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无疾》14?2.生疑?生变?[2]

寡人无疾最新章节目录
   去吧……”
    这下子,刘凌也想和父皇一样抱头鼠窜。
    父皇太狡诈了,居然自己跑了!
    “我知道你们一个两个都嫌我啰嗦,可我平日里也不是啰嗦的人啊!”张太妃提早进入“奶奶”状态,叹了口气。
    “行了行了,您前面还在举行殿试吧?您头上这个样子,让殿上的士子们怎么想呢?还是找谁送一顶发冠来,把额头遮一遮吧。记得让太医给您天天换药,别留了疤!”
    她嘱咐了好几遍,见刘凌有些焦急之色了,这才带着几个太医局的药童和医官告辞离开。
    等张太妃一走,殿中的主考官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刘凌:“三殿下,刚刚那个是谁?太医局现在有女太医了?是接替孟太医的吗?她自称张家,和前代太医令张太医有什么关系?”
    刘凌和刘未不同,他并不想让冷宫里的太妃们活成“鬼魂”,所以只是犹豫了一会儿,便缓缓开口。
    “那是我的一位长辈,确实是前太医令的家人,家学渊源……”
    刘凌笑了笑。
    “刚刚离开的那位,是张太妃。”
    “张……”
    “难道是……”
    在朝的文武大臣也许不知道张太医,可说到“太妃”这两个字,却是人人谈之色变。
    先帝之时的宫变,说到底就跟后宫里的女子们有关,先帝崩后,那些太妃们从此不见人影,生死不知,有人说被幽禁在冷宫之内,有的说太后早就把她们杀了个干净,还有说太妃们早就以死殉葬了的……
    正因为消息不通,之前魏国公夫人才冒死进宫哀求,最终玉石俱焚,因为宫里其他消息倒能透出一二,可关于先帝时期的时期,几乎是人人避之不及。
    刘凌说的轻巧,其他官员却不敢再问了,甚至连提都不提,刚刚皇帝认可了这一次殿试考题的事情,也被抛之脑后。
    所有人的脑子里只疯狂的联想着这件事。
    皇帝要放太妃们出来协助治理后宫了?
    三殿下和这些太妃们到底什么关系?
    三殿下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到底身后有没有这些太妃们的影子?
    细想起来,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
    刘凌乍然监国,便遇上了主持殿试这种要紧之事,更让人敬佩的是,由于这一届恩科的殿试没有多少倾轧,所以入试的士子是从刘未登基以来人数最多的,便是刘未亲自主持也十分头疼,刘凌却没有出什么岔子。
    虽说他给的题目太过让人牙痒痒,可正因为题目太过直白,倒让许多只懂得做锦绣文章的士子被大浪淘沙一般淘了出去,留下的都是真正有见识又有才华的读书人,就连生病的刘未都认为这一届士子的学问和见识之高,已经不亚于许多浸/**朝政许多年的官员。
    而随着礼部官员们的宣扬,刘凌在偏殿中劝说皇帝所说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以及对于内忧外患表现出的忧虑之情,也渐渐都传扬了出去。
    刘凌在民间的声望原本就很高:
    他从小在冷宫里艰难长大,却没有放弃自己,入东宫读书后博士们都夸奖他博闻强记,让人对他的勤勉和天赋由衷的敬佩。
    他长得像高祖,民间早有童谣预言他要当皇帝,上元节时定安楼前临危不乱,使出了杀伐手段,又显现出他决断的一面,更是让人诧异不已。
    现在他忧国忧民,又有年轻人积极进取的一面,让很多希望朝中扫尽浊气能面貌一新的大臣们也抱有了期待,面对监国的刘凌时态度更加恭谨,俨然已经将他当做了储君对待。
    但朝外的乱局并不会因为刘凌年少英明而有什么好的变化,关中和胶州各地造反的人马还是不停的在代国制造着战火,各地的官员纷纷上奏求援。
    民间的情况也是极差,这些造反的人马为了补充兵丁,已经开始去乡里村里抓人,眼下正是春耕的时候,男丁被反军抓去强征为兵,一来耽误了田中的收成,二来也让民间人心惶惶。
    代国承平已久,没有人愿意打仗,也不愿意成为战火下的牺牲品,各地开始有良民大范围的逃离原籍的情况,很多百姓担心兵祸来临,拖家带口的躲入山中、野地,情愿露宿山野也不愿意回家里,就是怕哪天就被乱军洗劫一空。
    这些造反的人马可不像官军,对待百姓比敌人还要狠,有些人打着“义军”的旗号,其实根本就是土匪,拉个旗帜给自己壮胆,好有明目去打劫而已。
    而各地官府和镇戍兵也不敢贸然出动,一旦城池有失,损害更大,只能牙痒痒地看着这些乱军危害乡间。
    庆州通判葛峰的信,就是在这种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下送入京中的。
    代国州府众多,一个小小通判的信件原本不会进来的如此之快,更别说刘未如今生着病,大事小事都是门下省及六部官员和刘凌一起处理。
    但葛峰还有另一层关系,他和当朝宰相是姻亲,陆宰遇刺身亡后,中书侍郎的位置迟迟没有候补,身为门下侍郎的庄骏实际上已经位极人臣,在这上面小小行个方便,甚至连假公济私都不算。
    所以葛峰的信送进来时,从刘未到刘凌都以为庆州也和其他州县一样出事了,通判不得不写信入京求援,可再看庄骏喜气洋洋的神色,又不太像是坏事,顿时满心惊疑,恨不得赶快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庄骏知道皇帝着急,他趁夜入宫送信也不是为了吊人胃口的,当下打开密信,便开始一五一十地为皇帝诵读。
    这一读,皇帝和刘凌也和庄骏一样满脸轻松,刘凌甚至毫无仪态地对着空气挥舞了下拳头,可见心情之激动。
    “陛下,以上便是庆州通判葛峰的密信。这封信是通过驿站秘密送回京中的,路上没有拆阅,直接送入门下省。因为此人和犬子是连襟,所以为臣稍稍关注了一下,一见之下,自然是大喜。”
    庄骏笑着恭贺:“陛下洪福齐天,秦王殿下也是有苍天庇佑,虽受了点苦,但至少性命无虞。”
    刘未已经听了半个月的坏消息,京中起了反心的宗室只抓了一半,还有大半在宫中发作之前就用各种方法逃了出去,而各地的藩王后裔有些被叛军胁迫、有些干脆投奔了叛军,可谓是七处冒火八处冒烟,让刘未有时候甚至生出独木难支之心。
    正因为如此,现在听到庆州来的好消息,刘未也就越发高兴,他的二儿子没死,宰相家的孩子也没受牵连,他的内疚之心总算是少了一点。
    刘凌也差不多如此,当即开口询问:“父皇,既然知道二哥和扬波在庆州,是不是派兵去迎接他们回京?”
