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二百四十九章煎盐晒盐(下)[2]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目录
   精忠想要改进盐场的作业方式。光凭报告上记载的明显不够,既然盐场也并不远,还不如自己亲自过去看一遍。同时也好选定一个地方,来进行自己的实验。
    在一边视察的过程中,耿精忠便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关于食盐的记载翻出来看了看,果然里面记载的很详细。对比了一下眼前的长乐盐场,作业方式的确基本符合,后来改进的地方一个也没有。毕竟宋应星也才死了不久。他记载的东西,也就是通过自己观察总结得来的。当耿精忠看到后面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等部分的时候。耿精忠又是一笑,真的是自己少见多怪了。内陆很多地区的确不像海边这样容易产盐,但是并不代表人家那地方就不能产盐。
    像吴三桂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三地,既不靠海,也没有青海那般巨大的天然盐田盆地,但是这些地方的井矿盐的储量却非常丰富,在后世经过探测,随随便便一个盐矿的储量就几亿吨几十亿吨,让全国百姓吃个几百年都不成问题。不止是这几个省份,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河南、江西这些地方都是大产区,但是关键的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的那般技术,可以大规模的开采出这些井矿盐。
    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现在的盐井,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盐卤水层,因此凿井的代价非常大,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很艰难。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铁锥,铁锥的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用它在石头上冲凿成孔。
    铁锥的锥身是用破开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绳缠紧做成的。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长。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这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打一眼浅井一个多月就能够成功了。如果井眼凿的过大,卤气就会游散,以致不能凝结成盐。当盐井凿到卤水层能打出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竹子,将竹内的节都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节,并在竹节的下端安一个吸水的单向阀门以便汲取盐水入筒。
    用长绳拴上这根竹筒,将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动转盘而带动辘轳绞绳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炼(只用中等大小的锅,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结成雪白的盐了。因此,四川、云南两省的盐井,很容易逃避官税,难以追查。吴三桂这些年也在积极的煮盐。但是效果并不大,规模根本就上不来。
    耿精忠发现,这盐场晒盐的盐池就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盐工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转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但是在收盐之时,由于盐池的原因,收取的盐都参杂了不少的杂质,例如沙子粘泥土之类的。
    要说这个时代的海水还是很干净的。没有后世的那些污水的排放污染,若只是将海水放在锅中煮卤,那得到的就只会是寻常的粗盐,而不会有傻子泥土之类不可溶的物质。虽然粗盐的颜色并不是那么纯白,而是淡褐色与褐色。但是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后世的盐场,耿精忠记得在一个纪实的短片中看到过,那里面的盐池,地步都是铺上了一层放水布的,那也许就是厚塑料纸,亦或者是其他材质,但是却将海水和下面的泥土分割了开来,遮掩更使得产出的食盐减少了很多的杂质。
    耿精忠转了一周。想到的办法也很简单,这个时代可没有塑料纸,也找不到那么大块的隔水材料。那么那大片的盐场可以用砖头水泥将之砌起来。一个盐场占地面积不小,就拿长乐盐场来说,长宽各有两公里,海边占地四千多亩,若是全部用方砖砌起来,那也算个不小的工程。但是现在耿精忠不缺钱也不确认。若是改造盐场的话,那也要不了多少时间。
    用方砖将盐池给砌起来。上面再抹上一层水泥,这样的话有几个好处;一来就是减少了泥沙等杂质的污染。另一个,水泥铺底,可以使得池中水温比寻常状态高上许多。记得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夏天的时候就冒出了一项新运动:“户外地上煎鸡蛋”。也许只是为了验证地面温度高得吓人,或者仅仅是好奇图个乐,那时候不知有多少鸡蛋被摊到了水泥地面或是沥青路面上。
    而那个时候经过气象台做的实验,在观测场上测到的气温是三十六度,而阳光直射下草地地表温度是四十三度、水泥地面温度是五十二度,柏油路面温度是五十三度。虽然最热的是柏油路面,与气温温差超过十七度,但是水泥地面也没差什么,十六度的温差就使得人们清晰的感觉到烫人了。就是在后世小区中的游泳池中,经过太阳暴晒,池中的水温也是比较高的。
    若是可以的话,想想办法,在抹水泥的时候,在水泥中参入些黑色颜料,使得地面变成一片漆黑,那样的话,在阳光照射下,温度绝度会在提升几度。只要温度高,那么海水蒸发的速度也就会大大加快,海水不断快速蒸发浓缩,迅速达到饱和,食盐也就会很快的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耿精忠熟悉他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说干就干,本来他就是在寻找地方的,除了这大规模的长乐盐场,福州沿海很多地方都可以开辟出一小块盐场,只不过官府对盐场有控制并不准许普通人私制私藏盐货而已。不过耿精忠却是没准备另寻地方,这长乐盐场就不错,反正要不了多久,这里也会在他的掌控之下。从其中选出一块占地十亩的地势较低的草荡,上百工人在耿精忠的指挥下快速建好了一座座蒸发池和结晶池,
    一些盐场专用的工具也都准备妥当,同时还找来了十几个会晒盐的盐工。大小耙可以捞盐,杠子、抬筐用来抬盐还有木质独轮小推车可以推盐运至滩坨,再用木锨、小耙人工堆垛。当然这在后世都是早已经淘汰了的,但是这个时代又没有后世先进的收盐机、运盐车、堆坨机等联合作业工具来进行收盐、运盐和堆垛。一切都需要人工来解决,就比如现在正准备开始的引海水工作。
    运来大批方砖与水泥,那几百泥瓦匠只一天便将盐池砌好了,但是还得让盐池干上两三天之后才能引入海水。时间过的也快,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只两天时间,盐池便可以使用了。引海水倒不是太难,毕竟这里是地势较低的草荡。不过在引水之前,还开挖了储水沟和很多的沟道,这些沟道也都是方砖砌好了的,但是却没有用抹水泥,毕竟不是蒸发池也不是结晶池,保证没有泥沙进入就是了。
    这些天,耿精忠一直留在马尾军营内和姚启圣一同处理军政要事,但是每个三天,他就会去盐场查看一次,观察一下新盐池内海水蒸发的进度。还真别说,黑黑的蒸发池被引入海水才两个星期,半米深的池水便少了一半,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叫做卤液了。虽然这农历十二月的气温并不高,白天也就十六七度的样子,但是好在连续多日都没有雨。池中的水温度也保持在三十五六度的样子,这比不远处普通的池子可要强多了。想来再过两天就可以将蒸发池内的卤液转到结晶池内,随之继续引入海水到蒸发池。未完待续
    :六千六百字大章,兄弟们一口气将他看完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