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二百四十九章煎盐晒盐(下)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目录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发财?咱们发的财还少吗?”耿精忠笑了笑,不可置否的说道。
    “王爷,那不一样。市场上的粗盐,一般只在一两到一两二钱银子一石左右,而如果是精盐的话,则每担最少能卖到三两银子,那绝对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要是纯正的青盐,每担甚至可以卖到十两银子以上。只不过青盐产自北方内陆,运输困难,但是就这精盐的价格对比粗盐每担一两的价格,那也是大赚了。况且,盐商从盐民手中收购粗盐之时,价格根本就没超过四百文一石,这样的来说话,两者价格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福建本就远离青盐产地,青盐的供应,百年来一直就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市场经常缺货。而豪富之家却又是只认准青盐,其他的盐根本看不上眼。外面经常有富贵人家开出一斤三百文的高价收购,可惜还是没货。而我们这边基本上也都是产自大海的粗盐,精盐很是难得,要是我们能提供大批的精盐,其利润可想而知!”姚启圣详细的给耿精忠剖析了一下市场上食盐的售卖情况,耿精忠听着也暗暗点头。
    这倒也是实情,青盐的优点的确是不少,相比较于其他地方产的盐都要好。豪富之家都讲究一个面子,他们讲究生活品味,虽说有替代品,可谁用的话都觉得掉了身份。宁可抬高价钱,也要买那原产的青盐。福建各地市面上的青盐在快要进入腊月的之后,已经是涨到一两银子一斤,尤其是现在已经是年关,价格又涨了两成。就这个价格还只能是有权势的人家在相熟的货栈中才能买到。同时,几乎具有同样功效的各地精盐也是有销售,但就是卖不上价钱。
    其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过,有钱人需要一种方式来表明他们的富有,富人彼此相聚的时候,曾有人总是有人有意无意的提起。自己是用青盐漱口清洁,还故作渊博的说道:“这青盐可就是比其他的盐清新提神啊!”这话一说出来,你要不是用这青盐清洁的口腔,你都不敢张嘴了,当然真正的权贵富豪之家是不屑于如此的炫耀。可管家对采买的家人盯的很紧,一定要买青盐。
    其实要说起来这东西作假也是很简单,可各家各户买着买着,都是互相盯着的,谁要是作假必然被别人抖搂出来,那时候,买盐的无脸见人,卖盐的更是砸了招牌。实际上。这市面上的青盐还剩多少,都在谁家,大家都是盘算的清清楚楚。反正早晚有用完的一天。这是一股歪风邪气,连带着福州城的药店和大夫郎中们都是把这青盐当作了提神静气的必备药物,开药时还要特意叮嘱病人“一定要用青盐啊,要是普通的盐可就没效果了”。
    精盐的价格如此之高,让人觉得可悲的是那些盐民们,他们煮了上百年的海盐。却是不知道用这样的办法可以将粗盐变成精盐。如果以前就知道这样的提纯办法,早就不用现在这般贫困交加。潦倒不堪了。其实这也难怪,粗盐也是盐民们辛辛苦苦才煮出来的。煮出来以后,就马上装起来,用棉布蒙的扎扎实实的,生怕弄潮湿了卖不出去。又有谁舍得将粗盐继续溶解在水里,反反复复的过滤,然后重新蒸发一遍?正是这细微的观念的差别,导致很简单的一个提纯过程,居然没有人发现。
    “这倒是实情,这样的精盐就是光凭卖相也比粗盐好很多。”耿精忠也捻起一点点刚提炼出来的精盐说道。耿精忠知道,就是他现在弄出来的这些,也还根本不算是纯正的食盐,后世的食盐的标准可就是纯净的氯化钠,而不含其他的杂质。但是这个时候的海盐,能有这个成色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以后倒是可以大力开采井盐,那个所含的杂质比海盐中的杂质要少很多,纯度较高。
    “我回头会把整个提纯的流程写下来,你抽点时间组织人手学习一下。然后就在这马尾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厂区进行粗盐提纯,这样也方便咱们管理。这个方法,只能是我们自己人知道。如果被别人学去,那就整个福建就都是精盐了,价钱也就卖不起了。这十倍的利润,还真的不是一笔小钱!”耿精忠摸了摸下巴笑着说道。
    姚启圣对耿精忠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虽然耿精忠文采并不高,但是却总是能做出出人预料的事情,而且是有自己对百姓都有大利的事情。“是,王爷!所有的人手我都会仔细挑选。想来,要不了多久,咱们不仅可以占领福建的精盐市场,就是周边各省乃至全国,都可以有咱们精盐的一份份额了!”姚启圣仿佛看到了一棵金光闪闪的摇钱树在对他招手,作为耿精忠麾下首席内政谋士,钱再多,他也会觉得少!
