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五十八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二)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皇太极恍惚中觉得,自己的丰功伟业正在悄悄地离他而去。
    本应该一帆风顺的入关战役,却不知不觉中成了埋葬他们族人的坟墓。
    族人们不忌惮牺牲,可再多的牺牲也要有价值可言。
    “天命已经离我们而去,是时候改称号了。”
    在撤出通州的那一刻,皇太极如是对代善说着。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当中,他们在就在辽东改换了称号,从天命改成了天聪。
    而在某些时候,却又是两者混用,由于缺少史官的记载,这一段时间的历法也是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而天聪元年,也正是在对应着崇祯元年。
    似乎这种改元的特殊方法,真的能够对辽东的女真人带来好运。(真是的历史就这个鸟样,无语。)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无论是远行,还是厮杀,都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自己想要的战果。
    晁刚的队伍用火枪弥补了这一点,可凭借着两条腿根本就追不上四条腿的敌人。
    唯一的收获只不过是一些,本来就生活在通州附近的那些被去赶过来干活的百姓,而且这些百姓现在还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
    不但要妥善的安置,还要防止继续暴乱,最重要的则是粮食的负担。
    然而此时大明正值天灾,运河枯水,漕运的运输量大幅度下跌,若不是朝堂上惯了同一批大臣,现在京城的两家早就飞上天了。
    而现在这一批大臣们,要做的事情也不过是让投靠道自己名下的商人们,瞅准机会张家。
    之所以没还么有开始这一项隐秘的吃人措施,不过是京师内的那些大臣们,再次被捕了。
    蛇无头不行,着些商人们,没了朝廷之中的大臣们鼎力相助,也是不敢随意的盘剥百姓,这算是如今的朝廷唯一对民间还存在的威慑力。
    虽然是通过了那些官员大臣们来实现的,可也暂时缓解了冀州之内粮价的问题。
    “咱们的军粮也快不够用了,在这么下去,最先饿死的反而是咱们。”
    参谋长张存孟找上晁刚大倒苦水的说道。
    “缴获建奴的粮食也不够吗?”
    晁刚奇怪的问道。
    “不够,那些建奴们,根本就是把咱们的大明的百姓当牲口在用,每天一碗稀粥,还要干更多的活,现在虽然多了一顿干饭,可身体还没有养起来,干活没力气啊。”
    张存孟这几天算是明白了一点,做百姓的父母官,要想做好,真的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也不知道远在西安府的崇祯皇帝,是怎么做到游刃有余的。
    明明雍州都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可来回才半年时间不到,居然已经缓过劲来了。
    只要来年,老天爷真的开眼。
    别说百姓能够活下来,富裕的粮食都会有许多。
    “还能坚持多久?”
    晁刚问出了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
    他必须保证自己队伍的战斗力,然后才能镇压此地发生的一切鬼魅伎俩,要是连他的士兵都已经吃不饱肚子了。
    相信通州之地又会跟着乱起来。
    “最多半个月。”
    张存孟想了想补充道:“这个范围还是从现在开始不再接受流民,才能够勉强办到。”
    若是要问,在古时候,什么才是硬通货。
    许多人会说金银,可其实就是粮食,也只有粮食。
    在产量底下,天灾不断的念经,就算家里金银堆积成山,可没有粮食一样会饿死人。
    而一切的暴乱和反抗,就是许多平民缺少食物,然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来燃烧自己的欲-望。
    好在如今通州和蓟州这两个地方,被皇太极带着人恨恨的搜刮了一遍,早就没有了野心家生存的土壤。
    如若不然,就凭他们这一点人,根本就忙不过来。
    “给京城送去消息了么?后续的物资什么时候可以运过来?”
