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二七三六章传世哥窑(一)

鉴宝秘术最新章节目录
  
    qu
    当是东西的主人要价是五百万,张天元只给出五十万。
    雕刻专家出六十万。
    这是一件看起来非常漂亮的哥窑瓷器。
    而且是一件难得的传世哥窑。
    哥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在传世品中,哥窑以其风格独特的釉色和哥片及数量稀少为世人所珍。
    由于窑址没被发现,历史文献记载也零碎有限,使传世哥窑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备受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议,并成为藏家和研究者长期关注的对象。
    溯源哥窑之源,源于哥哥洞窑之说,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对了解哥窑的身世有很大的帮助。
    有关传世哥窑最早的记载源于元未人孔齐成书《静斋至正直记》说:“乙未冬,杭市有哥哥洞窑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洞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始有哥哥洞窑之说。
    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不仅说明该时期“哥哥洞窑绝类古官窑”的稀少珍贵,同时也暗稳了哥窑在元末年仍然有在烧制,庆元时产的“青器菜盆”亦如“旧窑”。
    “旧窑”一说,为我们探源哥窑设定了下限,至少在元末之前。
    其实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哥窑因为稀少而且做工精妙,价钱绝对不会那么便宜的。
    甚至卖家只要五百万,本身就有问题,说明这卖家自己对自己手里头的东西不够自信。
    这就是捡漏的大好时机了。
    卖家也不蠢,他之所以不敢要价太高,但也不愿意出价太低,主要是因为这款哥窑没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说起这哥窑的鉴定,还真是有些诀窍的。
    如何鉴赏哥窑?
    这个话题长期深深的困扰着古往今来的文博界和收藏爱好者,但是,人们依然热情不减,深情不变地孜孜求索。
    这就是传世哥窑的魄力。
    张天元以前以三件传世哥窑在帝都偶然和一位常出现在媒体的国家博物馆级的中老年张姓女“专家”交流。
    她固执地认为无“紫口铁足”及口沿有“凸”边的是现代高仿器,不论这种认知是否出于心态使然,但真正让人很惆怅!
    有“紫口铁足”能肯定都是传世哥窑吗?
    我们看看故宫博物院和其它博物馆所藏的哥窑,具有“紫口铁足”特征的哥窑,虽然给人以稳重,朴雅之感,但是,品相方面不得不承认欠缺皇家气韵。
    而现实中人们将具有“紫口铁足”特征的哥窑器认定为南宋哥窑或元代哥釉,因为南宋哥窑很多具有“紫口铁足”现象。
    这与使用修内司的紫金土或南宋黑胎、灰胎有关系。
    况且,龙泉哥窑中的白胎青瓷产品大部份并没有“紫口铁足”现象,我们籍此就可以否定它的哥窑身份吗?
    “紫口铁足”的形成首先具有形成“紫口铁足”的胎土原料。
    宋代哥窑中可以形成“紫口铁足”特征的是南宋修内司的紫金土、龙泉的黑胎土和灰胎土。
    而南宋中期成熟的灰白胎哥窑,并不体现出“紫口铁足”特征。
    其次,器物型制也是形成“紫口铁足”的因素之一,有些鼎、贯耳瓶等器物的口沿是平整的,即使是使用紫金土或黑土作胎,也没有“紫口”特征。
    再次,满釉支烧工艺也影响“铁足”的形成。
    最后,器物在满足形成“紫口铁足”的胎土材料的前提下,烧造前将足缘刮釉并采取垫饼垫烧工艺,才有“铁足”产生的可能。
    器物在烧造后因凸起的口沿流釉使釉变薄,致使胎色微露,“紫口”的产生才有可能。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