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二七三七章传世哥窑(二)

鉴宝秘术最新章节目录
  
    qu
    明代陶瓷名著《宣德鼎彝谱》说:“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因此,粉青釉中有浓淡之分。
    深粉青釉由于胎和釉含铁元素较高,经过一定的高温烧造后,在强还原气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还原比值,粉青釉色呈色较深,此类哥窑常认为是“官哥不分”的器物。
    而淡粉青由于胎和釉含铝较高,在高温烧造后,在较弱的还原气氛作用下,还原比值也较小,釉面更多的呈现浅粉青釉色。
    另外还有灰青等,无论釉料的色泽如何,传世哥窑大都是以亚酥光呈现,这是胎与火、火与釉的交辉下,造就了传世哥窑有别于汝、官窑特点的独特的哥片纹。
    也形成了传世哥窑的釉面不光亮,似有一层酥光,这有别于汝釉的清丽,官釉的静谧。
    由于传世哥窑是一次挂釉,施釉也非常均匀,达到亚面莹润而不涩,酥而不滞,沉静舒畅,却又不失灵逸之势,这种矛盾的体现,致传世哥窑的艺术效果达到极高境界。
    传世哥窑胎显得适中而釉层较薄,由于釉和吸附性良好的胎土的结合,微观下釉层不存在明显的釉泡,既然,釉泡在传世哥窑釉面上表现不那么突出,哪又何来“攒沫聚珠”现象呢?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攒沫聚珠”不会在北宋哥窑出现,南宋老虎洞成熟期的哥窑有稀疏错落有致的大中釉泡,但是,“攒沫聚珠”的表现并不突出。
    而宋末元初的哥窑釉质大都显得浑厚失透,有些器物施釉厚薄不匀,丧失了灵动之气。
    有少部分灰胎、黑胎哥窑由于采用类似官窑的石灰碱釉,施釉也较厚,有些器物虽然有金丝铁线的特征,但是,铁线开片较粗而稀,金丝薄且浮,延续舒展状不够严谨,零乱无序。
    器表偶有缩釉或棕眼,微观下分布着均衡有序、错纵叠压的细小釉泡,表现着“攒沫聚珠”特征但并不明显。
    但是,宋官窑器大部分表现有这些特征,而龙泉瓷“攒沫聚珠”特征却表现也较明显。
    所以,不能将具有“攒沫聚珠”特征的器物错误的认为是传世哥窑。
    恰恰张天元跟雕刻专家争的这件哥窑瓷器,他不仅没有紫口铁足,也没有攒沫聚珠。
    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这两种特点的哥窑,那基本上就被排除在哥窑之外了,甚至很多人会认为那绝对是赝品。
    根本没有购买的必要。
    比如持有这件哥窑瓷器的卖家就是如此,张天元肯出五十万,他其实已经动心了。
    不过旁边有该死的雕刻家在那里跟着竞价,这让卖家心里头就动了别的心思,准备看谁出的价格更高。
    张天元没理会卖家,也没理会雕刻专家,他知道这两个人心里头现在都在翻江倒海。
    只要价格没有敲定,他就不着急加价。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件哥窑瓷器给确定了。
    传世哥窑造型上和北宋后期的官汝窑异常相似,器型多有仿商周青铜礼器或仿良诸古玉礼器,具有浓厚古朴雅韵之气。
    陈设观赏器有各式炉、多种双耳瓶、琮式瓶、罐类、农业用具、兵用工具、花觚、执壶等。日用器型有盘、杯、碗等。
    文房类有卧足洗、海棠洗、三足洗、棱花洗、葵口洗等。有采用贴塑、捏塑、镂空等纹饰。
    两者中有些同一造型的器物的尺寸大小、高度、胎壁厚薄、棱边弧线等非常一致,似乎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有如此古朴神韵如孪生之国粹非跨朝代所能言喻的,表明了宋代宫廷对用器的品质、尺寸、大小有着极严格的要求。
    也进一步说明:商周青铜范模的制造工艺在北宋瓷业已广泛应用。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