。“丁奇进离宫”又名“乘龙万里”,呈象吉。
    写毕,冯国用面露喜色。他为何不按惯例写呢?冯国用认为:以具体物象表示比较真实,呈象的吉凶比较准确。何况“乙奇”主文事,“丙奇”主武事,“丁奇”主事后勤保障。
    乙奇五行为木,性阴。坤卦本象为地,衍生第一物象为牛。因“乙奇进坤宫”排第一,故坤卦取象“地”。所以呈象“树立大地”,是吉利的文象。
    丙奇五行为火,性阳。坎卦本象为水,衍生第一物象为猪。因“丙奇进坎宫”排第二,故坎卦取象“猪”。所以呈象“明火炙猪”,是吉利的武象。“猪”象征敌军。
    丁奇五行为火,性阴。离卦本象为火,衍生第一物象为雉、其它物象有甲胄。因为“丁奇进离宫”排第三,“丁奇”主事后勤保障,又是预测作战,冯国用便把离卦取象“甲胄”,以合逻辑。
    接着,他自言自语(推断):三奇进宫皆吉,朱元璋此番作战,定可取胜。
    语罢,冯国用接着推算,确定天盘的值符星、人盘的值使门,看看其吉凶。
    因为首仪“戊”子定在地盘第三宫,对应天盘三区“天冲星”,冯国用便写道:天冲为值符。因为此星对应人盘的“伤门”,他便写道:伤门为值使。
    然后,冯国用要确定值符星(天冲)所落宫。这须看“六仪”哪个子所排之宫与行动时辰的天干相合。
    已知正月初十动,干支为己亥。因“戊”定震宫3,故“己”在巽宫4。而巽卦位在东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