    晁刚接着问道,对于皇上的安排,本来就是可以在原地补充物资的,反正给的银子足够,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当地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了。
    拿上银子都买不到东西,这在晁刚的记忆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京城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只够京城里的人一个多月食用,还得想办法开源节流。”
    张存孟如今都愁坏了,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参谋长,现在做的事情却比一方大员还要多。
    事实上,整个队伍中除了战斗的火枪手,所有的人都已经被动员了起来。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工程部士兵,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满桂的骑兵终于慢了下来。
    而杜度的骑兵,也带着最后的参与力量,跟上的皇太极的大部队。
    皇太极的大部队外围则是一圈又一圈,厚厚的,百姓们圈起来的人墙。
    这种人墙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突袭。
    至于那些人墙会不会趁机逃跑,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另一边出城之后,打算赚取一点战功的洪承畴,也是带着火枪骑兵傻了眼,除了不断地接受流民,忙的歇不下来之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他们一步步的走向马兰峪的方向。
    战功再多,要是蓟州和通州出现了民变这个大乱子,也都是啥都没有,现在的新皇可不是曾经待在皇宫里,可以被人落水的那种皇帝。
    只是到目前为止,新皇已经以雷霆万钧之势,换了一遍朝堂,可大部分大臣和儒生们,还是当做曾经的那种皇帝对待。
    洪承畴已经在想着袁崇焕和吴三桂怎么倒霉了。
    黄立极和施凤来他们的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多长时间,皇太极的车兵,也导致他们走的很狼狈,有些向建奴积极靠拢的人,一家人已经有了马车做了。
    只有那些支持身份,还想着拿捏一下的,只能跟着大队人马走路。
    平时踏青也是要走路的,当时还不觉得累。
    可现在急行军,无论是速度,还是持续的时间,都让许多人怨声载道。
    “苏茂相,你倒是速度快一点呀,看你老娘都已经走不动路了,还不背着,肯定是个不孝子。”
    坐在马车上,一摇一晃的傅木魁,把头探出车窗,看着脸色苍白,浑身被汗水打湿了的苏茂相,心里就是一阵酸爽。
    他承认自己不是搞好人,也确定苏茂相也不是个好人。
    可他自己从来都不做作,而苏茂相做了坏事,还要表现出一副仁慈的样子,真当别人都是傻子不成。
    贪污受贿,也没有一样拉下,凭什么苏茂相的名声就是比他好。
    苏茂相此时根本就不想理会傅木魁。
    他还在想着,若是真的能够时光道理,绝对不去干那种贪污受贿的事情。
    他的俸禄已经足够平时的开销用度了,而且自己也还有一些产业,怎么都比现在风流快活。
    只可惜,醒悟的太晚了一些。
    很快傅木魁的马车就走远了,接着后面的就是温体仁和周延儒的马车。
    两位东林党的领袖,也不如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凛然大气,更不如他们书上学的那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之心。
    在知道皇太极对于马车分配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就立刻靠了上去,顺便给自己分了一辆车子。
    此时经过苏茂相的时候,车帘早就被拉了下来,车内的人看不到外面,而外面的人也看不到车内。
    似乎车帘就仿佛一堵无垠的高墙,分割了两个世界一样。
    苏茂相回头看着自己的老娘,由于小时候缠脚所致,走路并不稳当,手里的拐杖,现在已经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了。
    “娘,孩儿背着你走一段路。”
    苏茂相一边说话,一边大口的喘着粗气,其实他自己的身体,也已经快要达到极限了。
    “儿啊,你还是把握孙子抱着走吧,你媳妇他也已经走不动路了。”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看着就仿佛下一刻会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
    身后不远处的儿媳妇,一手拉着一个小孩,怀里还抱着一个两岁大一点的孩子。
    两个孩子都很安静。
    大的已经满头大汗,却还是在咬着牙齿,坚持着自己走路,就是不敢松开自己母亲的手。
    而小的搂着母亲的脖子,生怕自己的身子太重,压得母亲走不动路。
    其实她那里知道,只要在母亲的身上,母亲就不会轻松,只是做母亲的总是能够忍耐最大的痛苦,把最好的留给子女。
    这是一个帮老娘和帮孩子的选择题。
    其实古今中外,这种选择题总是会不经意的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做出的选择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不同。
    要是两者都想要,就必去变得更加强大,不然两者都会失去。
    苏茂相忽然心里多出了一些痛苦,在他做官的时候,总是看到那些平民家中,因为这些婆媳之间,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少年人事情。
    总觉得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也就经常觉得好笑。
    然而现在呢?
    没有一个人教会他现在该怎么办。
    “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咱们坐在上面歇一会。”
    苏茂相了眼远处说道,不休息不行了,即便是还能走下去,也会把自己给累趴下,媳妇,老娘也很定挺不住。
    单凭他一人,两个子女也绝对要跟着受罪。
    好一点还能活着,若是在逃亡的路上落下病根,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
    恍惚间有种,还不去继续修路来的好,最起码一家人生活安稳,不用累死累活,也不用发生这种艰难的选择。
    也只有此时,苏茂相才能记起崇祯皇帝的好来。
    “耽搁了时间,咱们还能不能逃得出去?”
    苏茂相的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明白许多道理。
    “能赶上,只要歇一会,咱们才会有力气赶路。”
    苏茂相年轻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的不安,似乎他的安排,就绝对会万无一失。
    一路上歇息下来的文人不少,后面一直跟着撤退的大部队也是见怪不怪。
    毕竟重要的文人,都已经坐着马车前面走了,剩下的也能给大明增添一点追赶他们的负担。
    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人会过多的理会他们。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身上一穷二白导致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