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932章:因祸得福[2]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直隶的上游。
    可当地的官府与大户们都在时刻防范流寇窜入,自己根本不想参与其中。
    真要是参加江南地区的叛乱,还须费这等力气防着流寇?
    江西不比江南,没那边那么富,大户带头叛乱,岂不等于是自己抢自己?
    倘若百姓们变为流寇,一旦指挥失当,对带头的富绅们来说,便等于是灭顶之灾一般恐怖!
    南直隶以北的山东,当地官府好不容易将流珉安置到位。
    除了一部分觉得故土难移的富绅们留在家乡之外,其余多半跑路去了海边。
    在山东巡抚颜继祖的要求之下,境内各地官府防寇胜于防火,更不会纵容叛乱了。
    沿海新筑的各城都有官兵把守,海上有战舰往来穿梭,真有了大股流寇,想要攻陷一城也极为艰难。
    河南现在就剩下黄河一线还能让百姓们苟活,其他地方已经乱无可乱了。
    李自成与李定国以及此前下山的革左五营,这三路人马将能带走的青壮都带走了。
    余下的要么顺着黄河去往山东觅食,要么只能在靠近湖广的山里窝着。
    平原上赤野千里,在大旱之下,别说是人,连条野狗都得被活活饿死。
    河南本地的流寇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不用等江南叛乱染指他们那里,他们就要主动去江南打家劫舍了……
    更北的地方相对好一些,进入北直隶后,各地官府的控制力度陡然增强,流寇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便会被官军绞杀。
    畿辅一带更是稳如泰山,数万东宫卫队以旅为单位,在周边进行拉练。莫说是流寇,就算是土匪,都不可能存活。
    陕西南部是渭河平原,很少出现叛乱的情况,上次出事还是在晚唐,黄巢带兵攻陷长安。
    由于延长油田与榆林煤矿被大规模开发,陕北的情况比以前大为改观。
    之前百姓们都是因为穷困潦倒,为了不被饿死,才不得不沦为流寇。
    等油田与矿区率先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之后,绝大部分百姓也就不会冒险干掉脑袋的事情了。
    只要有把子力气,还肯吃苦,一只青壮每月可赚三两银子,天天出工,便可达五两以上,凭借采油工人或矿工的身份,还可享受购买平价精米的待遇。
    左懋第的老乡沈迅在办完两淮盐税银子不翼而飞的案子之后,被某太子派往陕西,目的就是为了监督油田与煤矿这两块大肥肉!
    沈迅作为巡按御史,权力极大,虽然不能抓了就杀,但抓人是绝对没问题的,包括正四品的知府及以下的官员。
    主要就是做老本行,看哪只蛀虫在顶风作案,核实情况之后,与左懋第商量完毕,便可先斩后奏,无须请示某太子!
    延长油田、榆林煤矿,加上阳山金矿、金龙山金矿、小秦岭金矿,合起来养活着上百万灾珉。
    陕西受益于大规模采矿的优势,现在的情况比山西还要好,除了甘肃的柴时华仍旧冥顽不灵,还勾结了青海的土默特部落,打算顽抗到底。
    出于这些原因,发生在江南地区的叛乱才没有殃及整个大明,但夏收与秋收倒是被影响颇大。
    不抄没富绅们的小粮库,崇祯便无法将定好援助北廷那五百石的窟窿给堵上。
    最后实在凑不出来,只能用二十万被定为矿工的俘虏做充抵,将粮食定额降至三百万石,不能再少了。
    三百万石也就够京城百姓与守军消耗的,只能将畿辅本地的税粮收上来,才能储备出规模北伐所需的军粮。
    由于抄没得力,五百万两银子倒是一两没少,再运河封冻之前,被勇卫营运抵京城。
    刨去这部分,南廷户部仍旧得到了上千万两银子的结余,创下自开朝以来的历史记录了。
    这还不算收缴上来盐、丝、茶,以及诸多价值不菲的物品与地契。
    富绅与奸商们不叛乱,崇祯还得不到如此多的银子,这下算是因祸得福了……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