    “除了这个事情,还有盐场里我想还有一项技术可以改进一下。这报告上记载的盐场晒盐的方法我也看了,基本上和《天工开物》里面记载的一个样,我感觉效率还是太低了!最明显的,盐池里面大规模晒盐的时候,温度不够,蒸发的速度太慢,那就得拖很长的时间。我降了一下,想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但是我还不确定是否可行,若是成功的话,海盐的产量翻番不是问题。过两天我去海边找一块地方试验一下,若是可行,再在盐场中推行!”耿精忠还不等姚启圣的激动劲过去,又丢下一颗炸弹,震得姚启圣有些回不过神来。
    “产量翻番?”姚启圣真的是震惊了,若是能产量翻番,就凭他们现在刚掌控的两座盐场,就完全可以供应整个福建的食盐消费了。甚至还有多余。那样的话,也就是意味着原本的利润也将会翻番。
    “不用这么看着我,我还得亲自实验一下才行。最近事情有些多,吕宋岛那边的事情还得你配合。这件事情一做完,我就会去一趟吕宋。到时候这个家就要交给你来守着了!”耿精忠继续说道。
    什么情况。惊喜以及惊讶怎么一个接着一个!“王爷还准备去吕宋?”姚启圣睁大眼睛问道,这有些太突然了,先前耿精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预兆。
    “是啊,吕宋岛已经尽在掌控,我总得亲自去视察一下新的领地。再说,春节过后。骑兵的招募与训练也要在吕宋岛进行,我不放心,也得亲自去看看才行!”耿精忠如是说道。
    “嗯!”姚启圣点点头,这个理由倒也是充分。新的领地,大小堪比福建。若是完全纳入掌控利用起来,对马尾集团的影响极为巨大。
    “要去也是年后的事情了,来,搭把手,将这剩下的粗盐全部都给溶了,过滤之后换大锅煮,我要把这些全都提纯出来,看看大批量的熬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说完。自己便拿过一个木桶,装上水,再将粗盐铲进去。姚启圣开始卷起袖子搅拌起来。两个人配合无间,倒是蛮像工坊里的普通工人。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道:海水本身就具有盐分这种咸质。海滨地势高的地方叫做潮墩,地势低的地方叫做草荡,这些地方都能出产盐。同样是用海盐,但制取海盐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一种方法是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边高地上取盐,各户都有自己的地段和界线。互不侵占。估计第二天会天晴,于是就在当天将一寸多厚的稻、麦稿灰及芦苇、茅草灰遍地撒上、压紧并使其平匀。第二天早上。地下湿气和露气都很重,灰下已经结满了盐茅。等到雾散天晴。过了中午就可以将灰和盐一起扫起来,拿去淋洗和煎炼。
    另一种方法是,在潮水浅浅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过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晒出盐霜来,然后赶快扫起来,加以煎炼。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没的地方预先挖掘一个深坑,上面横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铺苇席,苇席上铺沙。当海潮盖顶淹过深坑时,卤气便通过沙子渗入坑内,将沙子和苇席撤去,用灯向坑里照一照,当卤气能把灯冲灭的时候,就可以取卤水出来煎炼了。
    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多日,盐被迫停产,这就叫做“盐荒”。在江苏淮扬一带的盐场,人们靠日光把海水晒干,这种经过日晒而自然凝结的盐霜好像马牙似的,就叫做“大晒盐”,不需要再次煎炼,扫起来就可以食用了。此外,利用海水中顺风漂来的海草,人们捞起来熬炼而制出的盐叫做“蓬盐”。
    盐的淋洗和煎炼的方法是挖一浅一深两个坑。浅的坑深约一尺左右,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铺芦席,将扫起来的盐料(不论是有灰的还是无灰的,淋洗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铺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坝形,中间用海水淋灌,盐卤水便可以渗到浅坑之中;深的坑约七到八尺深,接受浅坑淋灌下的盐水,然后倒入锅里煎炼。
    煎盐的锅这个时候叫做“牢盆”,这种牢盆的周长有好几丈,直径也有一丈多,只有两种规格和形制。其中一种是用铁做的,把铁锤打成叶片,再用铁钉铆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样平,盆深约一尺二寸,接口处经过卤汁结晶后堵塞住,就不会再漏了。牢盆下面砌灶烧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个,灶眼少的也有七八个,用柴火同时烧煮一个锅。福建这边还有另外一种制法,那是用竹篾编成一个锅围的,锅围的直径约一丈、深约一尺。在锅围上糊上蛤蜊灰并衔接在锅的边上。锅下烧火到使卤水沸腾,一直到逐渐结成盐。这种盆也叫做“盐盆”,但总的来说不如用铁片做成的锅那样方便省事。煎炼盐卤汁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时凝结,可以将皂角舂碎掺和小米糠一起投入沸腾的卤水里搅拌均匀,盐分便会很快地结晶成盐粒。加入皂角而使盐凝结,就好像做豆腐时使用石膏一样。
    江苏淮扬一带出产的盐,又重又黑。其他地方出产的盐则是又轻又白。从重量上比较,淮扬盐场的盐,一升重约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就只有六七两重。蓬草盐的来源不太可靠,蓬草有时好几年来一次,也有时一个月就来好几次。因此不能经常指望它。盐遇到水后就会溶解,遇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硬。储藏盐不必用仓库。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地势低湿也没有什么妨害的。如果周围再用砖砌上。缝隙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这样即使放置一百年也不会发生变质。
    福州这边也有盐场,就在长乐县海边,距离猴屿港开发区也不过七八公里远而已。不过这个盐场规模较小,比不上漳州的两处盐场,但是产盐也算可观,福州府境内吃的烟基本上都是这里产的。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