    现在庆州相连的舒州、徐州都乱了,战火还有慢慢往黄河下游蔓延的趋势,如果时间拖的再长一点,庆州可能也陷入包围之中。
    索性趁此机会对南方用兵,以平定舒州之乱的名义绕道庆州,将秦王和庄扬波接出来,也算是一举两得。
    刘未动了动唇,正准备开口应允,突然却顿了顿,露出思考之色。
    皇帝在上面思考,庄骏和刘凌都不敢打扰,约莫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只见刘未提起笔,在纸上写了什么,让岱山送了过去。
    刘凌和庄骏凑在一起一看,只见皇帝在纸上写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个大字。
    “父皇的意思是,让葛通判派人秘密送二哥他们上京,再派人马以平叛的名义出京,在半路上迎接?”
    刘凌只是想了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可如果二哥在路上再遇见了危险……”
    “庆州还算太平,更何况庆州现在并没有生乱,如果让大军特意绕行,不免让有心之人猜出庆州有什么不妥,陛下的建议十分英明。”
    庄骏却出言附和。
    “只是究竟在哪里会和,需要好好商量,否则三殿下说的也没错,万一在路上又遇袭……毕竟现在连袭击秦王的人马都没查出是哪方势力,能在中原腹地来去自如,恐怕不是寻常的山贼匪患之流。”
    他看了刘凌一眼,心中隐隐有些戒备。
    说实在话,就算他以前有拥立秦王的心思,在皇帝这么一番动作,以及方家反了以后,他的心思也淡了下去,死了心一心一意的辅佐刘凌了。
    可自从孙子出事后,他对刘凌隐约有了些心结。
    大皇子和二皇子出事出的太蹊跷了,大皇子据说满身是血的倒在蓬莱殿,至今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变得疯傻;二皇子出京没多久就遭遇袭击,连他家的这一根独苗都受了牵连,如果说是意外,脑子有病都不会相信。
    更何况现在连皇帝都身染恶疾,虽说是皇帝自己用了禁/药所致,可孟太医为何而死,李太医和方太医为何被族诛,细想之下,也是让人毛骨悚然。
    要是没人指使,又有天大的好处让人铤而走险,谁敢犯下这种诛九族的事情?
    现在又有传闻说三皇子身后其实有一股潜藏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推的他一步步登上那个位置,那么看起来像是意外的那么多“偶然”,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这么一想,这么多偶然也就有了答案。
    庄骏也是在朝堂里打滚了一辈子的人物,他并不怕奸诈无耻或老奸巨猾之人,怕就怕那种看起来忠厚仁善,心中却没人看的明白的那种人,而刘凌如今没有被立为储君,也没有登基,所以礼贤下士、平易近人,谁知道等他登了那个位子,会不会和代国历代君主一般,有什么奇怪的毛病?
    他要是个连兄弟、父亲都能下手的人,恐怕只会被现在这位多疑的陛下更难伺候。
    刘未是和这些大臣们勾心斗角了一辈子的,几乎是一听就明白了庄骏是什么意思,刘凌虽然乍一下没听出来,仔细琢磨琢磨也明白了过来,忍不住哑然失笑。
    这位庄老大人,不知道为什么在防着他呢。
    刘凌是个心宽的人,对这位老大人关心则乱也能理解,加之他也想兄长快点被救出来,立刻善解人意地拱了拱手:
    “父皇,儿臣突然想起兵部里还有些事情,请恕儿臣先行告退之过……”
    “这孩子……”
    刘未心中有些不悦,认为他对臣下过于宽容了,这种事要在他身上,不但不会出去,还会更加积极的把这件事揽下来,漂亮的完成,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他已经准备“避嫌”了,刘未也不会勉强,随意地颔了颔首,挥手准了他离开。
    等他离开之后,庄骏这才躬下身子请求皇帝宽恕自己的罪过。
    “陛下,非老臣不相信三殿下,只是如今秦王殿下死里逃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