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025章: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2]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目录
   下的“伪北大”的教员,并直言“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
    不过对于学生,他是宽容的。
    他说:“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青年何辜,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抗战爆发时还不过是十二岁的孩子,我是主张善为待之,予以就学便利。”
    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作人,嗯,还有考古学家容兰,一位在金石学,甲骨文上有深厚研究的学者。
    然而,冯承钧虽然也在伪北大任职,但他跟其他的教员不一样,北平沦陷这年,他正好五十周岁,患风瘫病,瘫痪在病床上,无法到校并让学生到自家中,围着病床听自己用微弱的声音讲授《西域史》。
    这种老先生,是值得敬佩的。
    又有何人,会去呵责这样一位为了生计、为了青年、为了学术而坚守的老先生呢?
    这段历史,苏亦也不算陌生。
    而,宿白先生是东北人,不仅读了伪北大,还读了研究生,他就不是普通的学生了。
    介于可宽容与不可宽容之间。
    好在,有了冯承钧的力荐才有机会留在北大图书馆任职。
    从此,在图书馆和文科研究所边研究、边工作、边读书、直到解放后的院系调整才离开图书馆,被调入考古教研室。
    这是后话。
    苏亦跟马世昌心照不宣的没有提及。
    然而,今晚马世昌过来,除了赠书之外,还让他读书,读的并不是这本《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而是《白沙宋墓》。
    跟之前众人赠送基本上一样,《白沙宋墓》同样也是建国初出版考古专著。
    而且,跟之前的著作一样,都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标准。
    “51年的时候,宿先生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然而,这份报告,一直到57年才可以出版,作为建国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先生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你好好研读。”
    “里面,注释部分的字数比报告正文还要多,通过这些注释,你就可以感受到宿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这本书,估计就是百年后,依旧是经典著作,如果你真的要追随先生的学术足迹,那么这本书,务必要认真研读。”
    马世昌严肃的表情,让苏亦意识到他此刻的态度又多么的认真,这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苏亦郑重点头,“师兄,会的!”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