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第四十三章龙与亚瑟王[2]

装绅弄鬼最新章节目录
   与龙也是同一个图腾族属。对雉的禁忌当然也很多。《史记·殷本纪》说,武丁在祭祀成汤后的第二天,有一只雉鸟落在鼎的扶手上叫唤,武丁非常害怕,以为不祥。《酉阳杂俎》说,武则天出生的当天夜里,有一群雌雉叫唤不停。也是以雉鸣为不吉利。《左传》说,有一只雉鸟在宋国的太庙上叫唤,后来发生了火灾。不能射猎这种雉鸟,否则不祥。
    《说苑》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去打猎,打到了一只“科雉”,有一个大臣夺走了这只科雉。不几天这个大臣就得病而死。后来这个人的弟弟向庄王请赏,说他的哥哥从古书上得知,射猎科雉的人不出三月就会死亡,他夺去雉鸟,是代替庄王去死。庄王派人去查,古书里果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知道,禁忌的出现是由崇拜所造成的,而这种崇拜主要是源于敬和畏两种心理。因此,禁忌除了表现为人们担心它会带来不祥之外,人们还往往希望它能凭借着那非凡的魔性力量给人们带来吉祥之兆。因为有这种矛盾的二重心理,便出现了诸多完全相反的二重现象。比如:《晋书》说射获鸲鹆可免灾;乐府曲《乌夜啼》中,乌鸦的啼叫成为吉祥之兆;《剧谈录》中,鸱鸮成为报喜的鸟;在民俗传说中,鼠咬牙被认为是发财的先兆,《茅亭客话》中,虹蜺的降临成为升官的前兆;《三国志》中,雄雉的到来也成为升官的前兆。这种矛盾的现象古人解释成“或得神以昌,或得神以亡”。
    古代禁止宰杀耕牛一方面是为了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是因为食牛的禁忌很早就有。《风俗通》说,不但不许吃牛肉,甚至忌讳说牛字。吃牛肉会患恶疾而死掉,甚至死后变为牛而受人宰割的说法很多。农业生产离不开牛,所以有这种禁制。同时,牛也被视为祖先而加以崇拜过,而且和黄帝与蚩尤势不两立不同,对龙与牛崇拜的民族是属于同一个图腾族属。《列子》说伏羲、女娲是蛇身牛首、《山海经》有“夔牛”的说法,甚至咸丰六年五月,鄱阳县双头蛇见。七年五月初八日,来凤县曾氏塘风雨骤至,有物长丈余,乘风入塘,形似牛,身备五色,目灼灼有光,水喷起……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双头、巨形、有角、有翼……这些禁忌异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成龙。譬如非洲神话传说中,有一种类似龙的生物。但他有着两个头,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进。当一个头睡觉的时候另一个将会醒来,以此守卫它的蛋。此物以蚂蚁为食,有鳞的身体、鸡的脚、羽毛翅膀,行动快如闪电,被劈成两半后还可以重新接合,在早期的教堂壁画中,第二个头是长在它的尾部的,在一些图画中,双头蛇也长着羽翼与鸡的脚。一个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先贤普林尼说过,最好的一种治疗感冒的手段是用死去的双头蛇或者它的皮,缠绕在一个人的身上。他还告诉世人,如果一条死去的双头蛇被钉在将要砍伐的树木上,伐木者将不会感到寒冷,并且树木会更容易的被砍倒。他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同时向两个方向前进”,如今被作为南美洲一种无腿蜥蜴的学名以纪念。
    想当初黄帝放着天子不做,到处寻幽览胜、拜神求仙、问道长生,总有点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所以讨厌他的人也不少。据说黄帝搜刮手段着实厉害,什么《三皇内文》、《九方》、《神芝图》……各大门派的修持密笈统统被他搞到手里。结果,引起了第一批古仙的公愤,后来他到峨眉山求见天真皇人,想学真一之道,没想到这位天真老兄不给面子,冷冷地回了句:“你已经做了帝王,什么都不缺了,还想长生不老,未免有点儿太贪了吧?”
