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百三十四章满眼风光北固楼(八)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曲阜的热闹。
    可以说是比许多地方过年时的热闹都要热闹。
    说起来有些绕口,可事实上就是,少了头顶上的孔家,当地的百姓就仿佛搬走了压在他们头顶上的大山。
    而引起的热闹轰动,也让驻扎在城外的营地中一阵骚动。
    “审判结束了。”
    孙传庭走出了临时营帐,瞧着远处衙门的方向。
    “接下来就要靠孙将军了。”
    李定国语气莫名,在他们的手上,就在今日,眼看着诺大的孔府就要烟消云散了,不由的心中多了一些惆怅。
    “放心,衮州乱不起来。”
    其他人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现在轮到他出力气了,只要守好几个要道,别被敌人渗透道后方,那么接下张国维给力一点。
    张鹤鸣的宣传到位一点。
    就绝对翻不起大浪。
    就怕的是一些人,铤而走险的在他们控制之外的地方搞大事。
    不一会。
    在曲阜审判完毕的三位年轻人就找上了营地。
    “将军,外面三位断狱求见。”
    一名士兵前来通报。
    李定国和孙传庭对视一眼,知道是又有其他事情发生了。
    “请他们进来。”
    转眼,公孙明他们就走了进来,在学校之中他们也是受过军训的,所以行走之间也带着一丝军人的风范。
    让看到来人的孙传庭眼中一喜,心中更加确定,皇上对于军人的优待。
    “三位大明俊才,今日本将军才得以一见,实在是蓬荜生辉啊,做,快请坐。”
    李定国也在观察着三位年轻人。
    实在是太过年轻了一些,他并不是在以一个人的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本事和学识,而是他明白在许多行业当中。
    只有年龄才能够积累经验。
    特别是在断案这方面。
    “谢孙将军,我们三人前来,一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借人。”
    作为今日的主官,公孙明说出了来此的理由,或许是律法研究的多了,整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有些生硬。
    “借人?”
    “是的,孔家家主想要见皇上,这一点也在皇上的预料之内,随偶一为了路上的安全,就只能向将军借人了。”
    “这样啊,我给你们一什人马,一百人随行应该够了吧?”
    “够了。”
    公孙明说话的时候,另两人并没有意见,三两下一件事情办完,正打算退出去的时候,却被孙传庭叫住。
    “今日得见三位,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遇到,所以想请三位赏脸吃顿便饭。”
    公孙明三人打量了孙传庭一眼,同时摇头道:“不用了,孙将军还是不要随便见到我们才好。”
    顿了顿又道:“做好永远也不要见到我们。”
    孙传庭一怔,随即恍然,苦笑道:“是啊,最好永远也不要见到。”
    心中暗叹:见到了,就是自己被审判的时候,刚刚说话还是没多细想。
    公孙明年轻的脸上,僵硬的一笑道:“其实将军这样的人物,我们三人也是很佩服的,你们是以武力打出和平,打出稳定,我们则是以法律,来判别公正,给世人一个安稳的国家。”
    另两人也跟着点头。
    都是为了大明,只是职务不一样罢了。
    “说的好。”
    孙传庭喜欢这样的年轻人。
    “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三个为了让气氛热烈了不少。
    可分别也在话语之后,说完三人就带着孙传庭给的那一什火枪兵走了出去,按理说这个地方他们是不应该来的,然而孔胤植的身份到底不一般。
    为了避免路上出现其他状况,最好就是有随行的军队跟着。
    “果真年少有为,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和别人拼酒说胡话呢。”
    一直没有说话的李定国,回想起自己在这个年纪弄出来的荒唐事,莞尔一笑。
    “谁说不是,大明的人才还是很多的,缺少的也不过是教育而已。”
    在以前他还没有发现,皇上建立学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今日算是看到了结果。
    更不要说分散在各处的那些官吏和送往道院继续深造的人。
    虽然看起来没有儒生们多,可也已经渐渐的有了燎原之势,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在不断的喷涌而出。
    他坚信,用不了五年时间,大明一定比以前更加强大。
    “你说咱们建设衮州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跟得上雍州和冀州?”
