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教》四大菩萨之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3]

玄门道教最新章节目录
   八文,内供八米多高观音圣像。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二百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顶之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其它历代兴建大小寺庵,约二百余间。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dòng,是海cháo音dòng,及梵音dòng,cháo音dòng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dòng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dòng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dòng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huā飞溅,声如龙yín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dòng中现身。
    普陀山既为四大名山之一,游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云集挂单者亦众。难免圣凡hún杂,良萎不齐。何况罗汉境界,往往隐德lù痴,游戏人间。凡人ròu眼不识,自会发生误会。观世音菩萨,为卫护道场,对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对蓄意扰luàn道场之人,亦每现身点化。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拜访普陀山。当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缘和尚包围,并将所得,就地聚赌,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宫后将所见奏知母后,并yù大兴问罪之师,但因母后善言相劝作罢。岂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访普陀山时,和尚何止包围化缘,且三五成群,吸姻饮酒,喧闹不已,丑态毕lù。乾隆喝问:“因何不守佛mén清规?”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气煞乾隆,誓必发兵捕杀;虽然母后再三劝告,勿作杀业,而毁名山,亦难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时,带备兵船,再访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赌的人数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nvhún杂。乾隆心想,穷和尚何来许多银两,让我来豪赌,看你穷和尚如何赔偿。随即掏出大堆银两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连数次皆输,最后将仅有银两孤注一掷,竟然输光。气极将头上宝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槛褛的和尚赢去。往头上一载;乾隆盛怒之下,再脱下龙袍作为赌本。结果,又被一个nv人赢去,往身上一披,并问皇帝还有何物可赌?皇帝随即命同来官兵包围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赌之众,见被包围,唯有陆续走进大殿。及军队赶到大殿,人影全无,而皇帝宝冠,却载在罗汉头上,皇帝龙袍,则披在观世音菩萨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见,真是罗汉境界,菩萨神变;随即叩头谢罪,笃信佛教。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于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几。可见观世音菩萨卫护道场之威德神力,实不可思议。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是座位于玛鲁赫里,大岩山顶上的*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公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此外,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然则,凡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无不皆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凡有苦难灾患之处,无论此界他方,皆有补陀洛迦山。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补陀迦山。
    【常念观音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mén,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bī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mén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bī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cháo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mén,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yào,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nv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jīng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xìng,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jīng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
    【诗词歌赞
    观世音菩萨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lù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增广卷四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首像赞
    猗欤大士,誓愿难宣,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寻声救苦,随类逐形,普现sè身,遍情无情。
    若有众生,遇诸苦难,一称其名,立见救援。
    富寿儿nv,凡有所求,礼拜供养,随愿悉酬。
    何以称名,便获感通,由菩萨心,久证真空。
    无心之心,合生佛心,众生mí背,无从受恩。
    因遇灾难,并所恳叨,一发诚心,感应道jiāo。
    如清凉月,丽彼中天,影现群水,一无所偏。
    若或无信,莫由相感,如水昏动,月影不显。
    咎在于水,非月不照,若得澄静,即现光耀。
    亦如阳chūn,普生诸芽,遇根枯者,朽腐更加。
    甘霖普澍,草木同荣,唯无根者,不荷生成。
    入道之要,信为第一,yùméng慈济,非信莫得。
    缅维菩萨,何能如此,为有远本,故致尔尔。
    远本维何,圆证三觉,名正法明,福慧两足。
    虽住寂光,悲愿无央,复现菩萨,辅弼法王。
    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三际竖穷,十方横遍。
    菩萨功德,难尽赞扬,垂示梗概,作长夜光。
    特祈江西,居士止净,遍阅藏典,撰为赞颂。
    恭摹圣像,遍界流布,普令含识,同méng覆护。
    增广卷四泥金绘像普mén品颂
    大哉观世音,彻证法界藏,乘大悲愿力,普现诸sè相。
    寻声以救苦,随感而遍应,如月到中天,万川悉印映。
    良由众生心,与菩萨无二,因其背觉故,遂致成隔异。
    既遇诸灾难,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觉源。
    以故一起念,念于菩萨名,遂于当念中,méng救离灾刑。
    世尊在灵鹫,广宣法华经,无尽意菩萨,以名敬致征。
    世尊遂略说,现身救苦事,大地举一尘,略示少分义。
    由是诸众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覆载,如父母抚育。
    昔有一善士,yù广菩萨慈,泥金书普mén,兼绘救苦仪。
    年代已久远,幸得常保守,故致吴蜨卿,亲获谨承受。
    yù启世正信,因祈为著语,愿令法界众,同证实相理。
    乃忘其固陋,略表诸因缘,庶几见闻者,登第一义天。
    增广卷四附录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之序及观音赞
    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jīng详。惜于菩萨不思议无作妙力,殊欠发挥。量不揣固陋,勉述一赞,以冠于首。俾事理jiāo融,体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圣之所以能应,俱在斯焉。以企后之览者,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庶可亦为未来世之观世音耳。虽文不雅驯,而其意义有可取焉。赞曰。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
    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
    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