    黄帝来修仙,那自然是财侣法地应有尽有,他在精心研读秘籍之后,就派人开采首山的风磨铜矿,在荆山下铸造九鼎。造好了大鼎,炼成了丹药,就意味着修仙成功,于是天上派龙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手下的大臣、老婆、二奶什么的七十多人也跟着爬上去——客满,龙开始起飞。其他级别更低的臣子没有成仙门票,但是求仙的心一点不弱,一个个抓着龙须,就是吊,也要吊到天上去。瞧这阵势,和某些国人当年争着到美帝洗盘子倒有几分相似。也可见当时曾经被大清洗的龙蛇之属,再次和皇权联系起来,卷土重来了。
    这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卷土重来了,龙蛇之属在治水中舍生忘死,立下大功。特别是治水英雄姒禹建立了新人类的夏王朝,禹是《山海经》中治理洪水的重要人物,“禹”是他的名字,《尚书注疏》巻三说:“大禹传,曰文命,敷于四海。”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禹姓姒名文命,禹父名鲧,鲧父名颛顼,颛顼父名昌意,昌意父就是轩辕黄帝。禹的母亲是有莘氏女名修己,或称女志、女嬉。据《史记·索隐》引《礼纬》曰:“禹母修己,吞薏苡为生禹,因姓姒氏”。
    禹是黄帝的玄孙,从黄帝到禹,共五世,皆同姓而异其国。《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的“鲧”即是大禹之父。王嘉《拾遗记》说鲧死,“化为黄熊”,或曰“化为玄鱼。《山海经·海内经》又载“鲧复生禹”,“复”即“遗腹子”。所以《吴越春秋·无余外传》卷说禹母“剖胁”而产禹。而大禹“在谷是虫,出谷便是龙”。按照《大戴礼·曾子天圆》曰:“羽虫之精曰凤,介虫之精曰龟,鳞虫之精曰龙”。鳞片之虫,最高级者是龙。甚至《说文》曰:“禹,虫也”。上古,兽统名之曰虫,许慎据此训禹为虫。
    甲骨文有禹这个会意字,金文(禹)字带“箭头”形的那条曲线就是一条毒蛇,的形状,横的一条是一根带杈的木棍,这就表示木棍打蛇的意思。小篆(禹)字的形体,蛇形犹在,而木棍形则变得更为复杂了。楷书禹字就源自于小篆。《玉篇·虫部》曰:“蠁,禹虫也。”所以,神话传说中公元前2070年,禹杀共工大将相柳,就是化为一条龙斗法。共工一直是野心勃勃,之前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中支撑世界的天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带来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镇压,治水成功。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相柳氏神或人,共工之臣,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沼泽地里有帝台遗迹,至今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
    相柳又称相繇,共工氏之臣,上古凶神。常伴共工氏左右,勇冠三军,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推断,蚩尤、东夷与共工族的联军兵败后,后卿流亡天涯。共工一时心灰意冷,命后卿遗脉的术器继位,后土执掌国政,相柳与无支祁执掌军政。相柳与无支祁联手排挤后土一脉,恰因聻族异动,后土出走建立幽都。相柳与无支祁挟持术器,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尧舜时,列术器为代表的共工集团主战派为四罪之一。后,姒禹以防风氏为向导,招降河伯冯夷。相柳震怒,号召天吴兄妹、江疑、列缺等起大军,讨伐叛逆。河伯冯夷陷入重围,姒禹任命的治水军师灵姑胥巧妙调度,派遣女娲援军的夔龙和霸下利用相柳、天吴等人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外围的姒禹则孤身一人,亲自面见了天吴、江疑与列缺,使得他们各自退兵。相柳大军被瓦解,孤身逃逸。姒禹亲自追击,斩杀相柳于大沼泽旁。相柳死后,其血液腥臭,流淌过的土地五谷不生,弥留时流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泽,禹三次填平沼泽却三次塌陷,只好开辟整理为干净的大水池并为众帝在池边建造宫殿楼阁,称为众帝之台。此战或又传说为《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大陆。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大陆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共工氏居住地在后世的豫南省辉县,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豫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大陆,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头蛇传说。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大陆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死不改悔,继续在黄帝的接班人颛顼治世的皇朝反叛,被颛顼派去的大禹击败,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龙蛇战争之继续。既然夏禹也是龙种,而《吴越春秋》说夏禹与狐图腾的成员涂山氏结婚。《阅微草堂笔记》说山西太谷县有狐突祠。《宋史·王嗣宗传》说:“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山**,群狐处焉,妖巫挟之为**福,民甚信,向水旱疾疫悉祷之,民语为之讳‘狐’音”。所以狐也是一种图腾,与龙图腾也有关系。成为后世狐仙的滥觞。
    而大禹治水,和赫梯神话中一幕极其相似,记载是赫梯神话中天空和风暴之神泰舒卜斩杀巨蛇伊卢扬卡的一幕。从赫梯的首都哈图什出土的块楔形文字碑片上面,雕刻了一个乔鲁姆博阿兹柯伊狮身人面像,碑的背景是一个赫梯族仪式。伊卢扬卡名字的来源可能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原始印欧语中两个部分的意思都是“蛇”。这个词语的两个相同的部分进行倒置,这两个部分出现在拉丁美洲安圭拉语中,词缀是和英语当中的同源的,而这个词缀来源于来梵阿伊。所以传说故事在暴风之神和龙王伊卢扬卡的斗争中,伊卢扬卡大获全胜。
    于是伊卢扬卡夺走了泰舒卜的眼睛和心脏银月:作为战败的代价,也可以解释为夺走了暴风之神的神力。泰舒卜向赫拉的女神伊娜拉什求援。作为回报,她让泰舒卜承诺他会承认伊娜拉什和一位凡人的爱情。伊娜拉什为伊卢扬卡策划了一个陷阱。她要泰舒卜准备大量的食物和酒,银月之夜来供奉龙王,引诱龙王喝酒。龙王将贡品一扫而空,喝的烂醉如泥。趁此机会迅速用绳子把伊卢扬卡捆了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