    雍州和冀州实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际上从开始到现在,基础建设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看着一斤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是以前的官员,绝对会给自己请功,认为干的不错,该升官发财了。
    可落在皇上的眼中,也不过是还可以的评价。
    “有了前两个地方的经验,在衮州的建设问题上,用该会快上不少,就是咱们手上缺少人才啊。”
    淡淡的忧伤挂在了李定国的脸上,他从来没有这一刻,觉得人才是这样的紧缺。
    不断的培养出来的学子,完全都是在揠苗助长,就这供不应求。
    缺口大的,让他晚上睡觉都在数着手指头,那个人该往哪个位置上去,做到利用最大化。
    让他比较欣慰的则是,这些年轻的官吏,都知道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很多的空位子等着他们。
    居然没有听说有谁为了三瓜两枣,把自己给弄到工程队之中修路去。
    不但如此啊,他看到那些好学的官吏们,闲暇时捧着书本还在继续学习,心底就是一阵汗颜。
    他已经忘了自己有多久没有认真的看过书了。
    特别是在京师遇到顾横波的时候。
    “我看够呛,这里虽然没有雍州多山,可水路也不少,清理河道是个大工程,还是需技术含量的人才行。”
    技术含量这个词,如今也别孙传庭挂在了嘴边。
    他觉得领兵打仗就是个技术活。
    而且只有这个行当里,干的最好的才能够被称为将军。
    “登州算时间应该已经拿下了,那个地方是有造船厂的,还有一些熟练工人,整合一下,只要有船,这些事情就不是事情。”
    “你心里有数就成,这些东西我不懂,我只管衮州有没有匪患,有没有造反的混蛋。”
    “呵呵,没听说过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吗?我觉得你应该把眼光放在凤阳,淮安,汝宁这一带。”
    时光匆匆。
    转眼已经到了五月底。
    曲阜的断狱,从来都没有想过瞒着旁人。
    所有的细节,也随着当地的百姓们,传播了出去,其中张鹤鸣下了大工夫的推广也是功不可没。
    一时间让大明能够接到消息的人,一片哗然。
    而随着孙传庭马不停蹄的推进衮州计划,如今也已经快速的进入了尾声。
    随着各处要道的封锁。
    让进出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风雨欲来的压迫感。
    唯一让李定国失望的则是,他们的行动再快,都不如当地的那些官吏逃跑的速度快,等到他们接受地方之后。
    所得到的只有百姓,和一些无主的田产和房产。
    额外的查抄贪官的收入,是一点都没有,更不要说当地的税收情况了。
    全凭京师的李长庚,国库的其他钱财支撑着。
    当然随着最开始的那些地方,慢慢的发展延伸,也是解决得了当地的许多不稳定要素。
    金陵。
    府衙当中。
    马士英憔悴的脸上,满是疲惫。
    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开会了,可就是僵持不下,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崇祯的攻势。
    毕竟他们还是大明的子民,没有理由去指责朝廷查贪的决心。
    如今金陵之中的拥挤,也让当地的物价,不断的上涨。
    不说吃的,就说秦淮河上叫一个姑娘听歌曲子,都从原来最便宜的十个银元,涨到了现在的二十五个银元。
    好一点的,更是有价无市。
    来此的官吏,虽然拖家带口,可人家兜里有钱啊。
    虽然没了收入的来源,可花起钱来也是眼都不眨一下,弄得他们当地的一些人,还以为自己才是那个穷鬼呢。
    “孙传庭的军队,现在就停在凤阳府,据说他本人也在军营之中坐镇,皇上清理贪赃枉法的官吏,决心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
    马士英虽然只是陈述了一下事实,可让朝堂之上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变了颜色。
    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谁身上干净了?
    都是经不住查的。
    而能经得住查的,也都已经跑了,最有名的就是高弘图,户部尚书都不当了,独身一人跑到了京师脚下的高阳县。
    当了一名县衙的教谕。
    在别的地方,这就不是一个正经的官员,可在皇上重新规划了之后,也算是只低当地知县一级的正式官员。
    下面管着的就是县城所有的学校和私塾。
    另一个跑了的就更加让他们无语了,就是原登州巡抚袁可立,谁能够想到,当年费尽心机把人家赶走了。
    最后却是给了人家一条生路。
    如今和高弘图混在了一起,虽然没有什么身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是一个教书先生,可到底是有编制的,而且是经的起考验的人才。
    他们拿到手的登州,才多长时间,就成了崇祯的治下。
    虽然算起来整个大明都是皇上的治下,可如今的登州,他们别说插手了,所有的权利都已经丢失矣尽。
    “是啊,连曲阜的孔家都没有放过,更被说咱们这些人了,必须想个办法,不然就要全家去修路。”
    说道修路,阮大铖的嘴角就不由得抽搐。
    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一些劳改的人惨杂其中,立刻就有些不对味了。
    “孔家也是罪有应得,到现在都没有人前去给孔胤植求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徐弘基也是无语,他是从凤阳县,一路来到金陵的。
    也是见识过了那些被孔胤植敲诈过的官吏们,是怎样狼狈样,更知道了此人连自己的那些女媳都没有放过,可见其贪婪。
    就是有些心疼,孔胤植弄到的那些金元,都便宜了坐镇衮州的李定国。
    其实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